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复杂逻辑结构——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
2010-06-24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鲍德里亚的理论论证从逻辑叙事的角度看还是很有章法的。在进行了大量前期理论准备和批判性证伪之后,在此书的第6章中,他对自己新的“思想革命”做了系统的正面阐述和小结。在“关于一般理论的讨论”的标题下,鲍德里亚花了很大的篇幅总结和讨论了他自己已经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当然,这一次思考构境是更加深入和完整的。也是在此处,鲍德里亚第一次公开表示他要彻底否定马克思的学说,主要是批判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的物质生产理论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完成了他从后马克思思潮向反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转变。当然,这也是鲍德里亚最终摆脱他性镜像支配,完成自主性思想构境的重要过渡环节,为他下一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原创性思想空间做充分的理论准备。
鲍德里亚关于理论一般的说明起于第2章“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中的讨论,在那里, 他已经明确标识出四种不同的价值逻辑,即使用价值的功能性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性逻辑、符号/价值的差异性逻辑和象征性交换的逻辑。需要再提醒一下,这四重逻辑中的前三个,都是鲍德里亚的批判对象,只有第四个象征交换,是他从莫斯-巴塔耶那里得来的本真性逻辑。在他看来,“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的原则分别是:有用性(l’utilité),等同性(l’équivalence),差异性(l’différence ),不定性(l’ambivalence)”。[1]这也就是说,使用价值基于效用性,“交换价值”起于等值性,符号价值缘起差异性,而并不属于价值逻辑的象征交换的本质是一种无定在的无限喻指。
在此处新的逻辑小结中,鲍德里亚按照他在艺术品拍卖的讨论语境中,拟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价值转化的列表”。
使用价值:(Valeur d’usage)
1、使用价值- 经济交换价值
2、使用价值- 符号/交换价值
3、使用价值- 象征交换
经济性交换价值:(Valeur dpéchange économique)
4、经济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5、经济交换价值- 符号/交换价值
6、经济交换价值- 象征性交换
符号/交换价值:(Valeur d’échange / signe)
7、符号/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8、符号/交换价值- 经济交换价值
9、符号/交换价值- 象征交换
象征性交换:( Echange symbolique)
10、象征交换- 使用价值
11、象征交换- 经济交换价值
12、象征交换- 符号/交换价值[2]
这是鲍德里亚自己新的自主性理论逻辑构境图表,一共四组十二条。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做作的逻辑制造。在关于这一复杂的逻辑转化列表中,鲍德里亚做了如下的界说:
第一条“使用价值-经济性交换价值”是传统政治经济学(包括马克思)讨论的对象,即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这里的消费为生产性消费,即商品退出流通领域之后进入物品的物性消耗。这一条与第四条“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相关,传统商品消费将“交换价值”转化成为使用价值的在场,这两条都没有关涉符号价值问题。当然,这是鲍德里亚此逻辑情境中被贬斥的历史性对象之一。
第二条“使用价值-符号/交换价值”,是特指鲍德里亚在此书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提出的当代资本主义差异性符号生产过程。使用价值与符号/交换价值的关系是逆反的,因为后者的在场恰恰基于对物品有用性的破坏,现代消费的本质不再是生产性的物性功能,而是转向一种呈现奢侈价值的炫耀性消费:“非生产性”消费(时间的消费,即一种炫耀性的无所事事以及休闲),实际上是差异性的生产:它的功能性差异成为了一种地位上的差异(例如半自动洗衣机vs全自动洗衣机)。在此,广告将有用的物的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在此,技术和知识从它们客观的实践中分离出来,被凸现差异的“文化”体系再发掘。[3]
