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2007-07-16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3)
摘要: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理论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二国际理论界异常活跃、创见迭出,最后形成了分别以鲁道夫•希法亭、罗莎•卢森堡和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后来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帝国主义理论,正是在基本继承希法亭、部分借鉴卢森堡、全盘否定考茨基的基础上完成的。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研究成果的是非得失,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帝国主义; 希法亭; 卢森堡; 考茨基; 列宁
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直把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常简称为《帝国主义论》)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空前绝后”的经典文本,不仅否定了该书形成的理论前提,而且无法正视该书或者从其先驱者那里继承并加深了的,或者由于对其先驱者拒斥和摒弃所带来的基本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以列宁为代表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最终无法正确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进而无法为全球左派和进步人士的斗争制定合理有效的政治战略。
因此,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研究成果的是非得失,不仅是恢复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真实历史过程的需要,也有助于我们在充分肯定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历史功绩的同时认识其历史局限。
摘要: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理论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二国际理论界异常活跃、创见迭出,最后形成了分别以鲁道夫•希法亭、罗莎•卢森堡和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后来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帝国主义理论,正是在基本继承希法亭、部分借鉴卢森堡、全盘否定考茨基的基础上完成的。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研究成果的是非得失,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帝国主义; 希法亭; 卢森堡; 考茨基; 列宁
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直把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常简称为《帝国主义论》)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空前绝后”的经典文本,不仅否定了该书形成的理论前提,而且无法正视该书或者从其先驱者那里继承并加深了的,或者由于对其先驱者拒斥和摒弃所带来的基本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以列宁为代表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最终无法正确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进而无法为全球左派和进步人士的斗争制定合理有效的政治战略。
因此,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研究成果的是非得失,不仅是恢复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真实历史过程的需要,也有助于我们在充分肯定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历史功绩的同时认识其历史局限。
一
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新现象:工业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股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和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的出现。
这些新现象最先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马克思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一般趋势、竞争与垄断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资本主义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而且早在1873年经济危机出现了“长期萧条”的新特征之后,就敏锐地察觉到资本主义有进入新阶段的征兆,因而生前迟迟不愿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反而再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重新研究。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时突出强调了作为“股份公司的二次方和三次方”的“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发展和“交易所”的作用[1]494-495,1028-1030,在1882年考察了美国以后还专门写下了《论美国资本的集中》一文,指出“美国的资本积累是以多么惊人的速度在进行”。[2]337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去世,揭示资本主义新形态本质和地位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肩上。
这些新现象最先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马克思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一般趋势、竞争与垄断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资本主义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而且早在1873年经济危机出现了“长期萧条”的新特征之后,就敏锐地察觉到资本主义有进入新阶段的征兆,因而生前迟迟不愿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反而再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重新研究。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时突出强调了作为“股份公司的二次方和三次方”的“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发展和“交易所”的作用[1]494-495,1028-1030,在1882年考察了美国以后还专门写下了《论美国资本的集中》一文,指出“美国的资本积累是以多么惊人的速度在进行”。[2]337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去世,揭示资本主义新形态本质和地位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肩上。
