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马克思《评李斯特》的文本解读
2006-06-23
内容提要本文以丈本语吮解释的方法,解读了马克忍写于1845年3月的《评李斯特》一文,推翻了传统马充忍主义哲学史研究中,仅仅将其指认为马充忍生产力概念初步表述的说法;并揭示出青年马充忍在第一阶段径济学研究的最后,已经开始无意识地摆脱《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那种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逻样,不自觉地走向一条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忍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发生的真正前夜.
研究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阿尔都塞60年代有一句很著名的话:“黎明前黑暗的著作偏偏是离即将升起的太阳最远的著作”.这里的语境中,“太阳”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个“黎明前的黑暗”,则是当时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主义人本学家们“炒”得很热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阿尔都塞的研究,如果除去其结构主义方法的强制,实际上算是当时马克思文本研究中最精细、最具解释学意味的高点了,这种水平只是在60年代末为前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前东德学者图赫舍雷尔所达及,70年代才由西德学者施米特和日本学者广松涉超越。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1971年,在马克思长女燕妮•龙格的孙子长期保存的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了真正离“太阳”升起最近的文本,即马克思在1845年3月写下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下简称《评李斯特》).这使“科学的”阿尔都塞的文本逻辑出现了很大的缺环。奇怪的是,这一文本问世后,并没有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真关注。在一些前苏联和我们自己的权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论著中,这一文本只是被表面化地指认为是马克思生产力规定形成的准备(我已经指出过这是一种误解夕。以我之见,马克思这一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在他对李斯特经济学正面有意图地政治性攻击中,我们发现一种哲学上的无意识然而却是重要的逻辑解构。这就是从1843年下半年《德法年鉴》始发生,在巴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得以建模,直到《神圣家族》还居统摄地位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观逻辑构架的真实崩溃。当然,从这时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这种解构不是处于显性意图中的理论逻辑策略,而是步人现实经济事实强制下的无意识结果。由此,我们才真正填补了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即马克思思想第二次重大转变在递进逻辑中的一个缺环。
在我已往的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思想发生学上的定位.即在马克思1843年实现自己思想的第一个转变之后,由于受到赫斯和青年恩格斯的直接影响,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原理)一书摘要》中萌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逻辑构架:即以一个人的先验主体为基点的人本主义—“大写的”异化史观逻辑。在《1844的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设定了理想化作为人类主体本质的劳动(非常接近赫斯行动哲学中“感性的活动"),这个逻辑本质充分体现了主体超越外部对象的能动性。这个人的类本质以“应该”(这是传统人道主义的重要逻辑内趋构件)为尺度去衡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马克思就发现了原来的他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看到的人类主体与物的关系颠倒,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以及人的自我异化.在这时马克思的哲学逻辑中,有黑格尔,也有费尔巴哈,但更主要的是他在赫斯行动哲学的影响下自己主体能动逻辑的理论冲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全部青年思想发展过程中关于主体能动性的一次最完整的逻辑确证。同时,这也是他继自我意识异化(青年黑格尔式的)、社会政治异化以及对金钱异化的具体分析后,对异化间题的一次系统的哲学确证。因为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经典异化理论的全部构件,即先验主体(人的劳动本质),主体的劳动异化以及异化扬弃后向主体的复归(共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实现).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理论中抓住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过程的一种颠倒的现象,被作为私有制原因的“异化”仍然是一个结果1马克思并没有去进一步发现产生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颇覆历史原因和必然性。他只是在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好,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客观合理性.所以他也不可能在此得出正确的革命结论。对结果的伦理批判,必然会走向理论上的空想.固然,马克思这时已转到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并开始寻求推翻资本主义,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据。而他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搞》中的劳动异化理论的现实指向正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自然而然,这也必然会成为他导引出共产主义的重要逻辑工具。我们发现,马克思在此深入地批判和否定劳动异化,正是在要求能够扬弃异化而复归于人的真实性质(这也是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这个劳动异化(私有制)的扬弃也就是共产主义。在这里,共产主义是价值论中的“应该”!马克思这里关于共产主义表述还带有很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马克思这里所获得的共产主义结论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一种带有伦理意味的主体辩证法逻辑推论的结果。重要的是马克思无法依据这一理论谋得革命的现实途径.所以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依我的研究来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进程(第二次思想转变)是在1845年春天开始的。这一年的3月,在马克思哲学逻辑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那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劳动异化史观逻辑构架的突然解构。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信号。我认为,这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解构,就发生在我们这里要认真面对的马克思3月写下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手稿中。
