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昕:伊里因科夫与当代西方激进思潮转型
从借助《资本论》研究成果反对人学辩证法、批判“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物化现实到阐发一个人本主义式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再到面对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的分析植入当代意识形态批判,我们可以将伊里因科夫的理论漫游看作追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思潮转型的一条线索。
一个是以研究《资本论》中辩证法著称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个是用拉康来改造马克思的当代西方著名激进哲学家,很难想象,这样两个人会有什么关联。这个苏联哲学家就是伊里因科夫(E. Ilyenkov),这个西方理论家就是齐泽克。后者在一次访谈中专门谈到:伊里因科夫或许是目前唯一应该认真对待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那么,这位满脸络腮胡子、操着一口斯拉夫口音英语、任性游走在拉康和好莱坞之间的齐泽克,为何会对伊里因科夫推崇备至呢?
伊里因科夫生平及学术贡献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伊里因科夫究竟何许人也。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伊里因科夫(也被译为“伊林柯夫”、“伊连科夫”、“伊利延科夫”)的名字并不算陌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就曾编译介绍了苏联辩证法研究的最近进展以及伊里因科夫的相关著述。在80年代《资本论》研究热潮中,其代表作《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先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伊里因科夫生于1924年,曾经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战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1953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后长期致力于辩证法研究,1960年出版《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参加过《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撰写“观念东西”条目),并围绕“辩证逻辑”、“观念辩证法”和“实证主义批判”等主题发表多部论著。1979年“猝然离世”(自己用一把装订刀割破了颈部动脉),年仅55岁。正如贾泽林先生所说,在苏联哲学家中,像伊里因科夫这样独具特色的,确实不多。他从不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些尖锐而又难度极大的问题,且观点明确,首尾一贯。
根据叶夫格拉弗夫主编的《苏联哲学史》,伊里因科夫的成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辩证逻辑和科学认识论问题。伊里因科夫和罗森塔尔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探讨了辩证逻辑问题,并与凯德罗夫、申卡鲁克等一道推动了六七十年代有关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结构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二是构成前者基础和动因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阶段”问题和《哲学笔记》研究,尤其是关于“列宁辩证法和实证主义形而上学”的讨论。实际上,伊里因科夫所讨论的“《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这一观点直接源于列宁,讨论本身就是对苏联“列宁主义阶段”问题的回应。三是“观念东西”的研究。在认识论研究中,“观念东西”的本性、其与物质东西的关系及对其进行研究的途径这类问题在伊里因科夫、杜布罗夫斯基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其受到批评的重要方面之一。总的说来,结合后斯大林时代列宁《哲学笔记》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命运,伊里因科夫的研究工作是同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进展相一致的。他所受到的赞扬和批评,不过是从特定角度折射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内部的反思和调整。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伊里因科夫
有趣的是,由于伊里因科夫对马克思文本的充分占有和《资本论》中辩证法的深入理解,其研究很快就在西方学界产生广泛影响。1969年,施密特主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集》专门收入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一书的核心内容,一同刊发的还有马库斯(布达佩斯学派成员)、泽勒尼(《马克思的逻辑》作者)、巴克豪斯(价值形式论代表)、列斐伏尔(著名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施密特(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等人的作品。这无疑是对伊里因科夫研究的充分肯定。当然,这种肯定是同1960年代以来《资本论》研究在西方左翼学界成为新的理论生长点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譬如《大纲》在西方的传播、阿尔都塞《读〈资本论〉》的出版、1967年的《资本论》研讨会以及“资本逻辑”学派的兴起等。而《资本论》之所以以哲学方式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应和了人本主义辩证法反思、实证主义形而上学批判、资本“物化”新变化剖析等思想趋势。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终结,西方激进理论思潮更多是在呼唤“马克思的幽灵”,而非探究马克思本身,伊里因科夫和辩证法也一道被搁置起来。
1991年,加拿大学者巴克赫斯特(D. Bakhurst)出版《苏联哲学中的意识与革命:从布尔什维克到伊里因科夫》一书,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完整介绍了伊里因科夫的生平、著作和观点,提出存在一个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正如芬兰学者奥伊蒂宁(V. Oittinen)所批评的那样,巴克赫斯特更多是从一种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关注到伊里因科夫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以及他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研究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潜在批评,对于《资本论》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法着墨并不多。
重回辩证法的伊里因科夫研究
直到世纪之交,伊里因科夫的辩证法研究才重新进入西方学界的视野。1999年,芬兰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场关于伊里因科夫辩证法思想的国际研讨会,主旨就是借助伊里因科夫发掘苏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传统中的哲学和心理学成果,从而为已经占据西方学界主流地位的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传统提供一种理论参照。如果说此次会议更多是在西方分析传统反思的意义上“重访伊里因科夫”的话,2008年出版的《从苏联哲学的历史出发:卢卡奇—维果茨基—伊里因科夫》一书则可以看作是今天俄国仍然存在的“伊里因科夫学派”自我正名的一次尝试。
作为伊里因科夫的学生和助手,该书作者马立夫(S. Mareev)提出了一条从列宁和卢卡奇,经维果茨基到伊里因科夫的“创新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线索,认为这一传统同始于普列汉诺夫并经德波林再到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传统截然对立。在这条线索上,被推重的不仅有关于抽象和具体的分析,还有这一分析所内含的“观念东西”与“现实抽象”的探讨。而后者正是今天西方左翼学界最为关注的。围绕这一主题,《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杂志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刊发了介绍性的专文,而收入“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的两部文集分别是黎凡特(A. Levant)、奥伊蒂宁主编的《观念辩证法:伊里因科夫和创新的苏联马克思主义》(2014)和巴甫洛夫(E. Pavlov)编译的《聪明的唯物主义:伊里因科夫论黑格尔和辩证法》(即出)。
抽象地来看,伊里因科夫研究今天重新回到了“《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这一经典主题之上。但考虑到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退却,左翼批判话语的转型和突围,以及近年来以齐泽克为代表的一批激进哲学家对于辩证法的重新激活,不难发现:对伊里因科夫的重新关注是同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重构内在结合在一起的,抽象和具体、观念东西、现实抽象等范畴都已经掺加进了新的内容,如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批判实在论、价值形式论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借助《资本论》研究成果反对人学辩证法、批判“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物化现实到阐发一个人本主义式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再到面对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的分析植入当代意识形态批判,我们可以将伊里因科夫的理论漫游看作追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思潮转型的一条线索。而这样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或可成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反思、深化的攻玉之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