第二国际理论家中最早注意到时代变化的是普列汉诺夫和拉法格。普列汉诺夫从1890年起,用了十年时间,对美国和英国工商业中垄断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把垄断看成是“工业发展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结果”,认为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尖锐化,并强调由托拉斯的增加“过渡到生产的社会管理本身,必须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在缺乏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这种过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比它带来的益处要大得多”。[3]46早在1895年的《财产的起源和进化》一文中,拉法格就注意到了金融业在资本主义财产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与较早的资本主义工业、商业相比,金融业的威力更大,其扩张的范围、对利润的贪欲和对政治的影响都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金融成了强有力的社会力量”,“金融力图吞下一切,占有一切”。[4]132,136拉法格特别注意对交易所的经济职能和美国托拉斯问题的研究,在《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1903)一文中,他通过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托拉斯制度”和“托拉斯体系”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它同金融资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重要结论,托拉斯制度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里资本集中”的产物,“托拉斯体系必须通过银行的组织将工业联成整体……银行和工业相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需”,“银行和工业的利益,从来也没有像现在美国这样密切地结合在一起”。[4]248拉法格特别强调了托拉斯制度必定给资本主义带来一系列社会和政治后果,在美国,托拉斯“不仅在经济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就是美国人民的宗教、政治和精神生活也要受它支配”,“金融家和他们的傀儡充斥议会”,“在托拉斯建立的头十年内,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使美国以帝国主义政策,即利用军事力量为其托拉斯工业占领市场的政策,去代替它的传统政策”,托拉斯一定会把政府“推向帝国主义和掠夺殖民地与市场的道路”[4]138,220,托拉斯制度不仅不能消除、反而会加剧危机和阶级矛盾,这样,托拉斯的设计者就“不知不觉地和不由自主地做了件革命的事情”,“它明确地给工人们指出了他们应该追求的革命目标”。[4]293
到了1910年代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第二国际理论界对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研究进入了高潮,并从专题和国别的经验研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探讨,一时间创见迭出、成果纷呈,最终形成了分别以鲁道夫•希法亭、罗莎•卢森堡和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三种现代资本主义理论。
首先是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论。在其代表作《金融资本》(1910)中,希法亭实际上继承和推进了拉法格的思路,也从财产形态的演化角度来确定资本主义现代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法亭认为,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集中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存在形态的演化,资本主义历史上从“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发展反映了由“高利贷资本”和“商业(商人)资本”占统治地位到“工业(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而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只有从流通入手:先阐明货币问题,由此才能理解信用;而理解了信用,才能理解银行资本及其与产业资本的关系,从而最终理解金融资本。“因此,我们的考察不是指向具有技术奇迹的资本主义工厂,而是必须转向单调的、始终如一的市场过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探索那种作为资本主义信用最终取得对社会进程的统治的力量,如何由流通本身中成长起来的秘密。”[5]57
希法亭认为,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集中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存在形态的演化,资本主义历史上从“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发展反映了由“高利贷资本”和“商业(商人)资本”占统治地位到“工业(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而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只有从流通入手:先阐明货币问题,由此才能理解信用;而理解了信用,才能理解银行资本及其与产业资本的关系,从而最终理解金融资本。“因此,我们的考察不是指向具有技术奇迹的资本主义工厂,而是必须转向单调的、始终如一的市场过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探索那种作为资本主义信用最终取得对社会进程的统治的力量,如何由流通本身中成长起来的秘密。”[5]57
按照这样的逻辑,希法亭从货币的支付职能引出信用,然后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已有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区分的基础上,将银行信用区分为“流通信用”和“资本信用”,再将资本信用区分为“流动资本信用”和“固定资本信用”。以此为基础,希法亭论证了银行从支付和流通中介向资本信用中介转化、并且进一步从流动资本信用向固定资本信用倾斜的趋势。这种趋势使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由暂时的利害关系日益发展为长远的利害关系。同时,在信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股份公司,也为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直接结合创造了条件和组织形式。银行和产业资本巨头通过发行股票获取创业利润而联合起来,而股份公司又为双方相互参股、控股提供了结合形式,这样就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即归银行支配、并由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5]253〖ZW(〗引者对译文作了修正。〖ZW)〗,它是“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5]252
金融资本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一是加剧了由生产的集中引起的资本的集中;二是由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垄断组织,而垄断组织同银行“社会公共簿记”作用的结合,将扩大对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自觉干预,导致“自由竞争的消除”。“建立总卡特尔和形成中央银行的趋势正在合流;在它们的联合中,生长出金融资本的巨大力量” [5]264-265 ,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由一个主管机关有意识地加以调整,这个结构决定一切生产领域的生产规模”,货币将失去作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将消失,全部产品的一部分由卡特尔“分配给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其余部分归卡特尔随意使用”,“这是得到有意识调整的对抗形态的社会。”[5]264
