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 俄向"现代化阶段"过渡
2008-07-23
《时代》周刊:基辛格看普京与西方不一样
美国《华盛顿邮报》8日刊登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论述俄罗斯领导人更迭后,俄政局走向的文章,题为《找到与俄罗斯的共同点》,要点如下:
权力结构极其复杂
人们一般认为,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是对普京执掌克里姆林宫的两届任期及其强势外交政策的延续。但前不久我造访了莫斯科,在与政界、商界和学界的重要人士会晤后,我确信这种观点是不成熟的。
首先,新出现的权力结构似乎比一般人所认为的更加复杂。我的印象是,俄罗斯政坛正步入一个新阶段。普京的办公室从克里姆林宫搬到政府大楼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梅德韦杰夫说过,他打算主持国家安全会议,并按照宪法规定,成为外交政策的代言人。由总统设计而由总理执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说法,已成为俄罗斯官员的众口一词。无论是在政府内外,我所碰到的俄罗斯人中没有一个人怀疑,某种权力的重新分配正在进行中。
普京仍然很有影响力。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看来,上世纪90年代,当俄罗斯的政府、经济、意识形态和帝国崩溃时,是他战胜了当时的屈辱和混乱。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俄罗斯的最近一次选举都标志着从巩固阶段向现代化阶段的过渡。统治者在自己的影响力达到顶点时交出权力,这在俄罗斯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复杂的俄罗斯经济需要有章可循的法律程序,而梅德韦杰夫已经预示了这一点。也许日后回过头来看,在政府的运转中有两个权力重心(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可能是朝着制衡模式演变的开端。
地缘环境根本变化
俄罗斯周边国家几乎全都软弱无能,促成了沙皇时期和苏联时期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这使得俄罗斯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以不可阻挡之势从伏尔加河抵达黑海沿岸,进入高加索地区,并打开了通往印度的通道。在亚洲,它渗透到太平洋、满洲和朝鲜。防务成了持续扩张的代名词,在国内的合法性主要是通过在国外炫耀武力来实现的。
上述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的邻国已经克服了自己的软弱。与中国接壤的2500多英里(约合4300公里)边界线成了对俄罗斯的一个人口挑战;在贝加尔湖以东,680万俄罗斯人要面对边界线那边的1.2亿中国人;在一条同样长的边界线上,莫斯科不得不应付将势力渗入俄罗斯南部的伊斯兰好战分子。在西部边界线,俄罗斯的战略影响力因为新出现的一些情况而受到限制,例如昔日的华约国家加入北约。
虽然俄罗斯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正迅速增强,但俄罗斯领导人知道以他们的传统方式改变国际新秩序的风险。他们知道,在俄罗斯的2500万穆斯林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的忠心值得怀疑。医疗制度需要彻底改革;基础设施必须重建。俄罗斯选择将精力集中在国内改革上,这在它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尽管还有针锋相对的言论和仗势欺人的作风,但俄罗斯领导人却意识到了他们的战略局限性。事实上,我认为在普京任内,俄罗斯政策的动力来自对一个可靠战略伙伴的追求,而美国是优先选择。近年来的强硬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看似不接受这种追求的态度令俄罗斯备感受挫。
美俄面临三大问题
事实上,地缘政治现实为战略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美国和俄罗斯控制着世界上90%的核武器。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就核武器而言,中东和伊朗走向稳定都要依靠俄罗斯与美国的合作。
在政治工作日程上占据主要地位的是三个问题:安全、伊朗、俄罗斯与其前附属国的关系。
在核扩散方面有四个问题需要回答:对于伊朗谋求核武器一事所构成的挑战的性质,俄罗斯和美国的意见是否一致?对于伊朗核计划的性质,它们的意见是否一致?对于采取何种外交手段来消除这一威胁,它们的意见是否一致?如果不管最后采取何种外交手段都不能奏效,那么对于此后将采取何种手段,它们的意见是否一致?
我的印象是,在前两个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正开始达成比较大的共识。而在另外两个问题上,双方必须记住,任何一方单靠自己都不可能轻易战胜挑战。(编辑:陶志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