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阿多诺 | 音乐哲学与概念

音乐与概念

原文选自《贝多芬 阿多诺的音乐哲学》


一本谈贝多芬的书,书里一章标题底下可用的题词: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贝多芬音乐的回响(I, 105f1 ) 尤其是:

Selig, wer ohne Sinne

Schwebt, wie ein Geist auf dem Wasser

(无心如精神般

浮翔水上的人是幸福的)

Selbst sich nur wissend und dichtend,

Schaffi er die Welt, die er selbst ist.

(在自知自作之中,

他创造世界,这个世界即他自己。)

很可以当第一章的题词。     

22

音乐只能表达它自己的本质:意思是,文字和概念无法直接表达音乐的内容,只能透过中介形式,亦即,像哲学那样。

 232

哲学只有黑格尔哲学,同理,西方音乐史只有贝多芬。

243

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发动形式的意志、力量永远是整体(dasGanze),黑格尔的世界精神(Weltgeist)

25


贝多芬研究还必须产生一个音乐哲学 , 也就是说,必须断然建立音乐对概念逻辑的关系。只有如此,与黑格尔《逻辑》的比较,以及对贝多芬的诠释,才会不只是类比,而是此物自身(dieSache selbst)。最能接近这个境界的做法,或许是取法古代,拿音乐与梦比较。只是,这比类的要点不是「再现」这个游戏——在音乐中,事物的再现是间歇零星的,像纯粹装饰里使用的花环 ——而是逻辑要素。音乐之「游戏」(Spiel),是游于逻辑形式:陈述、一致、相似、矛盾、整体和部分;音乐之具体性,则本质上是这些形式把自己印在素材_音乐的声音_上的力量4。它们,这些逻辑元素,大致上是明确无暧昧的,也就是说,像它们在逻辑中那么明确5但又没有明确到有它们自 己的辩证。音乐形式的理论就是关于这明确性以及其扬弃的理论。音乐与逻辑的分野因此不在逻辑元素内部,而在于它们特具逻辑性的综合,在于判断(Urteil)。音乐并不包括判断,而是包括另外〔一种〕综合,这综合完全由其成分之集合所构成,而非这些成分的述谓(Pradikation) 、主从、概括。这综合也和眞理相关,但与它相关的真理非常不同于判断逻辑(apophantische)的真 理,这非判断逻辑的真理大概可以界定爲音乐和辩证法一致之处。这项讨论应该结束于这么一个定义:音乐是「无判断之综合」底逻辑。贝多芬应该与这个定义对质,这对质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这逻辑透过他的作品而获阐明,二方面,他的作品被「批判地」(kritisch)判定爲音乐对批判的模仿,因而也是对语言的模仿。其作品在哲学史方面的意义可从两点来了解:这模仿的无可避免,以及音乐试图逃脱这无可避免——取消那主持判断的逻辑。6

267

要解明贝多芬和主要哲学的关系,必须澄清一些决定性的范畴。

1.贝多芬的音乐是伟大的哲学了解世界的过程意象:因此,不是世界的意象,而是对世界的诠释的意象。

2.音乐的感官成分,不适格,却获得内在中介而发动整体,这个成分是动机/主题次元。

问题:诠释动机和主题的差异。

3.「精神」,中介,是整体而作爲形式。在此脉络中,哲学与音乐之间相同的范畴即作品。黑格尔著作中所说概念的努力或工作8,就是音乐上的主题工作。

再现部:返回自身,和解。一如此事在黑格尔始终是个问题 (概念被假定爲现实),在动力元素获得解放的贝多芬,再现部也是问题。

有个异议说这全是类比,我们必须反驳这个异议,因爲音乐缺乏那构成哲学本质的概念媒介。此处,我将只提出几个用来反驳这项异议的论点。(札记:反驳人性不属于贝多芬的用意或理念,人性本身也只是由音乐的组合构成的。)

1.贝多芬的音乐,如同哲学,是内在的(immanent),自我产生的。黑格尔在哲学之外没有概念,他面对「异质连续统」(Heterogenes Kontinuum)9,也是没有概念的。也就是说,他的概念和音乐的概念一样只能靠彼此解释。这条思路必须确切追踪,因爲它引向最内在的深度10

2. 贝多芬作品中作爲语言的音乐形式必须加以分析。

3. 哲学里的前哲学概念相当于传统的页乐套式Formel)。

必须简扼回答这个问题:什么内在的音乐概念?(札记:要十分清楚地说明:这些观念不是关于音乐的观念。)答案只能 得自反对传统美学,视觉/象征/一元的艺术本质论,这本质提供贝多芬理论的辩证动机。

整个研究不妨以讨论音乐和概念来导入。

札记:音乐和哲学之间的差异,必须像界定它们一致之处那样界定*

27

我在某处〔cf.fr.225〕描述贝多芬每件作品是绝技(tour de force)、吊诡 、无中创有(creatio ex nihilo11。那可能是黑格尔和绝对唯心主义之间最深的关联。我在我的黑格尔研究里描述的「悬浮」(schwebende)成分,根本正是指此而言12。建构以贝多芬爲主题的书,这一点可能有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晚期风格可不可能就是对那个的批判、对以下这个可能性的批判:使音乐作为一种绝对的流变,靠纯粹精神维持生命?分离和「箴言」指向这里。黑格尔消灭的,正是缺乏矛盾的「箴言」……12

2813

注释:

1、阿多诺所注出处无可考。他身后文件里有Clemens Brentano的《作品集》(Gesammelte Werke)Heinz AmelungKarl Vietor编,法兰克福,1923;此处引文在卷一,页141