经济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变革。在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奉行自由主义政策;而金融资本“所希望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5]385,金融资本的统治使保护关税的政策普遍化并由防御性手段变成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进攻性武器,推动了资本输出和扩张经济区的活动,而这些在政治上必然导致殖民主义和暴力方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5]423“无产阶级对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对帝国主义的回答,不可能是自由贸易,而只能是社会主义。”[5]425“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激化了资产阶级社会内一切阶级的对立……帝国主义最初也得到其他阶级的支持,但最后却把自己的拥护者赶跑了”[5]428,“金融资本,在它的完成形态上,意味着经济的或政治的权力在金融寡头手上达到完成的最高阶段。它完成了资本巨头的独裁统治。同时,它使一国民族资本支配者的独裁统治同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利益越来越不相容,使国内的资本统治同受金融资本剥削的并起来斗争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来越不相容。在这些敌对的利益的暴力冲突中,金融巨头的独裁统治将最终转化为无产阶级专政。”[5]429-430
其次是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拉法格和希法亭侧重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纵向演进研究不同,卢森堡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资本主义横向扩展的研究上。在讲授和写作《国民经济学入门》时,她便提出“资本主义在地理上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统治范围的巨大扩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强调资本主义是通过“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发展的。[6]258,260在《资本积累论》(1913)中,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理论[7]334。
卢森堡强调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前提,认为资本积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实现,它必然“涉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7]364因此必须以由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态引起的资本积累条件和方式的演化,来说明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最新形态。由此,她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阶段,“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商品经济的斗争,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7]290现代处于第三阶段即“资本主义积累的帝国主义阶段,……包括对迄今为止的资本落后国家——在那里资本原来实现它的剩余价值的——进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解放。”[7]334她声明:“卡特尔和托拉斯作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特殊现象,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它们产生于各个资本家集团的内部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垄断积累和分配利润的现存的范围。”[7]334
卢森堡强调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前提,认为资本积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实现,它必然“涉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出现的”。[7]364因此必须以由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态引起的资本积累条件和方式的演化,来说明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最新形态。由此,她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阶段,“资本对自然经济的斗争,资本对商品经济的斗争,资本在世界舞台上为争夺现存的积累条件而斗争”。[7]290现代处于第三阶段即“资本主义积累的帝国主义阶段,……包括对迄今为止的资本落后国家——在那里资本原来实现它的剩余价值的——进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解放。”[7]334她声明:“卡特尔和托拉斯作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特殊现象,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它们产生于各个资本家集团的内部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垄断积累和分配利润的现存的范围。”[7]334
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特点是“世界政策、军国主义和殖民政策的三位一体”,这是由资本积累方法的一般性质和现代特点决定的。资本积累必然涉及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对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能用暴力方式进行扩张和掠夺;而随着整个世界日益被瓜分,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竞争必然空前加剧。帝国主义是“资本的世界竞争阶段”[7]334,这个阶段是在20世纪初最明确地表现出来的,“它的主要方法是殖民地政策,国际借款制度,势力范围政策和战争。在这里是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出公开的暴力、欺诈、压迫和掠夺。”[7]364卢森堡特别重视国际借款即资本输出在现代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作用,资本输出是老的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被用来“维持在青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管理它们的财政,对它们的外交政策、关税政策及商业政策,施加压力”。[7]336她着重考察了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联系,指出英国、德国对美国、印度及土耳其等国的投资都引起了英国和德国商品输出的增长,正是资本的世界竞争导致了军国主义、军备竞赛和战争。她在分析现代军国主义的特殊性时说:“最足以暴露今天的军国主义的这种特殊性的,首先是军国主义在一切国家中因为比赛而普遍高涨,所谓受着本身内在的机械动力的推动而普遍高涨,这是一二十年前还完全没有的现象。其次是,日益临近的战争爆发的不可避免的性质、命定的性质。”[8]25
卢森堡对殖民地附属国的经济发展前途抱有乐观态度,她认为资本积累的现代阶段包含着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的解放”[7]334的内容,“伴随着资本积累的一切阶段,如商品经济的侵入,国家的工业化,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革,以及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解放等而发生”[7]335,“正如通过战争、社会危机和社会整个机构的破坏,商品经济代替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又代替了简单商品经济一样,现今在经济上落后国家及殖民地,也通过革命与战争,达到了资本主义的自主。”[7]334
