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忧伤,没有哀愁——重温电影《小街》
2006-12-11
《小街》:“元电影”的一种拍法
之所以想起用“元电影”这个概念,是受文学上“元小说”概念的启发,即通过对影片拍
摄方法和拍摄内容的思考过程来完成电影的拍摄。
摄方法和拍摄内容的思考过程来完成电影的拍摄。
通过1979年拍摄的《苦恼人的笑》,我们可以看出,杨延晋不仅在对文革的思考上,
先人一步,而且在电影本体的表达上也努力创新,《苦》片在画面的定格、变形、多画面
分割、镜头的高速转动、变速处理、声画对位、画面间与画面内的蒙太奇组接、幻象的使
用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强的探索性。
先人一步,而且在电影本体的表达上也努力创新,《苦》片在画面的定格、变形、多画面
分割、镜头的高速转动、变速处理、声画对位、画面间与画面内的蒙太奇组接、幻象的使
用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强的探索性。
而通过《小街》我们可以看出,杨延晋已经逐步完成了对电影本体的过于花哨的过渡
,力图以较为简洁而流畅的叙事来完成影片拍摄,而“元电影”的拍摄手法更是展现了杨
延晋,一方面对电影技巧的更高层次的探索,另一方面,这种探索又曲折地表明了个人的
对于文革、对于通行观念,与众不同极为难得的另类反思,并且,在《小街》中,杨延晋
表现出来的反思,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深刻。
,力图以较为简洁而流畅的叙事来完成影片拍摄,而“元电影”的拍摄手法更是展现了杨
延晋,一方面对电影技巧的更高层次的探索,另一方面,这种探索又曲折地表明了个人的
对于文革、对于通行观念,与众不同极为难得的另类反思,并且,在《小街》中,杨延晋
表现出来的反思,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深刻。
既有技术上的极强探索,并且这种探索并非孤立于影片之外,而是与影片主题的表达
紧密结合,这一点可是说是《小街》极为难得之处。
紧密结合,这一点可是说是《小街》极为难得之处。
元电影
说起“元小说”,大家会想起马原、格非、王安忆等,“元小说”集中表现在对小说
的叙述的叙述,组织的组织,探索小说完成的过程和方式。
的叙述的叙述,组织的组织,探索小说完成的过程和方式。
而说起“元电影”,其实,这一概念以及表现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不满足于将故事,
而是将故事的内容进行组织的过程,叙述方法上的表达等内容进行展现,在完成电影内容
叙述的同时,也完成了电影内容叙述之背后的叙述。
而是将故事的内容进行组织的过程,叙述方法上的表达等内容进行展现,在完成电影内容
叙述的同时,也完成了电影内容叙述之背后的叙述。
张艾嘉的〈心动〉、提克威的〈疾走罗拉〉、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等均可列入此
类。其中,有的影片出现了对于创作过程的展现,有的虽然没有创作过程的展现,但叙述
结构上的极大非常规线性发展逻辑,都引得观影者思考影片叙述背后的叙述概念,即该影
片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该影片的叙述是如何完成的等类似问题。
类。其中,有的影片出现了对于创作过程的展现,有的虽然没有创作过程的展现,但叙述
结构上的极大非常规线性发展逻辑,都引得观影者思考影片叙述背后的叙述概念,即该影
片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该影片的叙述是如何完成的等类似问题。
是以,我在这一层面上使用了“元电影”这一概念(当然,这一概念还有不少不尽完
