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消费背后的需求幻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2010-07-02
【摘要】鲍德里亚提出,当代市场经济消费关系中存在的物只是人的本真需要之死的替代,商品交换中的需求其实为意识形态制造的幻象。在这种幻象之中,消费主体是不存在的,消费需求是不存在的,消费对象物也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一种符号象征差异系统中生成的幻象。
【关键词】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伪消费 需求幻象
【关键词】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伪消费 需求幻象
鲍德里亚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消费关系的批判,无疑是自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以降最深刻也最具影响的重要理论学说,它加深了欧洲社会学的反思批判维度,令社会批判理论收获了全新的思想资源。但与黑格尔如出一辙的是,如果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是将客观对象物唯心主义地观念化为人们直观误识中的伪“物相”的话,那么,鲍德里亚批判布尔乔亚消费观的目的之一则是要消灭人们常识中存在的消费物。在鲍德里亚眼里,市场经济消费关系中存在的物只是人的本真需要之死的替身,商品交换中产生的人的需求与欲望也只是意识形态制造的幻象。在这种种幻象之中,消费主体不复存在,消费需求也不复存在,消费对象物同样不复存在。一切,皆沦为符号象征差异系统中的幻象和关系伪镜。由此,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则幻化为“符号社会”。鲍德里亚后来甚至有一个口号:“符号是商品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以为,鲍德里亚的理论批判方向虽然正确,可路却已从根本上走歪了。
一、消费物非物
如果说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章中,鲍德里亚批判性地反思“消费社会”的目的,尚只是粗粗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的一般性操持,由此显露出物的效用功能与象征符号功能的相互消长,那么,到了此书的第二章,即他在同一年(1969年)完成的名为《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一文 中,对从物走向象征符号的逻辑进程的理论演绎就更加深入了。这一次,他所关注的是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生活支配性方面的消费幻象。这是他在自己的自主性理论构境逻辑生成中跨出的更大一步。然而,也是这一步使他离唯心主义的逻辑更近了。其中,除了德波对现代消费的批判性追问之外,拉康问题式中的那个“伪欲望”的学术记忆开始悄然发生重要的支撑性腹语作用。
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平台上,鲍德里亚走笔向来坦荡,总是直接亮出自己的理论目标。在他的批评眼光中,今日生活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社会中的人类主体,每一天都沉浸在“消费带来的令人兴奋的满足”之中,而这种满足恰恰附着于物。我们已经知道,这里所谓的物,指的是处于消费中的人们疯狂追逐的各种消费品。然而鲍德里亚说:
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平台上,鲍德里亚走笔向来坦荡,总是直接亮出自己的理论目标。在他的批评眼光中,今日生活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社会中的人类主体,每一天都沉浸在“消费带来的令人兴奋的满足”之中,而这种满足恰恰附着于物。我们已经知道,这里所谓的物,指的是处于消费中的人们疯狂追逐的各种消费品。然而鲍德里亚说:
我们相信“消费”:我们相信一种真实的主体,被需求所驱动,将真实的物作为其需求获得满足的源泉。这完全是一个拙劣的形而上学,包括了诸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物、消费、需求以及期望:这些都是需要被解构的观念。
在鲍德里亚笔下,“形而上学”是海德格尔语境中的贬义词。在这种特殊的消费形而上学之中,人们每天欲望着的消费对象及其占有过程都被指认为主观幻象之上的伪生活构境,而建构这一切的“真实的主体”,以及物、消费、需求和期望都要成为鲍德里亚解构的对象。与自己的老师德波不同,德波只是宣布了商品王国向景观王国的过渡,而鲍德里亚却恣意将今天由商品环环差异性链接而就的商品消费式的上手世界消解为无。这激进的一步,正是他原有的思考逻辑和理论构境的一种拉康式的畸变。
所以,在鲍德里亚看来:
所以,在鲍德里亚看来:
经验的物是一个神话(mythe)。藏起来,有人对物说,然而物却只是一个无(rien)。它只是一些不同种类的关系和意义,掩盖着自身,自我矛盾着,在它的周围缠绕。存在着一种被隐藏起来的逻辑,不仅安置了这些关系,而且还揭示了用以遮蔽物的话语的意义。
