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庆飞: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自力更生精神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发展于革命和建设实践并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实践,其理论根基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和群众史观,其实质内容是始终强调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性作用,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强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力量首先是本民族,以及在劣势中看到优势的自信与乐观。自力更生精神对当今中国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传承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等诸多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启示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自力更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严格地说,自力更生精神在我国自古就有,而非毛泽东首创。但重要的是,毛泽东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一精神新的内涵。于是,自力更生精神便成了毛泽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并不是毛泽东随心所欲创造的产物,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特殊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过程决定了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自力更生精神给予支撑。当然,自力更生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他无疑是这种精神杰出的代言人和践行者。
一、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的理论根基
毛泽东给自力更生精神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使这一精神成为毛泽东精神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毋庸置疑,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精神既来自现实的斗争与建设,也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哲学理论。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精神与哲学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在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自力更生精神在实践维度中的凸显。换言之,哲学理论基础给自力更生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使自力更生精神得以产生并具有勃勃的生机;而自力更生精神则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具体的表现形式,使哲学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其更切近社会现实。具体而言,与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密切相关的哲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内部矛盾是决定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力量的持有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1、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之一,毛泽东对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规律作了明确的表述,他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301在此,毛泽东指认了内部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毛泽东讨论的显然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是深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上。他说:“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1]302他观察到,在诸多地理和气候相近的国家中,存在着极大的社会形态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可以说,毛泽东非常准确地认识到了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以及内因的决定性作用。
基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毛泽东认为无论是在兵荒马乱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要想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首先依靠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我国的社会内部矛盾。要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就必须依靠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地进行物质文化生产。即便在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由生存空间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矛盾。所以,这一矛盾的解决也必须通过中华民族内部产生深刻的觉醒,从内部产生革命的动力和能量。因此,只有充分挖掘本民族的革命动力和热情,革命运动理论才会有稳定的载体,革命运动才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也只有充分挖掘本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够冲破重重障碍。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众所周知,从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历史观察视角和历史叙述角度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后来,列宁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真理性认识。而毛泽东对这一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占有,而是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加以论证,从理论层面加以阐明,使这一理论的表述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并进而使它更贴近现实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在冲破敌人多次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后回顾道:“我们领导广大的群众和红军,不但屡次击溃了敌人的‘围剿’,而且从事于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去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的毒计。”[1]130可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来源于具体的、活生生的革命实践。而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他更明确地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136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所扮演的极为重要的角色,并且还力图让全体党员同志都认识到这一重要的思想。熟悉毛泽东的经历和文本的人都知道,为了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他曾将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比喻为铜墙铁壁。由此不难看出,依毛泽东之见,只有依靠人民群众,革命的胜利才是可能的,而且必须使党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并在丰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要改变被帝国主义压迫和被自然奴役的命运,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热心支持和拥护。
二、毛泽东自立更生精神的实质
简单说来,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中包含着自信、自立与自强。然而,自信、自立与自强所指涉的更多是从个人的精神追求层面,而毛泽东则将这一精神提升到了路线方针的高度,并且将个人的人格追求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统一起来。于是,自力更生精神到了毛泽东那里就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追求,而是成为了争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当中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展现。
1、强调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性作用