备的地方,我当在日后逐渐地改进、完善—)。
备的地方,我当在日后逐渐地改进、完善—)。
〈小街〉开始即采用了一个片厂的片段,一个电影摄制组,即将开拍一部电影,旁白
出现:“我之所以要出现在这部影片当中,是为了使它的叙述更为真实,我要告诉人们这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旁白人员“我”恰恰也是〈小街〉的导演杨延晋,而剧中的钟
导演也正是由“杨延晋”自己出演的。
出现:“我之所以要出现在这部影片当中,是为了使它的叙述更为真实,我要告诉人们这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旁白人员“我”恰恰也是〈小街〉的导演杨延晋,而剧中的钟
导演也正是由“杨延晋”自己出演的。
那么,钟导演即显示了双重身份,其一,在夏的叙述中,钟导演是故事的旁听者,而
他还对故事的叙述提供了自己的推动力量,其二,钟导演还是杨延晋本人,钟导演对于故
事的推动反转也可以理解为杨延晋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推动和反转。影片一开始即显
示了“元电影”对于电影叙述的巨大的扭动力。
他还对故事的叙述提供了自己的推动力量,其二,钟导演还是杨延晋本人,钟导演对于故
事的推动反转也可以理解为杨延晋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推动和反转。影片一开始即显
示了“元电影”对于电影叙述的巨大的扭动力。
夏讲述的故事本身是一个故事,而钟导演对于这一故事的听取和参与本身又是一个故
事,这种故事中套故事的双层故事讲述方法,构成了〈小街〉“元电影”概念的形成。
事,这种故事中套故事的双层故事讲述方法,构成了〈小街〉“元电影”概念的形成。
〈小街〉在开始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来到钟导演的住所,讲述自己写的一个电影剧
本,一般的观众很容易想到,他讲的是自己的故事,这是一般影片的故事中套故事的通用
手法。钟导演并不只是个被动的旁听者的身份,在夏讲了一段自己与俞的经历后,钟导演
询问:你这个弟弟怎么听起来象个姑娘啊。夏接着说到,我刚开始也不知道,直到后来下
了雨,夏的故事重又开始讲述,讲述自己是如何发现,“弟弟”其实是个姑娘,讲述自己
和弟弟其后的遭遇。
钟导演于此体现出的对于故事的推动性可见一斑,而且,最大推动即在于,钟导演的
出现,为夏的故事的讲述提供了一次契机,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夏的故事的讲述也才得以
展开的。
出现,为夏的故事的讲述提供了一次契机,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夏的故事的讲述也才得以
展开的。
当夏讲到,几近失明的他从医院出来,回到俞的家中,而俞已不知去向时,夏的故事
讲述就基本完成了。故事的讲述部分暂时告一段落。
讲述就基本完成了。故事的讲述部分暂时告一段落。
然后,钟导演提出了影片要有个结局的概念,对于一个导演,这种看似无尾的故事,
是不适合拍成电影的,此后,随同钟导演和夏一起,杨延晋通过对钟、夏两人对于结局的
设计展示出自己是如何设计〈小街〉的拍摄来,同时,表明了自己对影片通常的结尾方式
的反思。
是不适合拍成电影的,此后,随同钟导演和夏一起,杨延晋通过对钟、夏两人对于结局的
设计展示出自己是如何设计〈小街〉的拍摄来,同时,表明了自己对影片通常的结尾方式
的反思。
钟、夏二人一共给影片设计了五种结局。出于悲剧更能打动观众的原因,钟设计了两
种悲剧结局(注意:这里,第一提出了所谓悲剧性结局构成原因的反思,第二,这两个悲
剧性的结局,恰恰是由出演钟导演的〈小街〉的导演杨延晋本人提出的,那么,是否可以
看出杨本人的倾向性呢?),夏设计了两种戏剧性结局,原因在于,夏对于俞、对于生活
的坚信。
