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自信与梦想
2013-12-26
自信与梦想
自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是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梦想表达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渴望和期待,它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自信和梦想两者虽内涵不同,但却紧密相关。具体来说,自信是实现梦想的基础,没有自信也就没有梦想的实现;梦想是自信的依托,没有梦想的自信是无源之水。伟人毛泽东一生之所以能造就了诸多梦想,从个人因素来讲,就是始终保持了一种自信的状态。深入研究和总结毛泽东的自信与梦想实现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个人魅力的认知,而且也有助于深刻领会当前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归宿。
一、自信成就了毛泽东的梦想
毛泽东梦想的实现,与其始终保持自信乐观人生态度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对自己人生、才能充满着自信,使得他取得了党和国家的领袖地位;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充满着自信,使得他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对党和社会主义充满着自信,使得他带领我们党确立和巩固了执政地位,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没有一个自信的毛泽东,也就没有毛泽东一生许多美好梦想的达成。
(一)毛泽东对人生的自信与领袖地位的确立
出身于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憧憬自己将来一定有所作为。年轻的毛泽东所作的诗词中曾多处抒发了这种情怀。在他14岁那年,即将前往湘乡东山小学求学的毛泽东留给父亲一首《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读书期间,毛泽东还作了一首《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游泳时又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对联:“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些诗词充分地反映了毛泽东渴望改造社会、成就大事的自信和志向。年轻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实践家。为了实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梦想,他与蔡和森等同学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领导了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和开展了新村建设运动。虽然有些实践活动没有完全达成梦想,但是其中呈现出来的勇气和魄力是令人钦佩的。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日后毛泽东成就一位领袖奠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到了革命战争年代,自信的毛泽东充分地发挥了他的才能和智慧,逐步在党内确立了领袖地位。1927年,当党内在革命策略上盛行着“城市中心论”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地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把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引上井冈山,这不仅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而且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然而,遗憾的是,毛泽东这一正确的抉择并没有在党内完全受到认同。在长征途中,“左”倾思想再次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多次提供建议未被上级采纳,反而受到中央领导层的排挤。自信的毛泽东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更加坚强和自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毛泽东正确的路线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全党的肯定。在此之后,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胸有成竹,大胆地作出决定,成功地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包围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1936年2月,当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看到遍地的大雪时,毛泽东即兴写下了一首《沁园春•雪》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经历长征这一艰难历程的感慨,反映了毛泽东越发坚定了他的远大人生抱负。也正是这种自信能够压倒困难、化压力为动力的精神,使他树立了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的崇高形象。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党内得以确立。
(二)毛泽东对民族的自信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国列强的屡次入侵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腐朽统治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危机,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成长于如此沧桑时代中的毛泽东没有因为民族的弱小而灰心丧气,反而表现出一种鲜明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1911年,毛泽东同同学肖三指出: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更是满怀激情地预言:“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 他呼吁中国人民要努力、要拼命向前,因为“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洋溢于毛泽东笔下的这些豪言壮语,是他对中华民族光明前景自信的由衷流露。
参加革命之后的毛泽东更是把对民族的自信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觉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和国内民众悲观失误的情绪,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在客观地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战争条件和形势基础之上,明确提出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抗战胜利后,面对全面美式装备而且人数几倍于自己的蒋介石部队,毛泽东没有畏惧,反而表现出必胜的信念。他在1946年8月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他指出:“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了不起的力量。……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提起美国帝国主义,人们似乎觉得它是强大得不得了的,中国反动派正在拿美国的‘强大’来吓唬中国人民。但是美国反动派也将要同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被证明为并没有什么力量。” 毛泽东的这些精辟而有力的论断,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提高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士气,为最后夺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对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而充满自信,他在1949年6月15日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曾经预言:“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他雄心万丈地声称:“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要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正是在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下,中国人民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毛泽东对党、社会主义的自信与党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毛泽东就始终对党保持忠诚和党的未来充分的自信。这可以从每次党和国家遭遇危机的关键时候,毛泽东坚决支持、拥护党和相信党必胜的态度中可以窥见。1927年,当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脱离党组织,反而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对党必胜的口号。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访问毛泽东时,提出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他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提出这一十分重大的问题,不仅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毛泽东对此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一斩钉截铁的回答,深切地表明了毛泽东对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从局部执政的执政党转变为全国范围内执政党。
作为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939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前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后一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革命最终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中国未来一定美好,虽然毛泽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遭遇到许多挫折、坎坷,但是自信的毛泽东始终没有畏惧,而是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在一个经济科学、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基础上迅速地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强大国家。
毛泽东梦想的实现,与其始终保持自信乐观人生态度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对自己人生、才能充满着自信,使得他取得了党和国家的领袖地位;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充满着自信,使得他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对党和社会主义充满着自信,使得他带领我们党确立和巩固了执政地位,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没有一个自信的毛泽东,也就没有毛泽东一生许多美好梦想的达成。
(一)毛泽东对人生的自信与领袖地位的确立