鲍德里亚很善于举例子,他的意思是说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洗衣机的自动和半自动的功能性区别,通过广告的象征性已经转换为一种差异性的符号价值,呈现为某种炫耀性地位的差异。使用全自动洗衣机的人,由此可以区隔于使用半自动洗衣机的人,以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实,这在今天中国多数“系列差异商品”的消费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如V12排量的轿车与一般V6以下排量的轿车、独立别墅与连排别墅、液晶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多频手机与二频以下手机,等等。这一条与第五条“经济性交换价值-符号/交换价值”一致, 第五条突出了从“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化,在此,物品的商品形式被提升为符号形式,经济权力转换为符号权力。这是鲍德里亚批判语境中今天所面对的新东西。
第三条“使用价值-象征性交换”,这里的象征性交换与前面两者不同,它是鲍德里亚自己肯定的本真性的应该存在的逻辑。因为,在莫斯-巴塔耶的语境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而只有让物品使用价值得到破坏的“耗尽”, 这是原始部族生活里礼物馈赠和节日中的象征性交换。这是鲍德里亚理论逻辑构境中的命根子,当然也是他心目中的上帝之城。第六条“经济性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也是在说明象征性交换对现存的经济交换和符号交换关系的超越。对此,鲍德里亚专门界说道,并不存在象征性价值,只存在象征性交换,这种本真性的东西是“与全部价值领域完全断裂”的没有物、商品和符号的彼岸世界。这是鲍德里亚的一种理论自省,因为在前不久,他还操持着“象征价值”一类的概念。此时,他的象征交换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了。
从第七条到第九条,说明了符号交换关系中,从物品的有用性到文化-符号垄断的转变,最终,鲍德里亚认为人类的解放可能在于符号交换的消解,重新复归于象征交换的天国。从第十条到第十二条的意义,则在于说明人的本真性的象征交换关系是如何被物性功能、交换幻象和符号意识形态三重伪构境遮蔽起来的,因为“它们将象征性交换放置入由各种不的价值符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所构筑的抽象的、合理化了的分配(ventilation) 当中。例如被卷入到相互交换中的物,在这种持续的交换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它自身的任何价值(即与其本身相称的价值),而物的循环本身建构了社会关系,即社会的意义。一旦象征性交换被打破,那么同样的物都被抽象为有用性的价值、商业的价值、地位的价值。象征也成为了一种工具,或者是商品,或者是符号。各种各样的编码方式都可以进入其中,但它们所构建的形式只能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形式,它完全与象征性交换相左。”[4]
概言之,不具有价值的人类象征交换却被附加了物性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象征本身成了价值交换的工具。象征,这种过去最能体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东西,现在成了对本真性的最险恶的遮蔽。这种现象,在过去的经典哲学中被叫做异化,这里,鲍德里亚只是再次说明了一种人类本真关系的丧失。在后面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这种丧失被指认为真实的死亡;而在《完美的罪行》一书中,则又升格为“谋杀”。所以,说到底鲍德里亚还是人本主义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地进行推敲,这十二条完全是鲍德里亚故意制作的逻辑编织物,并且根本无法建构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论逻辑情境。实际上,他的意思无非是说今天的社会中存有四种社会关系,其中已经沦落的象征交换关系是人所最应该持有的东西。废话一大堆。
在编织完他的四条逻辑十二根筋的失败思想构境之纽结之后,鲍德里亚又提出一个自认为十分重要的逻辑类比关系式,即马克思的商品交换经济关系与他的符号交换关系的等值公式:
符号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我以为,这倒是一个饶有些意味的说明。这两个逻辑比值并非真的相等,而是鲍德里亚通过这个等式,试图将自己的新想法与马克思那个著名的经济学逻辑并行起来,这真是一个抬高自己的好主意。这个公式的后半部分是他对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的不准确的表述,科学的表达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前半部分是鲍德里亚自己的新东西,也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符号交换价值与作为本真社会关系的象征性交换。
