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 成功举办
2022年6月25日-26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和《社会批判理论纪事》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价值形式与资本主义的抽象统治”“技术异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四大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致大会欢迎辞。
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他指出,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所引发的若干亟需审视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展开的批判性分析;例如,我们有必要重视从《伦敦笔记》到《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信用关系、虚拟资本与劳动异化关系的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进行审视需要与会同仁共同推进。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以“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开始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从马克思再出发”。他指出,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深入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出的历史性判断。这就要求我们直面时代本身纷繁复杂的现象,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方法,由此我们才能够获得对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变化的准确认识。通过真正回到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我们得以思考中国如何在世界历史变局中探索新的文明道路。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以“组织化资本主义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为题发言。他立足于学术思想的社会存在的方法论理论,从技术结构、管理模式等角度分别阐述了组织化时代(1870-1930)的资本主义状况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进展,指出思想的创造源自于历史语境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转型促成了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议题的产生。因而探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时代哲学的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以“无形经济崛起后的当代资本主义”为题发言,从《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无形经济的崛起》一书入手,他指出了“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两个重要范畴及其区别,阐释了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内涵和趋势的新认识。他进一步指出,无形经济崛起并没有证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判断,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两种致命矛盾,即个人资本动力学机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全球发展趋势的矛盾,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与资本发展的文明限制所构成的矛盾。四川大学阎嘉教授以“反思审美资本主义——以奥利维耶·阿苏利的《审美资本主义》为例”为题进行发言。他概括了《审美资本主义》一书中的主要观点,指出“品味”不过是不同价值观的面孔,在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和审美的平民主义思潮已经消解了不同价值观的界限。资本依然是推动商品生产和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晚近资本主义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依然是资本的逐利逻辑。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从资本主义的幸存到未来人类新文明展望”。他以新译作《空间的生产》为切入点,思考了“资本主义何以幸存”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至今依然幸存,既得益于它对人类历史上各种财富的攫取、占有和再生产,也得益于它对新文明的探索和创造。社会主义必须合理地占有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而且必须以比资本主义更强的创造力去创造自己的文明。
在接下来的分组主题发言与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第一,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意义的角度反观当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比如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教授、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超教授等,他们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将两者放在一个辩证的框架中间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性与时代价值。
第二,深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从爱之算法化维度,探讨了平台资本主义在人类价值观方面所带来的局限性。南京大学蓝江教授基于对数字时代的平台资本主义的考察,分析其在生产关系变革和无产阶级流众化方面的效应,拓展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前沿性。
第三,有效推进对国外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剖析。其中,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从快感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制度运转提出具有创见的剖析。中国人民大学张秀琴教授基于新的文献发掘与研究,对新辩证法阅读学派视域下的价值批判理论展开了深度解析。苏州大学车玉玲教授从“都市总问题式”的可能实践路径视角出发,对列斐伏尔空间批判理论展开分析,显示出了崭新的解读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和批判了亚瑟的价值分析理论。哈尔滨工程大学张笑夷教授基于对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幸存问题。北京大学张梧助理教授以阿尔都塞的空间革命思想研究为契机,有效评判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若干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佳副教授以晚期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时代新帝国主义的批判研究为契机,展开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反思。
第四,从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推进《资本论》解读。复旦大学汪行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孙亮教授从《资本论》中的现实抽象角度,拓展了现代性批判的思想维度。吉林大学白刚教授、浙江大学包大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杨洪源副研究员就《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提出了多种阐释角度(如文明的辩证法、物性的辩证法、资本生产的辩证法等角度),有效推进了《资本论》中辩证法问题的研究。清华大学夏莹教授从作为“表达”的资本本质角度,从新的维度分析了资本与其表现形态的双重化效应,提出了《资本论》解读的新路径。同时,西南大学胡刘教授从当代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角度,复旦大学吴猛教授从《资本论》中“人”的形象角度,中央民族大学王海锋教授从《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角度,东南大学高广旭教授从《资本论》的时间分析角度,首都师范大学黄志军教授从《资本论》手稿中的自由个性角度,山东大学冯波教授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角度,江苏大学王志刚教授从价值的空间形式角度,将会议计划探讨的《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问题推向了更具纵深性的谈论空间。
第五,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展开拓展性学术探讨。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反思,南开大学王时中教授考察了超越“国家理由”的二律背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郑飞研究员对现代学术体系展开的深入而丰富的反思。东南大学翁寒冰副教授、东南大学陈硕副教授、温州大学吴琼讲师等从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的深化、启蒙辩证法的隐秘主题,学界关于资本范畴的研究等角度对和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相关的主题作出了拓展性的分析。
会议最后,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作会议总结,他强调,基于本次研讨会所取得众多成果,在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界一定可以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及其相关的辐射性思想领域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理论高度。
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会议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思想辐射性与外溢性:此次学术讨论在价值形式、技术异化、资本空间生产等主题的基础上,拓展到了平台资本主义、无形经济等领域,学术效果显著。第二,理论的纵深性发展:此次会议发言既体现了与会学者对理论主题的深化研究,也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动的学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三,推进跨学科交流,平台优势凸显:此次会议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美学、地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关注,以跨学科交流彰显了中国学界学者在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实现了以思想深化学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