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罗尔夫•威格萧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其政治影响


威格萧斯对法兰克福学派历史及思想轨迹的纪念碑式的研究,利用了档案材料、访谈和对已出版文献的综合分析,以便全面而及时地描述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学术群体之一的学派的发展及其做出的贡献。由于原本就在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工作,马克斯•霍克海默、T.W 阿多诺、埃瑞克•弗罗姆、福雷德立克•波罗克、赫伯特•马休斯、里奥•罗文塞以及其他同仁一起在1930——1960年的动乱年代建立了大量的社会理论。通过他们对尤根•哈贝马斯、其同事以及世界上其他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代仍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
最初在1986年用德文出版的威格萧斯杰出研究成果的翻译因而大受欢迎,对当代社会理论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应阅读此书。威格萧斯阐述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理论的重要地位,恰如其分地分析了其演进和发展。他破天荒揭示了这一学派不同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在不同时期他们各自地位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最好的批评史编。
威格萧斯的著作包括有关法兰克福学派元理论、一般理论地位和它对当代社会理论及社会批评的实质贡献的详细讨论。对该学派的复杂起源不甚了解的读者会对它在元理论问题方面、在经验研究的探索方面做出的努力感到惊讶。法兰克福学派可能是最早与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一起将系统的批评调查融入当代社会大众通信及文化作用的一批学者。他们开创了深受弗洛伊徳理论影响的独断人格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反犹太主义研究。发明了独特的小组访谈法,用以研究在魏玛时代晚期和二战后德国社会里工人的态度。他们还从事“分组实验”,以了解德国人对战后民主的态度。
从1934——40年代末期,在的哥伦比亚大学流亡期间,研究所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当代社会理论研究,包括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分析。50年代回到法兰克福后,他们把美国的经验研究方法介绍到了德国,尽管受到批评的经验论的方法在所谓的“实证主义争论”中回避了其理论与批评地位。在拒绝无经验研究的空洞假设和无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同时,研究所的理论家试图将理论构建和经验研究结合在一起。但是批评理论仍然保持了其标准视角,而威格萧斯则说明了多年之后批评立场和策略是如何变化的。
马克斯•霍克海默在威格萧斯的书中以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人物的面目出现,尽管对他的描述不全都是恭维。霍克海默在30年代早期和在美国流亡期间是社会研究所的所长,对研究所的出版和研究工作严加控制。霍克海默、阿多诺、波罗克于40年代晚期返回德国后,霍克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在批评理论的发展方面较少贡献。这一任务便由阿多诺及随后的哈贝马斯承担起来(马休斯在美国继续发展批评理论,直到1979年去世)。
威格萧斯描绘了这样的图景:是领导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所,致力于基于政治经济的经验主义的超学科的现代社会理论,还是与T.W.阿多诺一道从事更具有哲学导向意义的理论研究?霍克海默在二者之间举棋不定。威格萧斯从以经验主义为焦点的多学科研究,到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更为哲学化的研究,加以反复阐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法兰克福学派从来就没有真正完成过当代多学科理论的计划;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纯理论工作更感兴趣,如启蒙辩证法,而非从事多学科研究。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从强调其成员的区别和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基本问题的研究来看,这群人是否真的构成了一个“学派”?而威格萧斯的研究则表明,学院派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有趣而重要的研究。他对研究所主要成员的生动刻画使他们的个性跃然纸上,而且他还犀利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而,与其说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具有固定的研究方法、教条和明确地位的“学派”,还不如说他们具有各自兴趣、行事方法的一群人。这些兴趣和行事方法时而相互交融,时而相互分离。
威格萧斯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学派成员之间的不同观点和争论,仔细阐明了每一位思想家复杂的思维演变历程,以及研究所各成员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关系。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霍克海默、阿多诺、弗罗姆、马休斯和其他主要成员那些经过周密规划的、即将问世的著作全集,比起以往来,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批评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再则,透过威格萧斯对他们不同地位的尖锐分析,人们可以发现,法兰克福研究所并未在真正意义上提出有关当代社会的批评理论,这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挑战。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