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只要公平就好
2007-05-23
全球化:只要公平就好
阿马蒂亚·森
尽管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却仍然充满非同寻常
的掠夺和令人惊愕的不平等。
我们必须牢记这一基本的对比现象,然后才能考察以下问题:针
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疑虑铺天盖地而来,普通百姓耐心面对所谓的反全
球化示威活动,尽管这些活动通常都是疯狂而暴躁,有时甚至演变成
为暴力冲突。
要想围绕全球化展开争论,人们首先应该对其中涉及的根本问题
有进一步的了解,而这些问题通常淹没在花言巧语的辩论或者草率组
织的反驳之中。一些基本事实必须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
反全球化示威与全球化无关:总体而言,所谓的反全球化示威者
们其实算不上反全球化,因为这些示威都是在当今世界最具全球化色
彩的会议期间举行的。西雅图、墨尔本、布拉格、魁北克和其他地方
的示威者们都不是当地的无知小儿,而是成年男女,他们千里迢迢奔
赴地球另一边的各大会议地点,只是为了发泄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各样
的不满情绪。
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也并不仅仅等于西化:过去千百年来,
全球化进程一直没有停止,动力在于旅行、贸易、移民、文化传播以
及包括科学与技术在内的学问与理解。
全球化本身不是一桩耗费巨大而又徒劳无益的事情:它从科学和
文化两方面丰富了我们的世界,还为许多人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一度
肆虐成灾的贫困,以及托马斯·霍布斯曾经描述过的“肮脏、粗野和
短暂”的寿命,这些现象就在几个世纪以前仍然统治世界,现在却只
留下一些零星痕迹。现代技术以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一直是消除贫
苦的行之有效的工具。世界各地仍有穷人存在,要想消灭这种现象,
就不可能将他们与现代技术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国际贸易与交流久经
考验的高效率以及生活在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社会所能享受的社会与经
济方面的好处隔绝开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更加公平地分享全球
化的成果。
中心议题在于不平等:全球化面对的最根本挑战在于不平等,国
内和国际两方面都有。相关的不平等现象包括富裕程度不一致以及政
治、社会和经济力量不对称。怎样在富国与穷国之间以及不同国家集
团之间分享全球化的期望收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不平等的程度,而不是其边际变化:批评全
球化者总是说富国正变得越来越富,而穷国则变得越来越穷,其实他
们走错了方向。虽然世界经济当中相对贫穷的国家确实有许多地方做
得很糟糕,但是,要想从中概括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趋势却并不容易。
不过,我们倒没有必要首先解决这一争论,然后再进一步探讨中心议
题。我们关心的是不平等与贫困现象的广泛程度,而不是这两个现象
有没有同时增加。
问题在于收益分配是不是公平:假如合作可以带来收益,那么,
与不合作相比,合作就一定会带来许多可供选择的安排,使参与各方
得到好处。因此,有必要问一句收益分配是不是公平或可以接受,而
不仅仅限于关心是不是参与各方都会得到好处。
运用市场经济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中心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实
行市场经济。实际上,不广泛实行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造就一个繁荣的
经济。不过,达成这一认识并不意味着讨论结束,而是恰恰相反,拉
开了讨论的序幕。市场经济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结果,取决于自然资源
怎样分配、人力资源怎样培养、什么规则成为主导,等等;而在上述
这些领域,政府和社会一样,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有自己的责任。
市场是许多可能的机制之一。除了要有公共政策保护穷人(其中
涉及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创造就业机会、土地改革、信贷服务、法
律保障、确保女性权益等各个方面),国际合作的收益的分配还取决
于多种多样的全球性的安排。当今世界已经不再是当初签定《布雷顿
森林协议》时候的样子: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经济、财政和政治框架,
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机构,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
40年代以后,也就是1944年签定《布雷顿森林协议》之后建立的。当
时的情况是,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仍然处于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人
们可以接受的不安全和贫困的程度比现在高得多;人权概念仍然非常
模糊;没有人认为环境问题特别重要;没有人认为全球各国都应该获
得民主政治。
政策和机构两方面都需要改革:现存的国际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力
求跟上变化了的局势。世界银行在詹姆斯·沃尔夫松的指引下,已经
修改了自己的轻重缓急处理顺序;联合国尽管财政紧张,仍然努力发
挥更大的作用,在安南的领导下更是如此;但是,我们需要更多改革。
实际上,国际机构框架当中的力量结构本身就需要按照新的政治局势
进行检讨,而大有蔓延全球之势的示威活动充其量不过是勉强反映了
这一呼声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全球建设正是对全球疑虑作出的必要回应:反全球化示威活动本
事属于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既没有办法避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理由逃避。不过,尽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全球化这一理念,我们
同时仍将面对许多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大的机构和政策问题。假