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根据这一基本的思想,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便极力倡导工农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物质资料,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条件。1921年,他在《所希望于劳工会的》一文中就斗志昂扬地鼓励劳工会说:“不劳动的不得食!劳动者获得罢工权利!劳工神圣!”[2]7而且,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毛泽东始终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为了突出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毛泽东甚至主张对不参与物质生产的地主采取消灭政策。当然,在毛泽东看来,不光是农民要进行生产劳动,在极端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学校要动员师生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军队也要在休战期间进行大量的生产劳动。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就说:“为了补助伙食之不足,也曾经发动过各机关学校种菜养猪的事。”[3]459同样在这篇文章中他回忆道:“抗战以来,我们是处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边区也被封锁,迫得我们不得不从事生产自给,维持抗战的需要。”[3]459-460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多端,毛泽东始终强调工人、农民、学校和军队都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获得生存的条件以保存自己。在毛泽东看来,革命运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中国共产党也不可能单纯地去打仗,而置物质生产于不顾。显然,物质生产必须紧跟其后。因此,毛泽东思想工作的重心必然是激发中国人民似火的劳动热情。
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格,就必须调动一切有生力量的生产积极性。可见,虽然毛泽东此时尚未明确提出自力更生的概念,但是其理念与精神却已产生。而且,这些宝贵的革命和生产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为他的自力更生精神的发展和成熟打下了牢固的现实基础。尤其是对革命运动的看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2、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列宁高瞻远瞩地审视世界发展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在激烈的斗争环境中创造性地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无论是内部的革命力量,还是外部的威胁,都是与当时俄国有着天壤之别的。可以说,当时中国所要应对的难题,是人类社会步入近代以后才出现的全新的难题,是在此之前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因此,列宁并没有也不可能给中华民族提供现成的革命和建设方案,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为了探寻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必须深入地调查并分析社会各阶级的发展状况。正是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在建党初期,毛泽东便认识到了农民的强大力量。1926年,毛泽东就指出,应当解决农民问题,以促使农民参与革命。后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也得到了农民的强力支持。农民便成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后备力量,工农联合的斗争路线也就成了与俄国革命有着显著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斗争方式。当然,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他们参与革命都需要引导,而不是任由他们自己的情绪决定斗争的形式。能够并且应该充当这一引导者角色的,正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找到一种适应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引导模式,并在这个引导模式的布展中获得革命和建设的不竭动力。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借助这种创造性的模式走出了适合中国的、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力量首先是本民族
正所谓,打铁要靠本身硬。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中国人民,国外援助只是暂时的、偶然的和单方面的,而绝不可能是全方位、宽领域的,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是革命和建设经受狂风暴雨仍能岿然不动的、坚定不移的实践主体。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外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1]161在此,毛泽东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自力更生”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以我们党的斗争经历证明,自力更生精神已经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有所体现并且有所侧重。
首先,在革命运动中,毛泽东总结、明确了在特殊斗争环境之中军队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以及在自力更生精神指引下进行革命的必要性,这是在极端恶劣的斗争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必然作出的选择。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他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曾几度经受物质的极度匮乏,没有油和菜吃,也没有纸张进行宣传工作,很多战士没有穿鞋袜就上战场,很多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这不但是由于边区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尤其是由于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建立了自己的公营经济。”[4]892但是,毛泽东并不是在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力图借助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自力更生精神,并带动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5]1132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在孤立地战斗,而是站在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新生力量队伍行列当中。足以证明,毛泽东从来不是单方面地强调依靠本民族力量的重要性,而是辩证地看问题。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我们当然希望有外援,以强壮自己的队伍。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敌我力量悬殊决定了我们有争取外援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也必定要依靠世界人民的力量来加以消灭。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够依附于国外势力,而是要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自力更生地夺取民族尊严和战争的胜利。回顾历史,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工农军队曾长期在陕北发展,而陕北是物产极为匮乏的地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6]61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能够茁壮成长的军队,其经历比任何书斋里的理论更能充分体现他们的自力更生精神。
其次,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坚持以自力更生精神引领全国人民展开各项工作。他在《独立自主地搞建设》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经济战线上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7]381实际上,毛泽东虽然在强调争取外援,但他也深知依靠国外援助力量,不是根本办法,更不是长久之计,甚至是会吃亏的。尤其是美帝国主义,他们从来都是为自己精打细算的,而不会真正将中国当成朋友对待并加以援助,他们的一切外交与援助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最终目的。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与知识分子的聚会上曾说:“美国人只知道赚钱。”[8]364当然,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也体现在了外交原则上。毛泽东指出,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在外交上,依附于国外势力,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主权,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尊严。只有自己先稳住脚跟,与别国打交道才有底气。于是,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才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外交环境的内在要求与本质规定。
4、在劣势中看到优势的自信乐观精神
毛泽东说过,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当然是对帝国主义的一种极大讽刺,是为了鼓舞人心所采用的幽默机智的表达方式。但这同时也是毛泽东自信与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是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的集中体现。后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写的《论十大关系》中他指出,从发展的眼光看,尤其是对于革命而言,一穷二白并不是坏事儿,它恰恰是一种机遇。“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7]43-44毛泽东相信,对于一个优秀的画家,给他一张白纸任由他自己去发挥,那不是什么坏事儿。在毛泽东看来,被常年的战争蹂躏导致千疮百孔的中国,恰恰给中国人民留出了极大的挥洒智慧与汗水的重建余地和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建设环境当中,自力更生精神显得异常的重要,自力更生精神找到它的立身之所和真正的实践载体,因为在此情况下没有自力更生精神就很难获得继续生存的资格。