我认为,鲍德里亚此处的言说是在挪用拉康,更深的支援背景中还有黑格尔的身影。如果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上来就说,感性经验意谓中的“物”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虚假“物相”,而拉康就更激进地将这个“物相”变为无;只是黑格尔还承认个人之在是有限的“激情”在场,拉康则将个人主体揭露为一个存在论上的伪他者镜像之无,由此形成的本体论上的空场是由象征符号(象征本身也是无,在拉康那里象征符号是存在之尸 )建构起来的,从而,人生自始自终是一个异化的幻象和骗局。鲍德里亚并不认同拉康关于象征概念的基本观念,他只是将拉康的证伪性象征观念与自己的象征交换价值观念否定性地链接起来,并汲取了拉康关于“他者欲望的欲望”的批判性观念。说到底,后者是科耶夫式解读黑格尔的话语。 相对于《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二书,这是他关于象征概念理解第三阶段中的一个新的复杂思想构境。在鲍德里亚脑海里被激活的学术记忆中,拉康的逻辑问题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回路 ,他大胆地将拉康的逻辑批判毒剑开放式地指向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关系,指向消费对象物。
所以,在鲍德里亚眼里,物在人的生活之在中还可能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物的本质是非物,消费物的存在本质是一种“意指逻辑”(Logique des Signification)。在此意义上,“物是一个无内容的功能性存在” 。当然,所谓的物非物,也可以在晚年海德格尔的让“物物着”的情境之中来理解,不过,鲍德里亚显然已经摒弃了海德格尔的隐性道德教化之呐喊,彻底转向象征符号关系的解构逻辑。另一个互文性比喻是,与拉康一样,鲍德里亚也是否定性关系本体论,但他是将拉康对个人主体的关系本体论证伪引入了对消费物的否定性消解。我曾说过,马克思那个人的本质是其现实性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在拉康那里已被改写为大、小他者伪镜像关系和死亡性象征关系的总和,而发展到鲍德里亚这里,消费物已经不是真实的实体对象,不是本真的象征交换关系,而是在物的操持系列生成的消费幻象中的差异性关系之总和了。当然,这也是存在走向死亡的证伪性逻辑。令我十分惊叹是,鲍德里亚的寥寥数笔,却已经走过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思想构境过程,海德格尔、拉康和马克思的众多他性资源被他不落痕迹地整合在同一个新的构架里。虽然从整体上看,鲍德里亚此时的问题式仍然是他性镜像式的,但绝非简单的外部学术记忆集群,鲍德里亚运思着重重他者镜像,在他们的肩上生成了自己独到的批判视域。由此,鲍德里亚才可能图绘和透视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生活的本质。所以,此时鲍德里亚虽然在深层理论镜像上仍然是莫斯-巴塔耶的理论问题式的,可是显然已经开始居有了自己自主性的思考,亦即已经迈上了从他性构架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思想旅途。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鲍德里亚在此举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冰箱作例子。他说,当冰箱只被人们作为一台机器使用着的时候,常人无法透视的深层本质恰恰是冰箱并非物。这个不是物,是指不是海德格尔那个让物物着的原初存在态的物。首先,使用中的冰箱作为一个消费对象物, 其所有功能(“内容”)都是“它与主体的独特关联而获得的,在其中人将物视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极限)”。“冰箱”的命名即代表了这种功能性关系的指认。换句话说,在自然物的原初存在的意义上,构成冰箱的所有要素都在自身本体论的情境中缺席了,“冰箱”是在被座架了的物的碎片中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为我性(for us)关系建构起来的伪“物相”。我觉得,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幻想般的废话。因为如果让物都在它们各自有原初状态上存在,那人类历史就不可能真正启始了。其次,冰箱作为一种非物的物品,还“由于它能够被大写的标识(MARQUE )而被特殊化了,这种物担负着表征不同的地位、声望以及时尚的内涵”。 这个所谓的“标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将链接于以后要谈到的消费品的品牌问题。这的确是一个真问题。“‘消费’物的运用则发生于它的标识名称当中,这一名称不是某种特殊的名称,而是一种类似于教名(baprême)的名称。” 用拉康的话来说,是以大写和圣父的名义。后来在《生产之镜》中,果然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一切大写的概念。其三,这种符号化的标识使冰箱从物性存在趋向于一种指认地位的符号,