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鲍德里亚是想说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相类似,今天的符号交换价值恰好是对象征性交换的替代和畸变性的呈现。符号交换价值也是以象征意义为外部表征关系的,可并非真的是象征关系,而是打着象征旗号对象征关系的杀戮。这是一个很深的理论逻辑指认。这也是他后来拟真概念的先期思考线索。他自己说,这是对马克思理论思路的“追随”。有些论者正是由此去证明鲍德里亚主观意图中仍然是想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实为一种误认。其中值得思考的东西,是鲍德里亚的一个类比,即如同物品的使用价值与作为商品出现的“交换价值”的谜一般的物相,而符号“交换价值”与象征交换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象征交换中的那种真正的神性交流被虚假的符号价值关系替代和迷惑了。这个逻辑公式的意义,进而在第二个公式中被直接标识了。第二个公式为:
符号交换价值/经济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使用价值
显而易见,这是刚才那个公式的一个子项换位后获得的逻辑等值式。这个公式把我刚才理解和诠释的问题充分言明了。接下去,问题更复杂化了,鲍德里亚请出了索绪尔。因为等式中的符号将分解为构成性的所指和能指。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还真的有过类似的比较。[5]他说:“不再将符号作为一个普遍的价值,符号的构成要素就显现出来,即能指(signifiant)与所指(signifié)”。[6]这就有了第三个等式:
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
这里,鲍德里亚有一个阴险的“阳谋”,他在将马克思的商品的二重性等值于符号的二重性,这也是他前面说,马克思学说中的所谓理论逻辑缺环,是没有注意到商品经济交换关系中已经开始出现的符号化过程。换句话说,鲍德里亚这里是用符号学“描述了一般的政治经济学”,即他所创立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构架。
鲍德里亚随即提醒我们,在这一等式成立之后,象征性交换就被排除在外了,这当然也反证了象征交换是超越价值观念的。请注意,这是鲍德里亚全书的一个逻辑重点,即界定象征性交换与全部价值交换体系的异质性。他认为,现存的全部价值交换体系否定和压抑了象征交换:
这是第四个,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理论逻辑公式。这直接就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自主性逻辑构境本体。因为在这个逻辑公式之中,几乎没有一个概念是鲍德里亚原创的,可在这个理论思想构境中,他却由此建构出一个全新的思想情境来。很快,鲍德里亚就会不满足于这种用他者的概念建构自己思想的自主性逻辑构境,他一定会走向拟像-拟真之类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我以为,鲍德里亚这个公式的要点,是想说明他所钟爱的象征性交换“是与整个价值领域相对立的领域”,象征交换恰恰是一个“无价值的领域”。所以,标注象征交换逻辑与全部一般的政治经济学(含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性区别,正是为了说明象征性交换关系才是“人类学(anthropology)革命的基础”,这种人类学的革命,在马克思那里有所涉及,但终因没有能够彻底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而失败。鲍德里亚要推进这种革命,他声称要提出三个重要的理论任务,目的也很清楚:“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中出发,并试图超越它”。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从后马克思思潮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
第一,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延伸到马克思忽略的“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中去”。鲍德里亚认为,这是为了稀释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理想主义成份,他要对存在于马克思无意识中的“使用价值拜物教”进行无情的批判。这是他下面即将开始的对马克思学说的直接“征讨”。
第二,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延伸到“对符号以及符号体系的批判”,这是第二层次的批判,也是此书的主要目的。鲍德里亚说:“这种延伸为的是表明能指的逻辑、能指的游戏以及能指的流通是怎样如同一种交换价值体系一样被组织起来;所指的逻辑对能指的逻辑的隶属是如何等同于使用价值的逻辑对交换价值的逻辑的隶属。最终,我们需要一种对能指拜物教的批判。它是将符号形式放入到其与商品形式的关系中所进行的一种分析。”[7]
这是他在此书中苦心经营的东西,也是他刚才写下的第三个逻辑等式(“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基本思境。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只是完成了对商品交换价值的批判理论,而使用价值、能指以及所指的批判理论都还有待鲍德里亚来完成。