在开始正式解读马克思《评李斯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待一下处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批判语境 中心的李斯特及其思想逻辑.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是所谓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1789年出生于德国雷特林根一个较富有的制革业主家庭,1817年曾任徒丙根大学经济和政治学教授。李斯特当时面对的德国,与已经比较发达的英法的资本主义说,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国家的政权仍然在容克地主手中,38个邦甚至邦内的省区之间各有自己的关税壁垒和地方税率,这严重地阻碍着商品流通和市场的形成,说到底,对德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构成了较大的不利因素。在此时,李斯特是以德国工业资本家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并且他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作战:一是要求取消德意志各邦之间的关税,以创造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他于1819年在法兰克福倡导成立了德国工商协会,1820年被选为国会代表后,进而提出司法、行政和税收各方面的改革要求。也因此,他受到了德国容克贵族的迫害,不得不于1825年流亡美国。二是李斯特同时反对世界性的自由贸易,这是因为面对发达的英法资本主义,德国自然处于自由竞争的劣势,所以他又主张对外实行国家关税保护主义,建立全德的关税同盟。1841年李斯特发表他的主要论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卷.国际贸易,贸易政策和德国关税同盟》(这也是马克思这里批判的对象文本),立即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它似乎代表了德国年轻的资产阶级的的根本利益,即反对了国内的封建经济关系,又抵抗了外部老牌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指出了德国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之路。所以,这一论著又很自然地被视为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宣言书”。
该书发表三年后,即1844年秋,从哲学走向经济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刚完成批判鲍威尔兄弟的《神圣家族》,不约而同地想到要批判离现实更近的李斯特。先是马克思托恩格斯弄到了李斯特这本书〔在马克思《1844-1847年记事本》的第20页上,写着“+8,李斯特(恩格斯)”,指恩格斯在巴黎用8法郎购到此书〕,1844年11月19日,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信中提到,要写“特别是反对李斯特的小册子”,恩格斯意在揭露德国资产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一样坏,只是在榨取方面不那么勇气十足、不那么彻底、不那么巧妙罢了。’,[2」1845年1月20日,恩格斯在另一封信上谈到,要“腾出手来,写一些对目前更有用,更能打击资产阶级的东西。.ICs] 2月15日,恩格斯在爱北斐特集会上演说中,已经从德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及出路方面直接批判了李斯特的保护关税的观点。}4]到了3月17日,恩格斯又告诉马克思,他从皮特曼处得知马克思也不谋而合地想到对李斯特的批判,但恩格斯预计“我是想从实际方面对付李斯特,阐明他的体系的实际结论”,而马克思则会“批判他的理论前提比批判他的结论更着重一些”。151恩格斯的文章到1846年10月仍在继续。C61
马克思这一批判李斯特“理论前提”的重要论文主要是经济学文本。这是他第一阶段经济学研究(1843年底一1845年4月)中的最后一个文本。也是目前我们读到的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倒数第二个文本。C;这一手稿并没有付印。从手稿的情况看,似乎是未完成的论文。现存的手稿一共有24张,遗缺其中第一张、第10-21张以及第23张.但马克思此时的基本立论和主要理论观点已经能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这篇论文分为4章。第1章相对而言比较完整,是对李斯特经济学的一般评述(第1印张遗失,前苏联编译学者在手稿第2印张开始加了“1,李斯特的一般评述”的标题)。共有4节,第1节和第2节的开始部分遗失。第2章的标题,是马克思的原题:生产力理 论与交换价值理论。但从现有的手稿看似乎没有写完。第1节是关于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详细批判,马克思没有写标题,可5个目却是完整的.接下去有一个节目题为“力量,生产力,原因”,但到第9印张第4页后就遗失了11印张(10-21印张).其中包括2章的后半部分和第3章的大部分。加之又丢了第23印张,所以第3章只剩下一个片断.第4章的标题是“李斯特先生和费里埃”,其中3节倒都全,可读起来还象是未完成的撰写要点.
因为这是一篇经济学文本,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一文本中经济学研究的水平并没有超出《神圣家族》.即他虽然正确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维护私有制的错误立场,但仍然没有科学地肯定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合理内核.Is]从1843年下半年他涉足这一领域之后,他受到青年恩格斯和赫斯先他而为的经济学认识的影响,特别是前者的《政治练济学大纲》的主要逻辑:将无产阶级的新经济学立足于对私有制的一般否定。这样,他才会在那时肯定普鲁东那种看起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却是抽象的非历史的经济观点(这一直到《哲学的贫困》才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仍然在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逻辑来解读经济学,所以他这里要想心平气和地、客观地对待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是不可能的。还需要超前说明的一个背景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中向科学的重大转变(重新承认劳动价值论),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生的。从这里的情况看,这种转变恰恰与1845年4月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的发生有关.这就是马克思所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的重大哲学革命。4月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立即重新投入到紧张的经济学研究中,以完成已经与德国出版商列斯凯签订出版一部两卷集的经济学论著(《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7月中旬马克思同恩格斯去英国6周。很可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性突破就是在11月以前这段时间内解决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在表述经济学新见之前,必须先公开清算一下的过去的哲学信仰.他们于1845年11月开始依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下一年的秋天。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论著未能发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是与经济学的新观念,以批判普鲁东的形式,于1847年第一次公开发表,这就是其著名的《哲学的贫困》.