所以,在鲍德里亚眼里,物在人的生活之在中还可能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物的本质是非物,消费物的存在本质是一种“意指逻辑”(Logique des Signification)。在此意义上,“物是一个无内容的功能性存在” 。当然,所谓的物非物,也可以在晚年海德格尔的让“物物着”的情境之中来理解,不过,鲍德里亚显然已经摒弃了海德格尔的隐性道德教化之呐喊,彻底转向象征符号关系的解构逻辑。另一个互文性比喻是,与拉康一样,鲍德里亚也是否定性关系本体论,但他是将拉康对个人主体的关系本体论证伪引入了对消费物的否定性消解。我曾说过,马克思那个人的本质是其现实性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在拉康那里已被改写为大、小他者伪镜像关系和死亡性象征关系的总和,而发展到鲍德里亚这里,消费物已经不是真实的实体对象,不是本真的象征交换关系,而是在物的操持系列生成的消费幻象中的差异性关系之总和了。当然,这也是存在走向死亡的证伪性逻辑。令我十分惊叹是,鲍德里亚的寥寥数笔,却已经走过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思想构境过程,海德格尔、拉康和马克思的众多他性资源被他不落痕迹地整合在同一个新的构架里。虽然从整体上看,鲍德里亚此时的问题式仍然是他性镜像式的,但绝非简单的外部学术记忆集群,鲍德里亚运思着重重他者镜像,在他们的肩上生成了自己独到的批判视域。由此,鲍德里亚才可能图绘和透视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生活的本质。所以,此时鲍德里亚虽然在深层理论镜像上仍然是莫斯-巴塔耶的理论问题式的,可是显然已经开始居有了自己自主性的思考,亦即已经迈上了从他性构架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思想旅途。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鲍德里亚在此举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冰箱作例子。他说,当冰箱只被人们作为一台机器使用着的时候,常人无法透视的深层本质恰恰是冰箱并非物。这个不是物,是指不是海德格尔那个让物物着的原初存在态的物。首先,使用中的冰箱作为一个消费对象物, 其所有功能(“内容”)都是“它与主体的独特关联而获得的,在其中人将物视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极限)”。“冰箱”的命名即代表了这种功能性关系的指认。换句话说,在自然物的原初存在的意义上,构成冰箱的所有要素都在自身本体论的情境中缺席了,“冰箱”是在被座架了的物的碎片中由人类中心主义的为我性(for us)关系建构起来的伪“物相”。我觉得,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幻想般的废话。因为如果让物都在它们各自有原初状态上存在,那人类历史就不可能真正启始了。其次,冰箱作为一种非物的物品,还“由于它能够被大写的标识(MARQUE )而被特殊化了,这种物担负着表征不同的地位、声望以及时尚的内涵”。 这个所谓的“标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将链接于以后要谈到的消费品的品牌问题。这的确是一个真问题。“‘消费’物的运用则发生于它的标识名称当中,这一名称不是某种特殊的名称,而是一种类似于教名(baprême)的名称。” 用拉康的话来说,是以大写和圣父的名义。后来在《生产之镜》中,果然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一切大写的概念。其三,这种符号化的标识使冰箱从物性存在趋向于一种指认地位的符号,
每种社会地位都将被交换符号的整体所规定。并不必然要将其与主体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纳入其中。只存在一种体系性的关系适用于所有其他的符号。这种抽象的结合存在于符码的要素当中。
请注意,这又是一个新观点了!与此书上一章里讨论到的问题相关联,除去效用功能外,物还将生成一种象征符号性的价值。在那里,这一语境表现为与“生产”并列的“说明”。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后一种价值的取得,反倒与此物和人的关系(效用)无关,甚至“也不存在于其与世界的关系中”,即不在于此物的在世之中,“它的意义就在它与其他物的关系当中,存在于依照意义的符码的等级而具有的差异当中。仅凭借于此,消费的物就可以被界定”。 当最后一层遮掩的帘幕也被褪去时,消费物终于直接在场了——鲍德里亚形而上学地兜了半天圈子,真正要说就是这一句:消费物不是物。鲍德里亚这次逻辑构境的运作可谓煞费苦心,他先将拉康的问题式硬嵌到社会消费结构中,从而指认出消费物是由交换符号建构而成的伪关系建构体,因而它是一个无,而这个无又并不是在客观物体实在意义上的无,而恰恰是在物的功能性关系本体中才获得定位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物也是物之死的重要一步。
二、从象征性交换到符号价值的蜕变