出身于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憧憬自己将来一定有所作为。年轻的毛泽东所作的诗词中曾多处抒发了这种情怀。在他14岁那年,即将前往湘乡东山小学求学的毛泽东留给父亲一首《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读书期间,毛泽东还作了一首《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游泳时又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对联:“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些诗词充分地反映了毛泽东渴望改造社会、成就大事的自信和志向。年轻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实践家。为了实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梦想,他与蔡和森等同学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领导了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和开展了新村建设运动。虽然有些实践活动没有完全达成梦想,但是其中呈现出来的勇气和魄力是令人钦佩的。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日后毛泽东成就一位领袖奠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到了革命战争年代,自信的毛泽东充分地发挥了他的才能和智慧,逐步在党内确立了领袖地位。1927年,当党内在革命策略上盛行着“城市中心论”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地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把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引上井冈山,这不仅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而且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然而,遗憾的是,毛泽东这一正确的抉择并没有在党内完全受到认同。在长征途中,“左”倾思想再次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多次提供建议未被上级采纳,反而受到中央领导层的排挤。自信的毛泽东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更加坚强和自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毛泽东正确的路线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全党的肯定。在此之后,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胸有成竹,大胆地作出决定,成功地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包围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1936年2月,当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看到遍地的大雪时,毛泽东即兴写下了一首《沁园春•雪》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经历长征这一艰难历程的感慨,反映了毛泽东越发坚定了他的远大人生抱负。也正是这种自信能够压倒困难、化压力为动力的精神,使他树立了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的崇高形象。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党内得以确立。
(二)毛泽东对民族的自信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国列强的屡次入侵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腐朽统治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危机,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成长于如此沧桑时代中的毛泽东没有因为民族的弱小而灰心丧气,反而表现出一种鲜明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1911年,毛泽东同同学肖三指出: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更是满怀激情地预言:“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 他呼吁中国人民要努力、要拼命向前,因为“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洋溢于毛泽东笔下的这些豪言壮语,是他对中华民族光明前景自信的由衷流露。
参加革命之后的毛泽东更是把对民族的自信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觉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和国内民众悲观失误的情绪,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在客观地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战争条件和形势基础之上,明确提出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抗战胜利后,面对全面美式装备而且人数几倍于自己的蒋介石部队,毛泽东没有畏惧,反而表现出必胜的信念。他在1946年8月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他指出:“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了不起的力量。……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提起美国帝国主义,人们似乎觉得它是强大得不得了的,中国反动派正在拿美国的‘强大’来吓唬中国人民。但是美国反动派也将要同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被证明为并没有什么力量。” 毛泽东的这些精辟而有力的论断,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提高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士气,为最后夺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对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而充满自信,他在1949年6月15日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曾经预言:“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他雄心万丈地声称:“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要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正是在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下,中国人民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毛泽东对党、社会主义的自信与党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毛泽东就始终对党保持忠诚和党的未来充分的自信。这可以从每次党和国家遭遇危机的关键时候,毛泽东坚决支持、拥护党和相信党必胜的态度中可以窥见。1927年,当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脱离党组织,反而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对党必胜的口号。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访问毛泽东时,提出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他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提出这一十分重大的问题,不仅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期望。毛泽东对此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一斩钉截铁的回答,深切地表明了毛泽东对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从局部执政的执政党转变为全国范围内执政党。
作为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939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前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后一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革命最终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中国未来一定美好,虽然毛泽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遭遇到许多挫折、坎坷,但是自信的毛泽东始终没有畏惧,而是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在一个经济科学、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基础上迅速地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强大国家。
二、过度自信致使晚年毛泽东的梦想受挫
在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的梦想是尽快地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尽早地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可以说,拥有这一美好梦想的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骄傲。然而,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毛泽东并没有像革命年代保持一定的理性,反而表现出对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过度的自信,这也是其晚年在实现梦想道路上受挫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晚年这一深刻的教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是毛泽东的过度自信脱离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晚年的毛泽东虽然意识到我国“一穷二白”的现状,但过度自信充溢了他的头脑,为了达成一些不切实际目标,而实施了盲目赶超的措施和政策。譬如,在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而且把赶超的时间一再缩短,从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七年赶上英国,再加上八或十年赶上美国”,到6月份又提出“只需两到三年超过英国”,再到8月份北戴河会议再次提出的“一年赶上英国,七到八年赶上美国”。至此,这种过于自信的赶超计划,已经发展到极其不正常的状态。为了实现高指标,毛泽东要求各级党委书记要做“马克思加秦始皇”,执行铁的纪律。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出现了许多严重违背了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做法,使国民经济建设陷入了困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该说,拥有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信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必须以现实的条件为基础,循序渐进,而不能人为地拔高或超前,否则,要么成为难以实现的“梦幻”,要么陷入盲目冒进的“怪圈”。