如我们不认真对待怀疑者担忧的事情,就不容易化解他们的疑虑。
的掠夺和令人惊愕的不平等。
我们必须牢记这一基本的对比现象,然后才能考察以下问题:针
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疑虑铺天盖地而来,普通百姓耐心面对所谓的反全
球化示威活动,尽管这些活动通常都是疯狂而暴躁,有时甚至演变成
为暴力冲突。
要想围绕全球化展开争论,人们首先应该对其中涉及的根本问题
有进一步的了解,而这些问题通常淹没在花言巧语的辩论或者草率组
织的反驳之中。一些基本事实必须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
反全球化示威与全球化无关:总体而言,所谓的反全球化示威者
们其实算不上反全球化,因为这些示威都是在当今世界最具全球化色
彩的会议期间举行的。西雅图、墨尔本、布拉格、魁北克和其他地方
的示威者们都不是当地的无知小儿,而是成年男女,他们千里迢迢奔
赴地球另一边的各大会议地点,只是为了发泄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各样
的不满情绪。
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也并不仅仅等于西化:过去千百年来,
全球化进程一直没有停止,动力在于旅行、贸易、移民、文化传播以
及包括科学与技术在内的学问与理解。
全球化本身不是一桩耗费巨大而又徒劳无益的事情:它从科学和
文化两方面丰富了我们的世界,还为许多人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一度
肆虐成灾的贫困,以及托马斯·霍布斯曾经描述过的“肮脏、粗野和
短暂”的寿命,这些现象就在几个世纪以前仍然统治世界,现在却只
留下一些零星痕迹。现代技术以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一直是消除贫
苦的行之有效的工具。世界各地仍有穷人存在,要想消灭这种现象,
就不可能将他们与现代技术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国际贸易与交流久经
考验的高效率以及生活在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社会所能享受的社会与经
济方面的好处隔绝开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更加公平地分享全球
化的成果。
中心议题在于不平等:全球化面对的最根本挑战在于不平等,国
内和国际两方面都有。相关的不平等现象包括富裕程度不一致以及政
治、社会和经济力量不对称。怎样在富国与穷国之间以及不同国家集
团之间分享全球化的期望收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不平等的程度,而不是其边际变化:批评全
球化者总是说富国正变得越来越富,而穷国则变得越来越穷,其实他
们走错了方向。虽然世界经济当中相对贫穷的国家确实有许多地方做
得很糟糕,但是,要想从中概括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趋势却并不容易。
不过,我们倒没有必要首先解决这一争论,然后再进一步探讨中心议
题。我们关心的是不平等与贫困现象的广泛程度,而不是这两个现象
有没有同时增加。
问题在于收益分配是不是公平:假如合作可以带来收益,那么,
与不合作相比,合作就一定会带来许多可供选择的安排,使参与各方
得到好处。因此,有必要问一句收益分配是不是公平或可以接受,而
不仅仅限于关心是不是参与各方都会得到好处。
运用市场经济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中心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实
行市场经济。实际上,不广泛实行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造就一个繁荣的
经济。不过,达成这一认识并不意味着讨论结束,而是恰恰相反,拉
开了讨论的序幕。市场经济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结果,取决于自然资源
怎样分配、人力资源怎样培养、什么规则成为主导,等等;而在上述
这些领域,政府和社会一样,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有自己的责任。
市场是许多可能的机制之一。除了要有公共政策保护穷人(其中
涉及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创造就业机会、土地改革、信贷服务、法
律保障、确保女性权益等各个方面),国际合作的收益的分配还取决
于多种多样的全球性的安排。当今世界已经不再是当初签定《布雷顿
森林协议》时候的样子: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经济、财政和政治框架,
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机构,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
40年代以后,也就是1944年签定《布雷顿森林协议》之后建立的。当
时的情况是,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仍然处于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人
们可以接受的不安全和贫困的程度比现在高得多;人权概念仍然非常
模糊;没有人认为环境问题特别重要;没有人认为全球各国都应该获
得民主政治。
政策和机构两方面都需要改革:现存的国际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力
求跟上变化了的局势。世界银行在詹姆斯·沃尔夫松的指引下,已经
修改了自己的轻重缓急处理顺序;联合国尽管财政紧张,仍然努力发
挥更大的作用,在安南的领导下更是如此;但是,我们需要更多改革。
实际上,国际机构框架当中的力量结构本身就需要按照新的政治局势
进行检讨,而大有蔓延全球之势的示威活动充其量不过是勉强反映了
这一呼声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全球建设正是对全球疑虑作出的必要回应:反全球化示威活动本
事属于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既没有办法避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理由逃避。不过,尽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全球化这一理念,我们
同时仍将面对许多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大的机构和政策问题。假
如我们不认真对待怀疑者担忧的事情,就不容易化解他们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