也是在这里,为了说清自己理论创新点,鲍德里亚第一次正面搬出了他那命根子一样的他性理论依托——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于是,象征性交换,作为本真的人与人的存在关系终于隆重出场了。这是关于象征概念理解第三阶段中的主要理论层面。必须再作一个交待的是,在鲍德里亚此处的思想构境中,源自莫斯-巴塔耶的象征交换是异质于拉康式的符号象征域的。前者是本真性的存在,后者却是建构伪主体的大他者。这种语言符号系统对主体的意识形态质询在鲍德里亚对消费结构的透视中,直接表现为控制和制造消费的虚假符号价值。如果说,象征交换是真实,那么象征交换价值(符号价值)则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符号交换中生成的伪真实。这也是鲍德里亚后来那个拟真概念的前身。其间存在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建构和转换关系。后来,鲍德里亚也常常在这个曾在的意义上谈论真实(Réel = 象征交换)的被谋杀和死亡。在他看来,莫斯所揭示的原始部族的礼物交换中,礼物不是一般的物,它既不能脱离交换所处的具体关系,也不能脱离交换中要转让的部分——象征性存在(莫斯发现的那个具有神性的“豪”)。更关键的是,它“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经济的交换价值”。就此而言,礼物是任意性的。这个任意性,显然又是鲍德里亚激活了自己的学术记忆,即他对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接合的任意性作理论改造后的产物。当然,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同,作为礼物的物质载体,“象征性交换的物质介质,即给定的物,不是自主的,因此也不能作为一种符号而被符码化。既然它们并不依赖于经济交换,它们也就不屈从于商品及其交换价值的体系化”。 相比之巴塔耶的哲学抽象,鲍德里亚此处对象征交换的说明似乎更接近于一种社会学的诠释。不过,鲍德里亚还是颇弄了几分玄虚:
要在象征性交换中构建物的价值,人们首先需要与这个物分割开来,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将它抛到他人的脚下,人自我剥离,如同剥离了他自身的一部分,这一剥离的意义在于它成为了关系的在场或者缺席(他们之间的距离)的共同基础。所有不定性(ambivalence)的象征性交换的物质介质(注视、物、梦、排泄物)都来源于此:礼物是关系与距离的一种中介,它总是同时具有爱和攻击性。
这一关于象征交换的理论说明,可能是我所看到的在巴塔耶之后对莫斯思想最重要也是最深入的学理诠释了。显然,鲍德里亚特为象征交换设定了一个重要的质性,即具有无限可能的不定性。在这段文字之后专门写下的注释中,鲍德里亚引述了据说是来自列维-施特劳斯的象征性的不确定交换关系。有意思的是,鲍德里亚并不知道,列维-施特劳斯的象征性概念正是建立在对莫斯观念的批判和否定之上的。我注意到,也是在此后的文本中,鲍德里亚加写的注释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体。
从总体逻辑上看,鲍德里亚先是树起作为理论逻辑标尺(本真性的“应该”)的象征交换关系,尔后才开始描述物从本真性的象征性交换到恶的象征性的符号价值的异化沉沦。其实,这个恶的象征性也是鲍德里亚思想中最难理解的东西之一。象征交换,指的是鲍德里亚心里理想性的人的本真存在状态,这是好的象征性;而今日社会中由符码控制之下的整个消费结构,也恰恰显象为一种类似象征的符号价值交换关系,这是恶的象征性。因为在这里,象征性的符号在场恰好也是拉康意义上的存在之死。尤需注意的是,此处亦为鲍德里亚那个真实存在(象征交换)被谋杀三部曲的真正开端。在这里,我们能特别清晰地捕捉到莫斯-巴塔耶那个他性镜像的支配性作用,也是鲍德里亚理论构境中最重要的深层理论回路。当然,在此时他对莫斯- 巴塔耶的理解中,原先脱节的能指与所指已经重新统一起来,他开始正确地意识到,象征交换不是经济,象征也不能被价值化。鲍德里亚也确做了莫斯-巴塔耶力所未及的事情,即以象征交换为价值尺度来批判性的审视整个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就此而言,鲍德里亚这里的他性思想空间中一样内含了一定的自主性思考的部分。
鲍德里亚指出,在现代消费关系中,或者说,当物品的交换不再是礼物式的“纯粹的转移”,物就可能变成一种符号。请注意,这已经不是先前那种物品在人们的一般生活操持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符码性,而是在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符号化进程了。在这里,物成为“自主的、不能被转移的、不透明的”,原先礼物交换中的那种本真的象征关系已被彻底罢黜,现代消费结构中的符号化交换是一种新的恶的象征性关系。在鲍德里亚的理论逻辑中,莫斯笔下那种礼物交换中出现的社会关系是透明的,而
从总体逻辑上看,鲍德里亚先是树起作为理论逻辑标尺(本真性的“应该”)的象征交换关系,尔后才开始描述物从本真性的象征性交换到恶的象征性的符号价值的异化沉沦。其实,这个恶的象征性也是鲍德里亚思想中最难理解的东西之一。象征交换,指的是鲍德里亚心里理想性的人的本真存在状态,这是好的象征性;而今日社会中由符码控制之下的整个消费结构,也恰恰显象为一种类似象征的符号价值交换关系,这是恶的象征性。因为在这里,象征性的符号在场恰好也是拉康意义上的存在之死。尤需注意的是,此处亦为鲍德里亚那个真实存在(象征交换)被谋杀三部曲的真正开端。在这里,我们能特别清晰地捕捉到莫斯-巴塔耶那个他性镜像的支配性作用,也是鲍德里亚理论构境中最重要的深层理论回路。当然,在此时他对莫斯- 巴塔耶的理解中,原先脱节的能指与所指已经重新统一起来,他开始正确地意识到,象征交换不是经济,象征也不能被价值化。鲍德里亚也确做了莫斯-巴塔耶力所未及的事情,即以象征交换为价值尺度来批判性的审视整个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就此而言,鲍德里亚这里的他性思想空间中一样内含了一定的自主性思考的部分。
