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2006-03-02
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与哲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相类似,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捡起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不被重视的一些理论环节,并弱化甚至抛弃了作为《资本论》主题线索而存在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 价值理论。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有以下三点:(1)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没能很 好地解释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经济大萧条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社会政 治层面的一些独特现象,如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出现等;(2)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无 法解释二战后直到60年代末为止西方世界经济普遍繁荣现象;(3)伴随着西方国家社会 生活的合理化进程的推进,呈现在社会生活表面的更多的是个人,而不是阶级,个人普 遍支持改良而不是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没能及时地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的剖 析。正因为如此,在“二战”以后,除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持教条主义态度的 安瓦尔•谢克、威利•塞姆勒、约翰•威克斯等人,以及尽管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 发展,但仍然认为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所作的那种基本分析完全适用于对当代资 本主义的批判的曼德尔等人之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普遍活跃的是后马克思主 义思潮。这一思潮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在理论的基础层面上 走出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所站立的以无产阶级价值判断为前提的本质分析的层面,放 弃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理论线索,走向了对资本积累等经济生活的现象层面的分析。后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潮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