由此,卢森堡作出了自己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历史地位的结论: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同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囊括全球,驱逐其他一切经济形态以及不容许敌对形态与自己并存的倾向。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7]376,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终将陷入根本矛盾的困境……到了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存在的不可能性就鲜明地暴露出来了”[6]260。有人由此指责卢森堡有“资本主义自动崩溃论”[9]242,这是不对的,因为她还认为,“在正式到达这个资本自己创造的经济绝境之前,国际无产阶级起来反抗资本的统治已成为一件必要的事情了”。[7]376
最后是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考茨基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晚,理论创新程度初看起来也似乎不大,且在政治上又偏右而遭到左派的猛烈抨击。但是实际上,他也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观点。考茨基较为系统地阐述有关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著作是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发表于1914年9月的《帝国主义》,在后来的《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和《两本论述重新学习的书》(1915)等文章中也多次谈到了这一问题。
与希法亭从资本本身支配形态的演化出发、卢森堡从资本积累外部条件的变化出发不同,考茨基更多的是沿着马克思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关于“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和“工业国—农业国国际分工”的思路来解读资本主义新形态的。如果说希法亭强调“金融资本”,考茨基则强调“工业资本”;卢森堡突出“资本—非资本”的经济关系,考茨基则突出“工业—农业”的产业结构。考茨基提出的“帝国主义”定义是:“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10]2在亨利希•库诺夫批评他并指出“殖民政策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以后,考茨基虽然也表示赞成希法亭的“金融资本”概念,但他仍强调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是同一体,且其基础是工业资本。[10]38-40他坚持认为,“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10]2“对帝国主义来说,有决定意义的是工业地区与农业地区之间的矛盾”。[11]11考茨基分析说,由于农业是从事活的机体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农业产品不如工业产品增长得快,而资本主义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是工农业生产成比例,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工业的扩张能力愈强,要求扩展为工业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也提供消费者的农业地区的欲望也就愈强烈”,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工业民族在不断扩大同它有交换关系的农业地区的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10]12
考茨基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帝国主义看成是由后起工业化大国同英国竞争的结果。原先,英国工业在世界上占优势,自由贸易占统治地位;西欧其他国家和美国的工业落后,实行保护关税。但当后者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以后,它们仍以保护关税政策为手段来与英国竞争。“它们用大工业国对于世界上还没有被占领而又无力抵抗的那些农业地区的瓜分来代替英国所追求的、在英国的工业工场与所有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之间的世界分工。英国对此进行了反击。帝国主义就这样产生了。”[10]13
“帝国主义”只是现代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本主义政策”,[11]107是为了获取农业地区的原料和粮食而推行的一种扩张政策。他不同意库诺夫的看法。库诺夫认为,帝国主义是进一步的、加强了的资本主义,它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本质特征是资本的高度集中。考茨基则认为,不能把“帝国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看成是同一个东西[11]107。“帝国主义的武力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说远远不是必不可缺的,甚至今天在资本主义的各种扩张方法当中,也是最费钱的和最危险的,但决不是最有效的一种;除了它以外,可以采取经济意义大得多的其他方法。”[12]18
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特别受到了与它同时出现的向农业地区的资本输出制度的促进。”[10]13资本输出主要是为了在农业国修建铁路、开采矿藏或修建水利工程促进经济作物的生产,“这样,随着工业国家扩大向世界农业地区资本输出的欲望的增长,使这些地区服从它们的国家政权的意图也就加强了”;同时,由于“那些拥有维护自己的独立所必需的力量的农业国家,不仅利用输入的资本修建铁路,而且还利用它来发展自己的工业”,因此“对抗竞争的愿望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把农业地区直接地当作殖民地或者间接地当作势力范围来加以征服的新的动机,这是为了阻止农业地区发展自己的工业,为了迫使它们只限于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代替了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根源”。[10]13
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不仅加深了工业国与农业国的矛盾、工业资本家与农业国内的无产阶级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各工业国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工业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因此在一战前,考茨基就曾预言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帝国主义将向何处去?库诺夫认为,帝国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准备阶段,既然资本主义的崩溃并未到来,而帝国主义又是必要的阶段,那么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便变得毫无意义了,企图根除帝国主义就像工业发展初期企图消灭机器一样。在库诺夫看来,甚至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也是必需的,通过这种战争来建立大国也是必要的。所以民族自决权是一种常见的天真想法。[13]386考茨基则认为,既然帝国主义和自由贸易都不过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形式,因而“从纯粹经济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再经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当然必须像反对帝国主义一样激烈地反对超帝国主义,不过它的危险不在军备竞赛和威胁世界和平这一方面,而是在别的方面。”[10]17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考茨基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在1927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他说:“金融资本通过世界大战的教训,也许会看出这种扩大剥削范围的方法过于冒险。这种追求增殖利润的活动,会使全部资本遭受太大的风险,而相反,过渡到超帝国主义,过渡到所有国家的金融资本家的国际化卡特尔化,倒会更为有利。”[14]166直到去世,考茨基都坚持自己的这一观点。