鲍德里亚指出,在现代消费关系中,或者说,当物品的交换不再是礼物式的“纯粹的转移”,物就可能变成一种符号。请注意,这已经不是先前那种物品在人们的一般生活操持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符码性,而是在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符号化进程了。在这里,物成为“自主的、不能被转移的、不透明的”,原先礼物交换中的那种本真的象征关系已被彻底罢黜,现代消费结构中的符号化交换是一种新的恶的象征性关系。在鲍德里亚的理论逻辑中,莫斯笔下那种礼物交换中出现的社会关系是透明的,而
在商品中,我们发现生产的社会关系的不透明性,以及劳动分工的现实。我们还发现在当下对符号-物的挥霍当中,在物的消费当中,存在着一种不透明性。整个符码的限制操控着社会的价值:一些特殊分量的符号调节着交换的社会逻辑。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在商品交换中,物是不透明的,根据马克思的说法,物与物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颠倒;在当下的消费关系中,物的不透明性则是它畸变为的符号- 物(L’ objet - signe)。马克思笔下那张头足倒置的神秘桌子相比,鲍德里亚这里不过只是换了一种符号学的说法而已。鲍德里亚认为,“符号-物只是指向一种关系自身的缺席”,在拉康的意义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此处不在场的关系到底为何物,鲍德里亚自己的所指却是存在含糊之处的。从他字面上的意思直读,似乎是在指认商品交换中的物,是“作为一种符码化的差异来占有、保留与操控的。在此存在的是消费的物。而它常常是属于并来自于一种在某种符码中被‘符号化了的’、具体的、被消解的社会关系之中”。以他前面的界定,这个被符码占位的“社会关系”应该是人与人的直接象征意义交流。
物成为符号,从而就不再从两个人的具体关系中显现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来自于与其他的符号的差异性关系当中。有点像列维-施特劳斯所谓的神话,符号-物在它们之间交换。由此,只有当物自发地成为差异性的符号,并由此使其体系化,我们才能够谈论消费,以及消费的物。
也许,鲍德里亚是想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关系中,物失却了原来本真的象征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意义交流,现在生成了一种新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来自物,也非来自人,而是来自作为消费符号的物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关系。必须稍作解释的是,虽然鲍德里亚口口声声标榜自己的想法不同于语言学,但其实这个体系结构中的差异性符号说到底仍然是索绪尔的发明。在索绪尔那里,语言符号中由所指与能指构成的意谓不是指向对象,而是取决于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差异性关系。此处,差异性概念的逻辑地位显然又有所上升。很显然,鲍德里亚将物在消费关系中建构恶的象征性的差异符号关系视为现代消费的本质。“消费社会”的本质即是符号王国。
三、伪消费的逻辑
因而,鲍德里亚指认消费的逻辑即为“符号和差异的逻辑”。 这还是对索绪尔的学术记忆的转喻性激活。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个重要的新逻辑关系被混淆在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以至难以辨认。于是,他接着做了一个重要的界划,即所谓当代社会生活中四重逻辑关系的区分:
1. 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
2. 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
3. 象征性交换逻辑
4. 符号/ 价值的逻辑
第一个是一个实践操作的逻辑;第二个是一种等价逻辑;第三个是不定性的逻辑;第四个是差异性逻辑。
同样,这四个逻辑还是实用的逻辑、市场的逻辑、礼物的逻辑以及地位的逻辑,分别依照以上不同分类构建起来,物在其中所对应的地位分别为器具、商品、象征与符号。
只有最后一个界定了消费的领域。
2. 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
3. 象征性交换逻辑
4. 符号/ 价值的逻辑
第一个是一个实践操作的逻辑;第二个是一种等价逻辑;第三个是不定性的逻辑;第四个是差异性逻辑。
同样,这四个逻辑还是实用的逻辑、市场的逻辑、礼物的逻辑以及地位的逻辑,分别依照以上不同分类构建起来,物在其中所对应的地位分别为器具、商品、象征与符号。
只有最后一个界定了消费的领域。