2、此则札记起头有:(「给第一章」)

3、此则札记起头有:()

4、原稿此处句构有误。

5、原稿此处句构有误。

6、阿多诺将音乐界定爲「无判断的综合」的逻辑(Logik der urteilslosen Synthesis),〈简论音乐与语言〉有此申论:

相反于哲学和科学的知识性格,爲知识目的而在艺术里聚合的元素从来不构成判断(Urteil)。不过,音乐眞是一种非判断语言吗?它的意图之中,最强烈的一个似乎是这句「就是这样」(Das ist so);这是断然,甚至定识似地确认一件未经明白陈述的事。在伟大音乐的至高时刻,也就是其最暴力的时刻,例如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再现部的开头,这意图单凭其关系脉络之强力,就变得再清楚不过。一些价値低微的模拟作品可以听到这意图的回响。音乐形式,也就是一种音乐关系脉络在其中获致真实性的全体性,不太能够和一个企图分开,这企图就是将判断的手势加到非判断的媒介上去。有时候,这企图太成功了,以至于艺术的门槛几乎挡不往逻辑的主宰意志的冲击。(GS 16,页253以下:比较页651以下)

但是,在《美学理论》,阿多诺如此通论艺术:

在艺术作品里,判断发生变化。艺术作品类同于判断,两都都是综合;不过,艺术的综合是非判断性的,没有任何艺术作品能让人指明它做了什么判断,或者它提出了什么所谓的证词、见解。(GS 7,页187

7、札记附注年代:1944年耶诞。

8、《精神现象学》:「在科学的研究上,要紧的是致力于概念」(die Anstrengung des Begriffs)。黑格尔,《著作》(Werke),卷三,页56。以及:「真正的思想,以及学术洞见,只有透过概念工作始能获致。」(同上,页65

9、「异质连续统」一词,阿多诺得自里克特(Heinrich Rickert):「现实存在于空间与时间之中,我们思考对这现实的表征认知(abbildende Erkenntnis)时,我们意识到,这现实的每一点都不同于其他每一点,因此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实还会向我们显示多少新的、未知的束西。于是,相反于数学上非现实的同质连续统,我们可以称现实爲一种异质连续统〔……〕」里克特,《自然科学概念形构的局限。历史科学逻辑导论》(Die Grenzen der naturwissenschaftlichen Begriffsbildung. Ein logische Einleitung in die historischen Wissenschaften),第三与第四版,杜宾根,1921,页28

10、阿多诺有一篇谈黑格尔的文字,〈黑暗,或如何阅读〉(Skoteinos oder Wie zu Lesen sei),文中偏向类比方式构思黑格尔与贝多芬的关系:

贝多芬型的音乐,根据其理想,再现部,也就是回忆先前提出的综结而使之重返,是发展部的结果,因而也是辩证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音乐与此〔黑格尔思想的辩证〕形成类比,但也超越类比。甚至组织程度颇高的音乐,我们也必须做多向度的聆听,同时往前和往后听。音乐的时间性组织原则需要这样的聆听:时间只能透过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差异、现存的和新的之间的差异来表述;回返的意识是前进的条件。我们必须知道一整个乐章,时时刻刻知觉前一时刻发生的事,个别的经过句必须理解爲其结果,偏离的重复部分必须领会,反覆之处不能只视爲建构上的对应,而是有强迫力的必然性使然。有一点,如果懂了,可能有助了解这个类比,以及了解黑格尔最深处的思想:全体性,作爲一种由非同一性在其内部加以中介而成的同一性,将艺术的形式法则翻译成哲学境界。这翻译本身是由哲学性的动机促成的。(GS 5,页366以下)

*〔事后所加:〕反对「艺术哲学」,以及透过与艺术并不相属的东西来诠〔释〕艺术。

11、「绝技」观念,《美学理论》说之最爲切要:

最眞实的作品是实现不可能实现之事的绝技,这是可得而证明的。巴哈〔……〕在调和不可能调和之事方面造诣高超。〔……〕贝多芬的吊诡绝技也是说服力毫不逊色的例子:他的吊诡在于从无生有,黑格尔逻辑的最初几步在此获得美学/具体的验证。(GS7,页163

12、札记与不久前着笔的另一则札记相关:

我所谓贝多芬的绝技,无中生有的吊诡——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悬浮特质,它凌虚悬空的特性(das Schwebende, in the Luft sich selbst Erhaltende) ——那「绝对」。(札记本B,页51)

——在阿多诺论黑格尔之作〈黑格尔哲学的层面〉(Aspekte der Hegelischen Philosophie)里,「悬浮」论有进一步发挥:

黑格尔的主体/客体是一个主体。黑格尔要求面面连贯,依照他这要求,有个矛盾本来是无法解决的,但这矛盾由此获得解释:主体一客体的辩证虽在缺乏抽象总括概念(Oberbegriff)之下构成整体,却自我实现爲绝对精神的生命。有条件的本质是无条件。悬浮,黑格尔哲学凌虚悬空的层面,永远在那里的陷阱:那最高的思辨概念的名称,那绝对的名称,那彻底超脱的名称,严格而言就是那悬浮特质的名称。(GS 5,页261)

13、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箴言」或「格言」(Spruche)的意义,也就是末期贝多芬与慧语(Spruchweisheit)的关系,请比较fr.322340,但最要紧的是本书附录的文本九,页341以下。——关于黑格尔消灭「缺乏矛盾饰箴言」,可比较《否定的辩证法》:

哲学之务不在依照科学做法来竭尽事物,将现象化约成极少命题;黑格尔对费希特(Fichte),即提示费希特从「箴言」出发之非。(GS6,页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