二
第二国际三种代表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理论诞生伊始就遭遇截然相反的命运。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出版,就产生了轰动效应,甚至被誉为“继《资本论》之后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续篇”,希法亭也由此一举成名。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发表却引起轩然大波,其否定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重构资本积累理论的企图招致了几乎所有马克思主义主流派理论家的同声批评,其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独特理解也被打入冷宫。而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小册子更是生不逢时,尽管开始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可发表时战争业已爆发、第二国际左中右三派也已彻底决裂,其“超帝国主义论”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社会和平主义”立场的理论辩护,遭到了左派的愤怒声讨。即使到了第三国际时期,希法亭虽已被看作机会主义者,但由于其理论得到列宁的基本肯定,其理论的核心内容也被吸收进后者的帝国主义理论之中;同为左派的卢森堡虽然政治上受到肯定,但其理论仍被视为“异端”;而考茨基由于1918年初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被从机会主义者升格为叛徒,其关于帝国主义的思想注定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批判对象和反面参照系。
上述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开始,到“后工业社会”、“后殖民时代”、“后冷战时代”和“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人们不断地对包括第二国际上述理论在内的各种现代资本主义理论提出质疑、讨论、解构和重建。这些现实变化和各种争论,促使我们从当代视角出发,重新反思第二国际理论家的上述三种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是非得失。
一方面,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主义”理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局限。这里的要害是资本的现代形态能否概括为“金融资本”的问题。希法亭把金融资本定义为“归银行支配、并由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或“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5]252这里,他犯了三个错误:一是在现代资本的社会动员上,夸大了银行的作用,否定了交易所的作用。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Ⅱ”中恰恰认为“今天交易所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其趋势是“要把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在内的全部生产,包括交通工具和交换职能在内的全部流通,都集中在交易所经纪人手里,这样,交易所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最突出的代表”。[1]1028而希法亭却认为,“随着银行权力的增长,银行日益支配投机运动,而不是被投机运动所支配。随着交易所意义的总的减小,交易所作为加剧危机的原因的作用也迅速下降。”[5]335二是在现代资本的内部构成上,拔高了借贷资本的地位,贬低了股份资本的地位,甚至把股份资本、股息和股票归结为借贷资本、利息和债券。马克思尽管也是在“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一章中论述“股份公司”的,并且也确实说过在股份公司中资本所有者与借贷资本家类似,“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他们获得的股息具有“利息的形式”,但马克思认为二者在本质和内容上不同:股份资本代表着财产资本和职能资本分离的更高阶段,“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1]493,268,292,494三是在现代资本的主导形式上,认为只有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才是“资本一般”的现实存在形态,否定了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的形式和资本的职能形式。
希法亭的上述理论概括在当时就与现实有着较大偏差。他依据的主要是德国的材料,并不符合当时英国和后来美国的情况。在《金融资本》一书中,他本人也不止一次地承认了这一点:“……对银行资本的依赖性在英国比在德国要小”[5]252,“英国银行制度所经历的不同发展(这种银行制度使银行对产业的影响甚微)……此外,英国银行的发展也还显示出另外一个现象。在德国和美国,大部分由银行董事通过个人联合体现利益共同体。而在英国,这只起很小的作用;在那里,个人联合是由产业股份公司的董事实现的”[5]468,“外国的交易所则有部分的不同。特别是纽约的交易所,它作为财产转移即剥夺的手段,比欧洲的一些交易所有更大的意义”。但是他坚持认为,“一旦以资本集中和积聚的程度即卡特尔化和托拉斯化的程度以及银行支配产业的程度——简言之,以所有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程度为标准,那末,不是自由贸易国家的英国,而是保护关税的国家德国和美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国家”[5]347,“英国的做法是落后的,此外,这种做法也正处于消失之中,因为它很难对贷出的银行资本进行监督,因此妨碍了银行信用本身的扩大”[5]334,“在银行和企业之间间或插入一个独特的创业公司(信托公司),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后者仍然直接依赖银行”[5]468。
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希法亭强调银行的作用是由他的理论的致命弱点造成的。列宁曾经指责他“在货币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并且有某种把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调和起来的倾向”[15]738,后来苏联理论界又进一步指责他犯了“流通决定论”的错误。当代的英国学者布鲁厄也认为,希法亭《金融资本》的第一篇“货币和信用”,“是以一段冗长有趣,但十分离题的对货币的论述开始的……他论述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作为资本主义公司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的出现”。[16]92实际上,希法亭从流通开始,按照“货币→信用→银行→金融资本”的顺序展开自己的论证和阐发,是有着自己内在统一的逻辑体系的,既不是“离题的论述”,也不是偶然的个别理论失误,他“在货币的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同他“把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调和起来的倾向”即后来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论是内在统一的。他提出在所谓强制通行的“纯纸币本位制”下纸币可以完全不依赖金属货币而获得“社会必要流通价值”,是要说明“进行商品生产的社会是无政府主义的,由这种无政府状态产生了货币的必然性。对于流通的最低限度的情况来说”可以“通过金币,物质地表现出来。但它也可以通过自觉的社会调节或国家调节(因为国家是进行商品生产的社会的自觉器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国家可以使这种纸币强制通用。于是,在流通的最低限度的范围内,社会关系的物的表现便被一种自觉调节的社会关系所代替”。[5]22这种观点是和他后面关于“卡特尔化将消灭作为一个资本投资领域的商业”[5]237、“这就是资本主义商人的末日”、在金融资本看来“交易所和商业是投机的、无耻的活动,必须废止,以利于产业垄断。产业利润合并了商业利润,自身又被资本化为创业利润,即达到作为金融资本的最高形式的三位一体的赃物”[5]247等论断是完全一致的。希法亭从流通出发,是为了(至少其结果是)否定流通。他的由银行资本支配的“金融资本”概念本身,就是在用银行这一“看得见的手”取代资本市场(交易所)这一“看不见的手”。这也正是后来他公开主张“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并最终转向中派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