历史的脚步踏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走所有的在华专家。这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极度困难时期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毛泽东仍然充满信心地在《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中指出:“离开了先生,学生就自己学。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9]338后来,在没有外援支撑的情况之下,毛泽东亲自鼓励钱学森和其他科学家制造原子弹,中国仍然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地掌握了发射导弹、原子弹等先进技术,培养出了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以及其他的科学巨匠。这一切,无不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的自信乐观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精神变得具体,变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实际上,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精神最主要、最充分的展现,不是在他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本群里,而是在他的革命与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在秋收起义失败之际,部队解散,不少领导不辞而别,他仍然坚定地认为凭剩下那几个人和那几条枪就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胜利。到后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几乎被国民党大军消灭,又在较短时间内重获新生。这种绝处逢生的力量显然与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精神分不开,这一精神支柱成了部队顽强战斗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在长征途中,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出现内忧外患双重危机。而毛泽东恰恰就能在这一革命运动低潮中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自信从容,最终带领大家走出了困境,从而在党中央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与声望。在毛泽东的一生里,无论他处于何种困境当中,都能够充满自信和热情地工作,而且能够带动身边的党员及群众对未来满怀憧憬。可以说,自力更生精神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
三、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的当代价值
极度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强化了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精神,而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精神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获得新的成果。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互动力量,而这种张力促使了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在中国永不褪色,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强大的正能量,它对今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1、 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189要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是举世瞩目的,这些成就最主要的创造者当然是中华民族自己。而要巩固这一成就并在此基点之上取得新的突破,仍然要以本民族的力量为核心。然而,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依靠,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劳动的赞扬和倡导上,停留在对自然肆无忌惮的索取上,而是要致力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阔平台上调动本民族的创新灵感与激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应于世界发展进程的道路。在西方大量的物质诱惑和文化入侵背景下,重提自力更生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的豆腐、豆芽菜、皮蛋、北京烤鸭是有特殊性的,别国比不上,可以国际化。”[7]78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例子当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中国具有特色的产品是十分自信的。理应将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产品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渠道推广到世界市场当中去,让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产品有更具体、全面的认识,并由此打开国际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当然,重新探讨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并试图从中找出有助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元素,不是要倡导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拒绝融入世界市场。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本身就有着解放维度,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理念。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积极地投入到世界市场中去,乃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不可能逆这一形势而行之。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绝非一味地强调埋头苦干、艰苦奋斗,他亦十分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重大推动作用。他于1957年10月9日在《关于农民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7]309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军事和国防的发展,但诸多领域因涉及国家机密而不可能向国外学习和借鉴。所以,注重在科学技术的研讨中发挥本民族首创精神,是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应有之义,也是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瓶颈的关键。而要激发国民的首创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破除原有的不合理体制的约束,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科学技术领域就完全无法向国外学习。毛泽东强调,我们应当“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7]43。在自力更生精神指引下产生的首创精神固然是十分必要的,但也需要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理念作补充,需要时常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种首创精神才能长久地保持活力。也只有在新鲜血液的激活之下,首创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才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3、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基础上进行对外文化交流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通常以文化的形式积淀下来,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当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从远古发展至今,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积累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这就是我国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起点。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与再解读,找出其中的规律,是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向世界推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走好这最为关键的一步之后,就要力图探寻将其发扬光大的有效路径。毛泽东明确地指出:“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7]76-77就是说,可以借助国外的一些合理手段强化民族文化,使其特色更加突出,但是借助国外的原则和工具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着眼点是将民族文化向世界推广。若无法将民族特色凸显出来,推广民族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话。
另外,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10]160就是说,在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民族文化自身的免疫力,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入侵。因为在与西方众多思潮较量时,我国民族文化能否稳住脚跟,主要就在于其深深的民族发展印迹和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否能够经久不衰,持续不断地散发出耀眼的光彩。只有掌握民族特色这一利剑,进行文化交流之时中华民族的文化方能从形形色色的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当中脱颖而出。失去了民族特色这一利剑,中华文化就会有被世界各国的文化淹没和吞噬的危险。
简而言之,毛泽东自力更生精神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乐观、自信、自立与自强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现实难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何宇光,刘加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