种悲剧结局(注意:这里,第一提出了所谓悲剧性结局构成原因的反思,第二,这两个悲
剧性的结局,恰恰是由出演钟导演的〈小街〉的导演杨延晋本人提出的,那么,是否可以
看出杨本人的倾向性呢?),夏设计了两种戏剧性结局,原因在于,夏对于俞、对于生活
的坚信。
第一结局:悲剧性的。多年之后,夏得知俞死掉了,被夏否决。
第二结局:悲剧性的。多年后,夏的眼睛好了,重遇俞,俞却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全
部信念。钟导演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结尾拍摄镜头的使用方法等。被俞否决。
部信念。钟导演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结尾拍摄镜头的使用方法等。被俞否决。
第三结局:喜剧性的。夏与俞相遇在钟导演处,俞未婚,夏未娶,暗示了两人的结合
。。
。。
第四结局:喜剧性的。夏在回家探母的火车上,遇到了俞,并知道其姓俞(俞的姓一
直是假定性的),暗示两人结合。该结局结束时候,出现了摄影机。
直是假定性的),暗示两人结合。该结局结束时候,出现了摄影机。
第五结局:开放性的。钟导演旁白,让大家结合现在的生活状况,自己给影片一个结
局。
局。
其中,第一结局和第五结局,是通过语言叙述来完成的,第二结局通过钟导演的插入
叙述及画面展现来完成,这三种解决观众都可以知道是假定性的。第三第四结局在结束时
候,才表明是夏的设计,结局的画面展现与影片表现是共时性的,即该解决开始时,观众
没有办法知道,这是属于设计性的,而以为这就是现实性结局,这一点使用得很巧妙。
叙述及画面展现来完成,这三种解决观众都可以知道是假定性的。第三第四结局在结束时
候,才表明是夏的设计,结局的画面展现与影片表现是共时性的,即该解决开始时,观众
没有办法知道,这是属于设计性的,而以为这就是现实性结局,这一点使用得很巧妙。
及到第三、第四结局结束,观众才知道,原来这两种结局也都是设计性的。而第五种
结局虽然在开放性的同时,暗示了其喜剧性,但,结局到底是什么呢,文革之后,人们还
会有喜剧性结局么?杨导演以及钟导演让大家自己思考了。
元电影之于〈小街〉的意义
首先,应该看到,这种“元电影”的叙述技巧探索,是杨延晋一次极为成功的技巧探
索。
索。
其次,应该看到,这一“元电影”技巧的使用,是于〈小街〉主题的表达和极深意义
的,正是这种“元电影”叙述,让我们看到了杨延晋本人的对于结局的观念:两个悲剧性
结局。文革的深深烙印,仅凭人们的美好愿望,恐怕一时是无法消弭的。照应陈思和先生
在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的分析,如果赵树理想通过“小腿疼”和“吃不饱”曲折表达
个人对于“大跃进”的反思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小街〉的五种解决理解为杨延
晋对于文革反思的曲折表达呢?在〈巴山夜雨〉的“原来都是好人”的一团和气和风细雨
的反思对照下,杨延晋通过〈小街〉和〈苦恼人的笑〉两部影片,是否隐约曲折而又异常
深刻的对于过去的那个时代的反思呢?
的,正是这种“元电影”叙述,让我们看到了杨延晋本人的对于结局的观念:两个悲剧性
结局。文革的深深烙印,仅凭人们的美好愿望,恐怕一时是无法消弭的。照应陈思和先生
在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的分析,如果赵树理想通过“小腿疼”和“吃不饱”曲折表达
个人对于“大跃进”的反思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小街〉的五种解决理解为杨延
晋对于文革反思的曲折表达呢?在〈巴山夜雨〉的“原来都是好人”的一团和气和风细雨
的反思对照下,杨延晋通过〈小街〉和〈苦恼人的笑〉两部影片,是否隐约曲折而又异常
深刻的对于过去的那个时代的反思呢?