后来的发展表明,德国作为“容克帝国主义”国家,并不代表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战后特别是“后凯恩斯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资本的现代形态与其说是银行资本支配下的、以借贷资本为基本形态的“金融资本”,不如说是以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为中介的、以股份资本为主体形态的“虚拟资本”。
与希法亭的情况正好相反,1910年代在理论上遭到普遍批评的卢森堡和被左派猛烈抨击的考茨基,其理论上的合理之处在战后和“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却日益显露出来。
首先,他们都坚持从再生产过程出发把握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经济实质,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卢森堡着重于经济关系和市场中介,认为资本积累的根本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与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的关系问题,把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归结为资本积累的新阶段;考茨基则从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入手,强调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工业民族在不断扩大同它有交换关系的农业地区的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10]12卢森堡和考茨基在下述观点上实际上是一致的:新阶段资本输出的功能是促进商品输出(和原料输入),而不是取代商品输出;新阶段资本输出的直接动因是为了垄断市场,而不是为了利润(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经济实质是剩余价值与资本的再生产,而不是再分配。
战后许多学者指出,那个时代的资本输出实际上正是卢森堡和考茨基所指出的,是为了商品输出和原料输入,是宗主国为了争夺和垄断市场。而抓住“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问题来理解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经济根源也是有远见的。当然,考茨基时代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国—农业国”的两极结构,他本人业已指出了其根源:“对抗竞争的愿望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把农业地区直接地当作殖民地或者间接地当作势力范围来加以征服的新的动机,这是为了阻止农业地区发展自己的工业,为了迫使它们只限于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代替了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根源”[10]13。卢森堡对殖民地附属国经济发展前途的乐观看法即资本积累的现代阶段包含着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及资本主义的解放”,则只有在发达国家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战后出现的以知识产权与服务业为主的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国家”)同以制造业为主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农业和原料输出为主的“不发达国家”的对立,实际上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国际分工从“工业国—农业国”两极结构向“三次产业”分工结构的演变。“全球化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恰恰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其次,卢森堡和考茨基都强调了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不能简单地把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现代阶段等同起来。其实,“帝国主义”本身是一个政治概念。除了稍后的列宁以外,在当时,不仅卢森堡和考茨基,而且从霍布森到希法亭,甚至布哈林,都说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中文也可译为“政策”)。随着战后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解体,世界实际上进入了“后殖民”时代和“后帝国主义”时代。正如沃勒斯坦区分了“世界经济”和“世界帝国”,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一样,尽管人们可以将“全球化”称之为“新殖民主义”,但那毕竟是和“(老)殖民主义”原有的政治涵义所不同的引申意义;同样,人们也可以提出“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17]146-164或者将美国的“霸权主义”称之为“新帝国主义”,但那毕竟是政治意义甚至仅仅是对外政策意义上的,现在很难将一个国家从社会形态意义上称为“帝国主义国家”。
最后,即使是考茨基提出的“超帝国主义”论,也不无合理之处。实际上,早在他正式提出“超帝国主义”论以前,就提出过在革命的基础上“建立欧洲联邦”的设想。[18]109-113到了《帝国主义》一书中,考茨基转而认为可能在金融资本联合的基础上实现和平的“超帝国主义”设想。必须看到,考茨基并没有否认“超帝国主义”仍然是一种剥削体系,“我们当然必须像反对帝国主义一样激烈地反对超帝国主义,不过它的危险不在军备竞赛和威胁世界和平这一方面,而是在别的方面。”[10]18这种设想实际上已为战后“欧盟”的建立和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转化所证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超帝国主义”论是正确的,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确实超出了列强争霸的“帝国主义阶段”,但并不是进入考茨基设想的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基础上的“超帝国主义阶段”,而是进入了“后殖民主义”和“后帝国主义”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这个时代资本的全球霸权的统治形式比考茨基所设想的更为“温和”,但统治的范围和深度比考茨基所设想的则更为广大和残酷。
三
从当代视角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三种代表性理论成果的是非得失,有助于我们对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帝国主义理论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全面评价。