二是毛泽东的过度自信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革命年代屡次成功的经历助长了晚年毛泽东过于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以至于听不见他人的批评,尤其是不能容忍党内高层领导的批评,这也导致了党内的集中制原则的破坏。例如,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国防部长彭德怀向毛泽东提交了一封要求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的“万言书”,使得毛泽东大为不快。在毛泽东看来,这封信是对他坚信的社会主义观的质疑和否定,于是改变了原来“纠左”的初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反“左”的彭、张、黄、周,并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大运动。事实上,毛泽东后来也意识到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批判有点过度,但在一定场合,或者针对某个事件,毛泽东有时往往不是服从真理,而是向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屈服。
在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的梦想是尽快地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尽早地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可以说,拥有这一美好梦想的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骄傲。然而,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毛泽东并没有像革命年代保持一定的理性,反而表现出对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过度的自信,这也是其晚年在实现梦想道路上受挫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晚年这一深刻的教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是毛泽东的过度自信脱离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晚年的毛泽东虽然意识到我国“一穷二白”的现状,但过度自信充溢了他的头脑,为了达成一些不切实际目标,而实施了盲目赶超的措施和政策。譬如,在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而且把赶超的时间一再缩短,从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七年赶上英国,再加上八或十年赶上美国”,到6月份又提出“只需两到三年超过英国”,再到8月份北戴河会议再次提出的“一年赶上英国,七到八年赶上美国”。至此,这种过于自信的赶超计划,已经发展到极其不正常的状态。为了实现高指标,毛泽东要求各级党委书记要做“马克思加秦始皇”,执行铁的纪律。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出现了许多严重违背了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做法,使国民经济建设陷入了困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应该说,拥有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自信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必须以现实的条件为基础,循序渐进,而不能人为地拔高或超前,否则,要么成为难以实现的“梦幻”,要么陷入盲目冒进的“怪圈”。
二是毛泽东的过度自信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革命年代屡次成功的经历助长了晚年毛泽东过于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以至于听不见他人的批评,尤其是不能容忍党内高层领导的批评,这也导致了党内的集中制原则的破坏。例如,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国防部长彭德怀向毛泽东提交了一封要求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的“万言书”,使得毛泽东大为不快。在毛泽东看来,这封信是对他坚信的社会主义观的质疑和否定,于是改变了原来“纠左”的初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反“左”的彭、张、黄、周,并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大运动。事实上,毛泽东后来也意识到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批判有点过度,但在一定场合,或者针对某个事件,毛泽东有时往往不是服从真理,而是向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屈服。
三、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和源泉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的载体是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也就是说,人民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享受者,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者。而伟人毛泽东的自信与梦想实现的人生经历又告诉我们,保持自信乐观是每一个中国人恪守的人生态度。因为自信是通达目标的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每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自我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信“人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培养自我肯定意识,培养自己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并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激励与驱动下,才能发掘出极大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为实现中国梦多作贡献。第二,要对中华民族充满自信,相信中华民族一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在一代又代中国人的努力拼搏下,中华民族已经摆脱落后、屈辱的历史,现在的中华民族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未来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定的信念。第三,要对中国共产党充满自信,相信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建党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满自信,相信这条道路一定能成就中国梦。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否定就会停滞或者倒退。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最后,要对共产主义充满自信,相信未来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最高层次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艰难的事业。它的实现可能需要经过亿万人民群众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时间的自觉努力拼搏。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奋斗,就一定能把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还需指出的是,晚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深刻教训告诫我们,实现中国梦要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度自信,否则就会犯错误。从历史发展的方位来看,中国的发展确实处在历史的最好时刻。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够富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脚踏实地,积极努力,奋勇拼搏,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文章来源:《学海》2013年第5期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的载体是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也就是说,人民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享受者,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者。而伟人毛泽东的自信与梦想实现的人生经历又告诉我们,保持自信乐观是每一个中国人恪守的人生态度。因为自信是通达目标的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每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自我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信“人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培养自我肯定意识,培养自己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并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激励与驱动下,才能发掘出极大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为实现中国梦多作贡献。第二,要对中华民族充满自信,相信中华民族一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在一代又代中国人的努力拼搏下,中华民族已经摆脱落后、屈辱的历史,现在的中华民族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未来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定的信念。第三,要对中国共产党充满自信,相信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建党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满自信,相信这条道路一定能成就中国梦。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否定就会停滞或者倒退。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最后,要对共产主义充满自信,相信未来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最高层次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艰难的事业。它的实现可能需要经过亿万人民群众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时间的自觉努力拼搏。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奋斗,就一定能把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还需指出的是,晚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深刻教训告诫我们,实现中国梦要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度自信,否则就会犯错误。从历史发展的方位来看,中国的发展确实处在历史的最好时刻。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够富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脚踏实地,积极努力,奋勇拼搏,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文章来源:《学海》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