三:正是这种技巧与主题表达的高度紧密结合,而又均异常高妙的探索与表现,使得
扬杨延晋在文革甫一结束后的阶段,对于文革的反思,无论在电影界,还是在当时的整个
思想界,都具有了他不应被忘记的甚至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位。
扬杨延晋在文革甫一结束后的阶段,对于文革的反思,无论在电影界,还是在当时的整个
思想界,都具有了他不应被忘记的甚至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位。
〈小街〉其他
与1979年的那部〈苦恼人的笑〉中的过于庞杂的,迷恋于影象技巧的各种探索相比,
杨延晋在1981年的〈小街〉中的影像探索显得更为的纯粹与简练,并且恰到好处,运动纯
熟。
杨延晋在1981年的〈小街〉中的影像探索显得更为的纯粹与简练,并且恰到好处,运动纯
熟。
除了在叙述上使用“元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述结构外,〈小街〉在夏被打时候及此
后,使用了主观镜头,全红底色的画面、几近全黑的画面、金星闪现的画面、高度模糊的
画面、旋转摇动的变形画面等,以表明从眼睛受伤正在挨打的夏对于世界的“看”。
后,使用了主观镜头,全红底色的画面、几近全黑的画面、金星闪现的画面、高度模糊的
画面、旋转摇动的变形画面等,以表明从眼睛受伤正在挨打的夏对于世界的“看”。
当然,这种表现今天看来,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当杨延晋在当时使用,还是先常人一
步的,并且使用得毫不突兀。
步的,并且使用得毫不突兀。
与〈苦恼人的笑〉中的沉重相比,从〈小街〉在故事的前半段,即夏俞最初的交往过
程中,可以看出杨延晋对于飞扬的情趣性场面的把握也有自己独到的功夫,在前半段几乎
只有夏与俞两人出演全部场景的情况下,影片毫不沉闷,特殊年代的人们的特别的纯真以
及人之间脆弱的、美好的,在极大的外部压力下,容易被打碎,但人们都无法忍受被打碎
的情感,被表现得情趣十足,张力尽显。
程中,可以看出杨延晋对于飞扬的情趣性场面的把握也有自己独到的功夫,在前半段几乎
只有夏与俞两人出演全部场景的情况下,影片毫不沉闷,特殊年代的人们的特别的纯真以
及人之间脆弱的、美好的,在极大的外部压力下,容易被打碎,但人们都无法忍受被打碎
的情感,被表现得情趣十足,张力尽显。
从而,给人们带来的反思也是异常沉重……
起自人物心底的歌
——评电影《小街》的主题歌
如果说《小街》是一部“情绪电影”,那么,作为影片主题歌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可以看作是这部电影的情绪“基轴”,具有集中表达整部影片“情绪”的聚焦作用。这首
歌把美好的母爱、友爱和恋爱之情糅成一团,把对童年的、往昔的、欢乐时光的思念融于
一体,加上作曲家准确地感受了整部影片悲剧性的情绪,把它的旋律写得悲怆、深远,因
而令人回味无穷。
此歌在全片中两次出现。先是在夏和俞采药归来途中,夏从俞那儿听了她的不幸遭遇
后,二人在驾驶室内沉默不语。后来,夏问俞在想什么,俞回答说:“每当我心里难过的
时候,就想起妈妈教我的歌,这是她为我谱写的。也许,这就是她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支
歌了。”于是,应夏的要求,俞唱起了这首歌。
值得注意的是,当歌声响起时,俞其实并没有张嘴。影片这里完全是把这首歌作为一
种主观化的情绪来传达的,它是“内心独白”式的“内心独唱”;或者说,此歌似乎是先
由俞在并无歌声的夜空中感觉出来的(这里是女声独唱),后也影响了一旁的夏——“夏
深沉地注视着前方,眼中闪动着从未有过的神色。”于是,这首歌似乎又成了他们心照不
宣的共鸣。这也正是导演所说的“用心去拍”的“心与心交流的地方”。正是这两“心”
的交流与共鸣,完成了夏对俞从兄弟的友爱到情窦初开的朦胧初恋的转变;以至于当夏在
偷假发辫而被人追踪的危急时刻,这首歌,又第二次出现了,不过已转而成了夏的心声(
这里是男生独唱)。当此歌后来转为男女声二重唱时,它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夏和俞的这种
“心与心交流”的完成。他们的相互同情、相互理解是让人深信不疑的。
最值得玩味的是,这首主题歌歌词明明说“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
乐”,而实际上,听来它却使人心中充满忧伤、充满哀愁。这是以写童年的欢乐心境来反
衬眼前的忧伤和哀愁的心境,是用相反相成的“反色彩”手法,来把悲剧性的情绪抒发得
越发浓郁。其实从影片看,此歌并不是妈妈教的那首,而是俞对于妈妈那首歌的评说。“
妈妈的歌”只是这首主题歌的“歌中歌”(这一点与全片的“片中片”套层结构刚好吻合
),换言之,这首主题歌是传达了俞想到“妈妈的歌”时的一种情绪。这也正是为什么这
首歌唱的是“心中充满欢乐”,但唱着它心中并不欢乐的原因。
文章来源:网络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