如果说,鲍德里亚在前一篇文章中还只是不自觉地讨论了三种社会关系式,那么在此,他则是自觉地提炼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存在中的四重逻辑。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故而我在这里转引了鲍德里亚对之所作的全部阐述。我认为,这个表述可以被看作鲍德里亚前期思想转折中最重要的自主性理论质点了,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构境的整体突现。鲍德里亚正是由此出发,着手建构出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问题式。来自于马克思、索绪尔和莫斯-巴塔耶的不同学术记忆集群,在此处被鲍德里亚再一次重新整合式地重组了,并进而建构出他自己直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批判逻辑。也正是在这种逻辑重组中,一种新的理论回路在鲍德里亚之思中宣告生成,而原先的他性镜像空间也开始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化。以我之见,这是鲍德里亚理论思想构境中第一次重要的格式塔转换。鲍德里亚思想逻辑构境的第二次转换出现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在那本书里,鲍德里亚实现了自己真正的理论原创,完成了独创性的思想构境。
不难看出,在鲍德里亚的这四重逻辑中,礼物的象征性交换逻辑是其自觉的他性逻辑本体或本真性价值悬设,我们已经知道,这还是来自于鲍德里亚钟情的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镜像。而其他三重逻辑都是将要被证伪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是象征交换逻辑走向死亡的重要一步:第一,由“交换价值”引出的市场的逻辑是马克思已经证伪过了的资本主义范式。显然,鲍德里亚在这一点上对马克思的批判是认同的,他只是指认后者不能再被作为今天现实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批判性透镜。第二,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实用的生产逻辑,在马克思那里,这一逻辑并未受到否定,可是鲍德里亚却对此发出了深刻的质疑,或者说将要对其作彻底的否定。这一证伪,是在后面的《生产之镜》中完成的。第三,由符号价值表征的地位(差异性)的逻辑,这是鲍德里亚直面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时原创的批判逻辑,同时也是他关于消费关系本质的逻辑定位。当然,这后三重逻辑在现实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中是相互纠缠交织的,并且,它们在鲍德里亚心里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第一重逻辑,即基于经济交换价值的市场的逻辑是马克思的发现,鲍德里亚对之是认可的。而第二重逻辑,即基于使用价值的实用的逻辑,这是马克思忽略了的东西,被鲍德里亚自诩为自己独特的发现,因为只有象征存在畸变为功能性的有用性,物才可能进入市场。进而,交换价值的本质便已经是符号性的抽象,越走向当代,符号价值的地位(差异)的逻辑就越成为主导性的东西。第三重由符号生发出的逻辑,是鲍德里亚借助索绪尔来实现的理论发现,也是他这部书重点讨论的对象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着力批判的对象。也因为这是鲍德里亚自主性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专门指认:“只有最后的一个界定了消费的领域。”
在此,鲍德里亚以不同的戒指为例来说明这种复杂的逻辑关系结构。结婚戒指与任何普通戒指在物性存在没有任何差别,可是一旦一枚戒指进入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场境之中,它立刻就被建构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礼物,它的在场会失却任何世俗的实用价值,而只是象征了夫妻之间无功利的婚恋关系,“这个象征物就是以它的永恒性来持续和见证关系的绵延”。一个人每天带着婚戒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一种已婚的象征和暗示。而在消费关系中,作为一般消费对象的戒指则并不象征某种特定关系:“它是一个无特性的物,一种个人的喜好,一种在他者眼中的符号。我可以戴着很多戒指。我可以更换它们。一般的戒指充当着我的饰物的角色,并是时尚的一种。它是消费的物。” 可见,消费物不是物,因而时尚之中的戒指便只是无数相互差异的关系中的符号。其实,在中国当一个小姑娘将时尚的戒指戴在自己的中指上,也是一种未婚的象征暗示。故而,一切的物,倘从它自身的象征性中摆脱出来,“屈从于一种差异性的、具体的、时尚逻辑的内涵”,那就成为了一种消费物(objet de consommation),“消费物的定义完全不依赖于物自身,而是一种意指逻辑的功能”。