首先,恢复和再现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真实历史过程,有助于全面了解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帝国主义论的理论来源和形成的思想背景,准确把握列宁在这一理论中的独创性和原创性观点。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独创性,只从简单的统计出发,指出列宁为了写作《帝国主义论》“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仅在他《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就对148部著作和刊登在49种刊物上的232篇论文作了摘要和评论。”[15]976实际上,最为重要的不是资料,而是理论范式和基本观点。第二国际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研究,才是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真正思想理论前提,特别是上述三种现代资本主义理论更是直接构成了列宁经典帝国主义论基本范式的理论来源和思想背景。列宁正是以布哈林为中介,在基本继承希法亭、部分吸纳卢森堡、激烈批判考茨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同时,他在这一过程中也批判地采用了非马克思主义者霍布森的一些研究成果。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一书中对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成果的继承主要有:现代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支配形态是金融资本,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取代了自由竞争,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征是政治控制、帝国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金融资本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无产阶级不能用自由竞争、而只能用社会主义来反对并最终取代帝国主义。就连列宁关于帝国主义从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的论断,也与希法亭关于金融资本的统治必然造成列强保护关税政策的普遍化和扩张、争夺经济区的斗争加剧的观点,以及布哈林对此作进一步发挥的关于资本的“国际化”和“民族化”两种趋势的观点有着内在联系。对卢森堡的部分吸纳,主要表现在通过布哈林而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认同上,列宁强调了“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15]733而对考茨基的批判,则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帝国主义定义,他认为“考茨基定义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只是力图兼并农业地区,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区域”。[15]810二是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他强调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对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少贡献,或者说没有贡献。他的理论内容是微不足道的,且来源于希法亭、布哈林和霍布森”[16]118。布鲁厄的这一看法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说他是片面的,是因为布鲁厄仅仅从学理上、而且仅仅是经济学的学理上看问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首先是一本政治著作,更确切些说,首先是一部经济政治学或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政治战略学著作,只有从这一视角看问题,才能对列宁对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作出恰当的评价。说布鲁厄是错误的,是因为即使就理论方面来说,它也对当时出现的各种资本主义新现象和各种帝国主义理论观点,作出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说明。提出某种观点或范式是创新,综合和系统化也是一种创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5个特点和包括经济实质、社会政治特征和历史地位等3个方面的帝国主义的完整定义,就是一种综合创新。更何况列宁在书中也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的观点,并对许多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性的理解。比如将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命名为“帝国主义阶段”,提出了“工人贵族”阶层是帝国主义腐朽性的重要表现,其本身又构成了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等等。当然,列宁的这些观点不少是可以商榷或需要重新审视的,但说其没有理论贡献则是错误的。
其次,从当代视角审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在充分肯定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功绩的同时认识其历史局限,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在充分肯定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存在着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这些缺陷和局限有不少是从其先驱者那里继承并加深了的,或者是由于对其先驱者的拒斥和摒弃所带来的。
就经济实质来说,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并列举了其5个方面的表现。与希法亭相比,列宁颠倒了金融资本与垄断、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顺序,强调了生产集中造成资本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又导致垄断,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的基础上二者的融合才造成金融资本及其统治。把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归结为垄断,又强调垄断的实质(目的)是攫取垄断利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克服了希法亭流通决定论的缺陷。但是,由于列宁拒斥了卢森堡强调资本积累的实现问题和考茨基甚至布哈林都论证过的“国际分工”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实际上加深了希法亭的错误。结果他虽然用垄断否定了市场,但强调的垄断利润本身,恰恰是已创造价值通过流通过程的再分配。这才是真正的“流通决定论”!
就经济实质来说,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并列举了其5个方面的表现。与希法亭相比,列宁颠倒了金融资本与垄断、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顺序,强调了生产集中造成资本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又导致垄断,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的基础上二者的融合才造成金融资本及其统治。把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归结为垄断,又强调垄断的实质(目的)是攫取垄断利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克服了希法亭流通决定论的缺陷。但是,由于列宁拒斥了卢森堡强调资本积累的实现问题和考茨基甚至布哈林都论证过的“国际分工”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实际上加深了希法亭的错误。结果他虽然用垄断否定了市场,但强调的垄断利润本身,恰恰是已创造价值通过流通过程的再分配。这才是真正的“流通决定论”!