第三,是鲍德里亚自己对象征交换理论的正面阐述。这一点,我认为是他的三大理论任务中完成的最不好的一个。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鲍德里亚真正系统和完整地表述过他的这种象征交换理论。象征交换,总是以一个批判逻辑的否定性样式出场的。而到了《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它则意味着真实存在的死亡。
鲍德里亚关于理论一般的说明起于第2章“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中的讨论,在那里, 他已经明确标识出四种不同的价值逻辑,即使用价值的功能性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性逻辑、符号/价值的差异性逻辑和象征性交换的逻辑。需要再提醒一下,这四重逻辑中的前三个,都是鲍德里亚的批判对象,只有第四个象征交换,是他从莫斯-巴塔耶那里得来的本真性逻辑。在他看来,“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的原则分别是:有用性(l’utilité),等同性(l’équivalence),差异性(l’différence ),不定性(l’ambivalence)”。[1]这也就是说,使用价值基于效用性,“交换价值”起于等值性,符号价值缘起差异性,而并不属于价值逻辑的象征交换的本质是一种无定在的无限喻指。
在此处新的逻辑小结中,鲍德里亚按照他在艺术品拍卖的讨论语境中,拟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价值转化的列表”。
使用价值:(Valeur d’usage)
1、使用价值- 经济交换价值
2、使用价值- 符号/交换价值
3、使用价值- 象征交换
经济性交换价值:(Valeur dpéchange économique)
4、经济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5、经济交换价值- 符号/交换价值
6、经济交换价值- 象征性交换
符号/交换价值:(Valeur d’échange / signe)
7、符号/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8、符号/交换价值- 经济交换价值
9、符号/交换价值- 象征交换
象征性交换:( Echange symbolique)
10、象征交换- 使用价值
11、象征交换- 经济交换价值
12、象征交换- 符号/交换价值[2]
这是鲍德里亚自己新的自主性理论逻辑构境图表,一共四组十二条。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做作的逻辑制造。在关于这一复杂的逻辑转化列表中,鲍德里亚做了如下的界说:
第一条“使用价值-经济性交换价值”是传统政治经济学(包括马克思)讨论的对象,即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这里的消费为生产性消费,即商品退出流通领域之后进入物品的物性消耗。这一条与第四条“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相关,传统商品消费将“交换价值”转化成为使用价值的在场,这两条都没有关涉符号价值问题。当然,这是鲍德里亚此逻辑情境中被贬斥的历史性对象之一。
第二条“使用价值-符号/交换价值”,是特指鲍德里亚在此书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提出的当代资本主义差异性符号生产过程。使用价值与符号/交换价值的关系是逆反的,因为后者的在场恰恰基于对物品有用性的破坏,现代消费的本质不再是生产性的物性功能,而是转向一种呈现奢侈价值的炫耀性消费:“非生产性”消费(时间的消费,即一种炫耀性的无所事事以及休闲),实际上是差异性的生产:它的功能性差异成为了一种地位上的差异(例如半自动洗衣机vs全自动洗衣机)。在此,广告将有用的物的价值转变为符号价值。在此,技术和知识从它们客观的实践中分离出来,被凸现差异的“文化”体系再发掘。[3]
鲍德里亚很善于举例子,他的意思是说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洗衣机的自动和半自动的功能性区别,通过广告的象征性已经转换为一种差异性的符号价值,呈现为某种炫耀性地位的差异。使用全自动洗衣机的人,由此可以区隔于使用半自动洗衣机的人,以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实,这在今天中国多数“系列差异商品”的消费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如V12排量的轿车与一般V6以下排量的轿车、独立别墅与连排别墅、液晶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多频手机与二频以下手机,等等。这一条与第五条“经济性交换价值-符号/交换价值”一致, 第五条突出了从“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化,在此,物品的商品形式被提升为符号形式,经济权力转换为符号权力。这是鲍德里亚批判语境中今天所面对的新东西。
第三条“使用价值-象征性交换”,这里的象征性交换与前面两者不同,它是鲍德里亚自己肯定的本真性的应该存在的逻辑。因为,在莫斯-巴塔耶的语境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而只有让物品使用价值得到破坏的“耗尽”, 这是原始部族生活里礼物馈赠和节日中的象征性交换。这是鲍德里亚理论逻辑构境中的命根子,当然也是他心目中的上帝之城。第六条“经济性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也是在说明象征性交换对现存的经济交换和符号交换关系的超越。对此,鲍德里亚专门界说道,并不存在象征性价值,只存在象征性交换,这种本真性的东西是“与全部价值领域完全断裂”的没有物、商品和符号的彼岸世界。这是鲍德里亚的一种理论自省,因为在前不久,他还操持着“象征价值”一类的概念。此时,他的象征交换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了。