不难看出,在鲍德里亚的这四重逻辑中,礼物的象征性交换逻辑是其自觉的他性逻辑本体或本真性价值悬设,我们已经知道,这还是来自于鲍德里亚钟情的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镜像。而其他三重逻辑都是将要被证伪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是象征交换逻辑走向死亡的重要一步:第一,由“交换价值”引出的市场的逻辑是马克思已经证伪过了的资本主义范式。显然,鲍德里亚在这一点上对马克思的批判是认同的,他只是指认后者不能再被作为今天现实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批判性透镜。第二,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实用的生产逻辑,在马克思那里,这一逻辑并未受到否定,可是鲍德里亚却对此发出了深刻的质疑,或者说将要对其作彻底的否定。这一证伪,是在后面的《生产之镜》中完成的。第三,由符号价值表征的地位(差异性)的逻辑,这是鲍德里亚直面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时原创的批判逻辑,同时也是他关于消费关系本质的逻辑定位。当然,这后三重逻辑在现实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中是相互纠缠交织的,并且,它们在鲍德里亚心里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第一重逻辑,即基于经济交换价值的市场的逻辑是马克思的发现,鲍德里亚对之是认可的。而第二重逻辑,即基于使用价值的实用的逻辑,这是马克思忽略了的东西,被鲍德里亚自诩为自己独特的发现,因为只有象征存在畸变为功能性的有用性,物才可能进入市场。进而,交换价值的本质便已经是符号性的抽象,越走向当代,符号价值的地位(差异)的逻辑就越成为主导性的东西。第三重由符号生发出的逻辑,是鲍德里亚借助索绪尔来实现的理论发现,也是他这部书重点讨论的对象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着力批判的对象。也因为这是鲍德里亚自主性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专门指认:“只有最后的一个界定了消费的领域。”
在此,鲍德里亚以不同的戒指为例来说明这种复杂的逻辑关系结构。结婚戒指与任何普通戒指在物性存在没有任何差别,可是一旦一枚戒指进入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场境之中,它立刻就被建构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礼物,它的在场会失却任何世俗的实用价值,而只是象征了夫妻之间无功利的婚恋关系,“这个象征物就是以它的永恒性来持续和见证关系的绵延”。一个人每天带着婚戒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一种已婚的象征和暗示。而在消费关系中,作为一般消费对象的戒指则并不象征某种特定关系:“它是一个无特性的物,一种个人的喜好,一种在他者眼中的符号。我可以戴着很多戒指。我可以更换它们。一般的戒指充当着我的饰物的角色,并是时尚的一种。它是消费的物。” 可见,消费物不是物,因而时尚之中的戒指便只是无数相互差异的关系中的符号。其实,在中国当一个小姑娘将时尚的戒指戴在自己的中指上,也是一种未婚的象征暗示。故而,一切的物,倘从它自身的象征性中摆脱出来,“屈从于一种差异性的、具体的、时尚逻辑的内涵”,那就成为了一种消费物(objet de consommation),“消费物的定义完全不依赖于物自身,而是一种意指逻辑的功能”。
物只能是一种消费物,除非:
——它能够摆脱作为一种象征的心理学界定;
——它能够摆脱作为一种工具的功能性界定;
——它能够摆脱作为一种产品的商业性界定;
作为一种消费物,最终被解放为一种符号,从而落入到时尚模式的逻辑,也即差异性的逻辑的掌控当中。
——它能够摆脱作为一种象征的心理学界定;
——它能够摆脱作为一种工具的功能性界定;
——它能够摆脱作为一种产品的商业性界定;
作为一种消费物,最终被解放为一种符号,从而落入到时尚模式的逻辑,也即差异性的逻辑的掌控当中。
鲍德里亚的逻辑魔术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经过这么一番运演之后,物性实在就成了意指,物就蝶化为符号。其实,我们也能悟到,鲍德里亚这个所谓的物向符号的转化并不是指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发生了什么物品的物性消除或者人间蒸发,而仅仅是指在相对于人类主体的作用关系中,消费品从前三重关系中摆脱出来之后,差异性的逻辑或者时尚模式的系列关系得以凸出为主导性的面相而已。我认为,鲍德里亚的唯心主义失误也正是在这种过度诠释的僭越性判断中逐步生成的。用列宁的话说,是将认知结构中的曲线变成夸大的直线。这也是所谓西方现代理性中的“片面的深刻性”样式。此处,还存在一个值得留意的思想构境细节,即象征概念在此又多了一重“心理学”的维度。
于是,当鲍德里亚偏颇地将所谓的四重关系中的物定义为消费符号时,他就从多种角度强化了这个“伟大的”发现。那也是他后来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基础。鲍德里亚说,在这个意义上,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再是物本身,而是对消费物的出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逻辑运作的符码的发现(符号体系以及其特有的物质介质)”。可以看出,所谓的符码逻辑既不是索绪尔语言系统的简单再现,也不是拉康象征域统治的一般挪用,而是鲍德里亚又一次成功地激活学术记忆并作的逻辑重组。