就社会和政治特征来说,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这是列宁分别从希法亭和霍布森那里吸收来的观点。实际上,随着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而来的不仅是“剪息票”的“食利者阶层”的增加,还有“虚拟经济”的产生。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资本投机性和博弈性的二重作用,正确看待“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二重作用。这一点,希法亭也有过分析,但列宁却完全否弃了。至于“非生产部门”和“非生产劳动者”的增加,就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帝国主义腐朽性的表现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更多的是表明了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升级。
就历史地位和历史趋势来说,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垂死的或过渡的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既与列宁当时所处的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俄国革命环境的影响有关,也同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全盘否定有关。实际上,列宁所处的帝国主义阶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最后”和“最高”阶段 ,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初”阶段,即战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已逐步脱去自己“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旧形式,向“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发展。
还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对希法亭片面高估德国发展程度之观点的继承,不仅给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带来了不少缺陷,而且还影响到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就认为“……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而已,因而也就不再是资本主义垄断了”[19]163。十月革命后,列宁仍然高估德国的发展程度,他说:“德国和俄国在1918年再明显不过地体现了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等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如果德国革命仍然迟不‘诞生’,那末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用全力仿效国家资本主义,为了比彼得更快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仿效西方主义我们不惜采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19]545他甚至说:“例如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标本德国来说,它在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组织性方面超过了美国。在许多方面,即在技术和生产方面,在政治方面,它低于美国,可是在金融资本主义的组织性方面,在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面,它高于美国。看来这是一个标本。”[19]777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先天缺陷,同列宁的这一社会主义观有着内在的关联。〖LM〗
〖HT5H〗参考文献:〖HT5”SS〗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普列汉诺夫纪念馆档案室”档案材料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4(19)
[4]拉法格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62.
[7]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北京:三联书店,1959.
[8]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58.
[9]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
[10]考茨基.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64.
[11]中共中央编译局.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的谬论.北京:三联书店,1976.
[12]考茨基.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北京:三联书店,1963.
[13]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四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5]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17]Owen,R.,Sutcliffe,B.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mperialism.London:Longman,1972.
[18]中共中央编译局.考茨基言论.北京:三联书店,1966.
[19]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HT5H〗参考文献:〖HT5”SS〗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普列汉诺夫纪念馆档案室”档案材料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4(19)
[4]拉法格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62.
[7]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北京:三联书店,1959.
[8]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58.
[9]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
[10]考茨基.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64.
[11]中共中央编译局.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的谬论.北京:三联书店,1976.
[12]考茨基.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北京:三联书店,1963.
[13]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四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5]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17]Owen,R.,Sutcliffe,B.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mperialism.London:Longman,1972.
[18]中共中央编译局.考茨基言论.北京:三联书店,1966.
[19]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Critique of Capitalism in Second International: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With a Comment 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Lenin's Classic Theory of Imperialism
YAO Shunlia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rxist Social Theor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eve of the World War I, the Marxist critique of capitalism transformed from the classic exemplar to the contemporary on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turned to be very active, pouring out ideas of originality. Consequently, such schools of capitalist theory came into being as represented by Rudolf Hilferding, Rosa Luxemburg and Karl Kautsky respectively. The theoretical heritage from Hilferding's (partly from Luxemburg's) and overtly denial of Kautsky's resulted in Marxist classic theory of imperialism as represented by Lenin. It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hat we recogniz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Lenin's classic theory of imperialism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 as to tell the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With a Comment 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Lenin's Classic Theory of Imperialism
YAO Shunlia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rxist Social Theor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eve of the World War I, the Marxist critique of capitalism transformed from the classic exemplar to the contemporary on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turned to be very active, pouring out ideas of originality. Consequently, such schools of capitalist theory came into being as represented by Rudolf Hilferding, Rosa Luxemburg and Karl Kautsky respectively. The theoretical heritage from Hilferding's (partly from Luxemburg's) and overtly denial of Kautsky's resulted in Marxist classic theory of imperialism as represented by Lenin. It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hat we recogniz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Lenin's classic theory of imperialism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 as to tell the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Key words: imperialism; Hilferding; Luxemburg; Kautsky; Lenin
(责任编辑王浩斌)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