从第七条到第九条,说明了符号交换关系中,从物品的有用性到文化-符号垄断的转变,最终,鲍德里亚认为人类的解放可能在于符号交换的消解,重新复归于象征交换的天国。从第十条到第十二条的意义,则在于说明人的本真性的象征交换关系是如何被物性功能、交换幻象和符号意识形态三重伪构境遮蔽起来的,因为“它们将象征性交换放置入由各种不的价值符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所构筑的抽象的、合理化了的分配(ventilation) 当中。例如被卷入到相互交换中的物,在这种持续的交换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它自身的任何价值(即与其本身相称的价值),而物的循环本身建构了社会关系,即社会的意义。一旦象征性交换被打破,那么同样的物都被抽象为有用性的价值、商业的价值、地位的价值。象征也成为了一种工具,或者是商品,或者是符号。各种各样的编码方式都可以进入其中,但它们所构建的形式只能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形式,它完全与象征性交换相左。”[4]
概言之,不具有价值的人类象征交换却被附加了物性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象征本身成了价值交换的工具。象征,这种过去最能体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东西,现在成了对本真性的最险恶的遮蔽。这种现象,在过去的经典哲学中被叫做异化,这里,鲍德里亚只是再次说明了一种人类本真关系的丧失。在后面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这种丧失被指认为真实的死亡;而在《完美的罪行》一书中,则又升格为“谋杀”。所以,说到底鲍德里亚还是人本主义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地进行推敲,这十二条完全是鲍德里亚故意制作的逻辑编织物,并且根本无法建构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论逻辑情境。实际上,他的意思无非是说今天的社会中存有四种社会关系,其中已经沦落的象征交换关系是人所最应该持有的东西。废话一大堆。
在编织完他的四条逻辑十二根筋的失败思想构境之纽结之后,鲍德里亚又提出一个自认为十分重要的逻辑类比关系式,即马克思的商品交换经济关系与他的符号交换关系的等值公式:
符号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我以为,这倒是一个饶有些意味的说明。这两个逻辑比值并非真的相等,而是鲍德里亚通过这个等式,试图将自己的新想法与马克思那个著名的经济学逻辑并行起来,这真是一个抬高自己的好主意。这个公式的后半部分是他对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的不准确的表述,科学的表达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前半部分是鲍德里亚自己的新东西,也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符号交换价值与作为本真社会关系的象征性交换。
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鲍德里亚是想说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相类似,今天的符号交换价值恰好是对象征性交换的替代和畸变性的呈现。符号交换价值也是以象征意义为外部表征关系的,可并非真的是象征关系,而是打着象征旗号对象征关系的杀戮。这是一个很深的理论逻辑指认。这也是他后来拟真概念的先期思考线索。他自己说,这是对马克思理论思路的“追随”。有些论者正是由此去证明鲍德里亚主观意图中仍然是想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实为一种误认。其中值得思考的东西,是鲍德里亚的一个类比,即如同物品的使用价值与作为商品出现的“交换价值”的谜一般的物相,而符号“交换价值”与象征交换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象征交换中的那种真正的神性交流被虚假的符号价值关系替代和迷惑了。这个逻辑公式的意义,进而在第二个公式中被直接标识了。第二个公式为:
符号交换价值/经济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使用价值
显而易见,这是刚才那个公式的一个子项换位后获得的逻辑等值式。这个公式把我刚才理解和诠释的问题充分言明了。接下去,问题更复杂化了,鲍德里亚请出了索绪尔。因为等式中的符号将分解为构成性的所指和能指。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还真的有过类似的比较。[5]他说:“不再将符号作为一个普遍的价值,符号的构成要素就显现出来,即能指(signifiant)与所指(signifié)”。[6]这就有了第三个等式:
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
这里,鲍德里亚有一个阴险的“阳谋”,他在将马克思的商品的二重性等值于符号的二重性,这也是他前面说,马克思学说中的所谓理论逻辑缺环,是没有注意到商品经济交换关系中已经开始出现的符号化过程。换句话说,鲍德里亚这里是用符号学“描述了一般的政治经济学”,即他所创立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构架。
鲍德里亚随即提醒我们,在这一等式成立之后,象征性交换就被排除在外了,这当然也反证了象征交换是超越价值观念的。请注意,这是鲍德里亚全书的一个逻辑重点,即界定象征性交换与全部价值交换体系的异质性。他认为,现存的全部价值交换体系否定和压抑了象征交换:
这是第四个,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理论逻辑公式。这直接就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自主性逻辑构境本体。因为在这个逻辑公式之中,几乎没有一个概念是鲍德里亚原创的,可在这个理论思想构境中,他却由此建构出一个全新的思想情境来。很快,鲍德里亚就会不满足于这种用他者的概念建构自己思想的自主性逻辑构境,他一定会走向拟像-拟真之类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我以为,鲍德里亚这个公式的要点,是想说明他所钟爱的象征性交换“是与整个价值领域相对立的领域”,象征交换恰恰是一个“无价值的领域”。所以,标注象征交换逻辑与全部一般的政治经济学(含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性区别,正是为了说明象征性交换关系才是“人类学(anthropology)革命的基础”,这种人类学的革命,在马克思那里有所涉及,但终因没有能够彻底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而失败。鲍德里亚要推进这种革命,他声称要提出三个重要的理论任务,目的也很清楚:“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中出发,并试图超越它”。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从后马克思思潮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
第一,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延伸到马克思忽略的“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中去”。鲍德里亚认为,这是为了稀释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理想主义成份,他要对存在于马克思无意识中的“使用价值拜物教”进行无情的批判。这是他下面即将开始的对马克思学说的直接“征讨”。
第二,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延伸到“对符号以及符号体系的批判”,这是第二层次的批判,也是此书的主要目的。鲍德里亚说:“这种延伸为的是表明能指的逻辑、能指的游戏以及能指的流通是怎样如同一种交换价值体系一样被组织起来;所指的逻辑对能指的逻辑的隶属是如何等同于使用价值的逻辑对交换价值的逻辑的隶属。最终,我们需要一种对能指拜物教的批判。它是将符号形式放入到其与商品形式的关系中所进行的一种分析。”[7]
这是他在此书中苦心经营的东西,也是他刚才写下的第三个逻辑等式(“经济性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基本思境。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只是完成了对商品交换价值的批判理论,而使用价值、能指以及所指的批判理论都还有待鲍德里亚来完成。
第三,是鲍德里亚自己对象征交换理论的正面阐述。这一点,我认为是他的三大理论任务中完成的最不好的一个。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鲍德里亚真正系统和完整地表述过他的这种象征交换理论。象征交换,总是以一个批判逻辑的否定性样式出场的。而到了《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它则意味着真实存在的死亡。
注 释
[1] [2] [3] [4] [6] [7]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15-116页;第116页;第118页;第118页;第121页;第123页。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斐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第90页。
[1] [2] [3] [4] [6] [7]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15-116页;第116页;第118页;第118页;第121页;第123页。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斐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第90页。
原文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