可以说,在鲍德里亚的体系里,没有这种特定的符码逻辑运作,就没有消费物存在。后来,他又将这条因果逻辑关系式作了一次重要的延伸,即没有交换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并以此反对马克思。如此一来,四重逻辑结构中的关系就被重构了,因为其间的第二重逻辑是依存于第一重逻辑的,也就是说,恰恰是交换价值体系决定和生成了使用价值,或者说市场的逻辑生成了实用的逻辑。这将他后面思想演进的必然逻辑结果。鲍德里亚认为,这里的符码逻辑是一种大写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不仅需要一些独特物质介质(matêriel distinctif)的更新,同时还拥有以某种地位、身份的标准,以某个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为中介,指明个体的地位、身份的责任” 。此处,大写的概念,已经被鲍德里亚作为一种贬义词来用了,在后来的《生产之镜》中,他又批评了马克思的“大写的历史”、“大写的自然”等概念。这也是一种后学的语境,它缘起于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施蒂纳对大写类概念的逻辑证伪。 鲍德里亚将这个新的社会秩序称为差异性的符号等级制度,明确指认个体对它的接受,即“个体对于符号的规范、符号的价值以及符号的社会强制性等等的内化,都构成了一个基础的、决定性的社会控制形式——就这一点而言,更甚于对意识形态规范的接受” 。这是从消费社会向符号王国转变中最重要的质变。不同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说,在鲍德里亚这里已经不再是从话语控制或心理支配的角度谈论布尔乔亚的统治,而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视域中的消费结构来讨论社会对人的控制。当然,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控制仍然是通过符号编码现实的,这又是他与阿尔都塞的同质性。
同样令人震撼的是,鲍德里亚与阿尔都塞一样,鞭辟入里地揭露了这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的力量远远超过了过去那种外部意识形态强制对人的控制。
于是,当鲍德里亚偏颇地将所谓的四重关系中的物定义为消费符号时,他就从多种角度强化了这个“伟大的”发现。那也是他后来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基础。鲍德里亚说,在这个意义上,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再是物本身,而是对消费物的出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逻辑运作的符码的发现(符号体系以及其特有的物质介质)”。可以看出,所谓的符码逻辑既不是索绪尔语言系统的简单再现,也不是拉康象征域统治的一般挪用,而是鲍德里亚又一次成功地激活学术记忆并作的逻辑重组。
可以说,在鲍德里亚的体系里,没有这种特定的符码逻辑运作,就没有消费物存在。后来,他又将这条因果逻辑关系式作了一次重要的延伸,即没有交换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并以此反对马克思。如此一来,四重逻辑结构中的关系就被重构了,因为其间的第二重逻辑是依存于第一重逻辑的,也就是说,恰恰是交换价值体系决定和生成了使用价值,或者说市场的逻辑生成了实用的逻辑。这将他后面思想演进的必然逻辑结果。鲍德里亚认为,这里的符码逻辑是一种大写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不仅需要一些独特物质介质(matêriel distinctif)的更新,同时还拥有以某种地位、身份的标准,以某个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为中介,指明个体的地位、身份的责任” 。此处,大写的概念,已经被鲍德里亚作为一种贬义词来用了,在后来的《生产之镜》中,他又批评了马克思的“大写的历史”、“大写的自然”等概念。这也是一种后学的语境,它缘起于19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施蒂纳对大写类概念的逻辑证伪。 鲍德里亚将这个新的社会秩序称为差异性的符号等级制度,明确指认个体对它的接受,即“个体对于符号的规范、符号的价值以及符号的社会强制性等等的内化,都构成了一个基础的、决定性的社会控制形式——就这一点而言,更甚于对意识形态规范的接受” 。这是从消费社会向符号王国转变中最重要的质变。不同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说,在鲍德里亚这里已经不再是从话语控制或心理支配的角度谈论布尔乔亚的统治,而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视域中的消费结构来讨论社会对人的控制。当然,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控制仍然是通过符号编码现实的,这又是他与阿尔都塞的同质性。
同样令人震撼的是,鲍德里亚与阿尔都塞一样,鞭辟入里地揭露了这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的力量远远超过了过去那种外部意识形态强制对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