好,有了这样一些重要的支援性理论背景,我们就可以开始对马克思这一文本的解读了。以我这里的解读意向,其中第1,3.4、章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I if!第2章与其它章节相比则显出一定的特殊性。也是在第2章中,我的解读结果是 令人兴奋的。
在论文的第1章,马克思首先对李斯特的经济学观点进行了一般的定性式的评述.这主要历史地说明英法资本主义与德国资本主义差别性.对于英法资本主义与德国资本主义的不同点,马克思是早有区别的。资本主义在英法已经是要被废除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而在德国,资本主义却是当做美好未来的初升朝俊被欢呼的。[,]所以,德国资产阶级总要换一种说法验明正身,以示德国资本主义不同于英法老牌资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始终是持批判态度的。而李斯特的经济学差不多就是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体现,并且是“体系化”了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重点是批判李斯特那种打着民族经济发展幌子的反动本质。他指出,李斯特说出了德国资产阶级“更加发愁的事情”:因为德国资本家是‘在工业的统治赞成的对大多数人的奴役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英法的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有意无惫的揭露)的情况下,试图在德国建立资本主义。1o]所以他不得不“追求财富而又否定财富”,创造一种新的“国民经济学”,以便向自己的世界证明他也想发财是“有道理的”。C;〕也因此,他必然要“反对那无耻地泄露了财富的秘密”的英法经济学。他反对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原有的建立在“文换价值”基础上的所谓“世界主义”的国民经济学,是怕英法老牌资本主义以实力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主张国家干预市民社会以“‘保护关税’来发财”,制造所谓建立在中性的“生产力”之上的“政治经济学”,是为了不让英国人对自己“同胞进行剥削”,而实现他们对自由同胞“更加厉害”的剥削。。“]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狼同它的狼伙伴”的把戏。
我发现,正是在第2印张的最后,出现了一点点与《神圣家族》批判方法不同的理论运演片断,马克思说李斯特的间题出在不研究“现实的历史”,不了解“象经济学这样一门科学的发展,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ti']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实际出发点”就是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所以“对这个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在经济学中准确的加以探讨”。to]李斯特没有想到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这是他自身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不足为怪.这里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使用了一个历史的现实和具体的“各个阶段”!从此处马克思直接的语境来看,他主要是指李斯特应该注意到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不同阶段,在英法资本主义已经走到足以露出其败相的时期,还在论证这一社会发生之必要的可笑之处。马克思无意道出一个超越性的问题.从观念回到现实故然重要,但对社会历史现实本身的具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渐覆体分析更关键。我说这不是马克思自觉的批判策略,因为这一观点再向前走,就会看到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不同的具体性,而这种客观的比较倒会使马克思首先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就象他在《哲学的贫困》之后,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由此,他就可以真正超出仍然革在人本主义逻辑光环下的赫斯、恩格斯和此时的自己,而步入科学。然而,这时马克思没有做到这一点。
进入第2章,马克思的原意是比较上述两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其重点是要揭露李斯特生产力经济学的虚伪实质。可是,我们正是在这里再一次看到了某种在逻辑方法上的奇特异质性情况:马克思同样是在论说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主体(工人)被外部对象(资本)所奴役(人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他也在要求打倒私有财产,可是,他恰恰没有运用不久前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还有《神圣家庭》)中的异化劳动这一逻辑工具!从客观的视角看,他指出“把物质财富变为交换价值是现存社会制度的结果,是发达的私有制社会的结果。废除交换价值就是废除私有制和私有财产!"1151从主体方面看,他只是称“私有财产是物化的劳动”,而在表征工人受资本奴役的这种状态(“私有财产活生生的基础”,这以前正是异化劳动!)时,他小心翼翼地使用了打了双引号并且加注了着重号的“劳动”.(16l他为什么不用大家都熟知的异化?!
原因何在?外在的直接因素,一是施蒂纳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类本质的论著《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发表,此书已经给了费尔巴哈式的人学异化逻辑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上一年的12月,马克思已经认真地研读过此书;二是赫斯1月20日写信给马克思,告知他对费尔巴哈的新看法,实质也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内在的因素,主要就是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受到经济学事实和实证科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之走向无产阶级实践的现实途径与人本学逻辑的不可通约性。这使得马克思已经打算将自己与费尔巴哈从实质上区别开来(而不是仅仅费尔巴哈过多关注 自然,我就关注政治的领域之差),这首先就是不再使用“类”、“异化劳动”和“主体”等概念。可他不知道,不用这样一些词并没有表明他能够根本摆脱人本学逻辑构架(也如后来他自觉解构了人本学构架,但仍然可以科学地使用了这些词)。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在4月几乎是连续发生的马克思两次思想实验中实现的(参见笔者即将发表的《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三次思想实验》一文)。
当然,马克思此时理论的现实指向(无产阶级革命要求)仍然十分清楚:他还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劳动”,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自我出卖奴隶制”。借助工资可以知道,“工人是资本奴隶,是一种‘商品’,一种交换价值”,“他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而无宁说是把他的力量售买给资本,把他片面发展的能力让渡(售买)给资本,一句话,他的活动就是“劳动”。(马克思后来才发现,工人不是商品,劳动也不是商品,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L ]假如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甚至《神圣家庭》中,这里马克思可能会说:“这是异化劳动’,,可他偏偏没这样说。他十分特殊地在打了双引号的“劳动”下划了表示着重意思的横线。“‘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劳动”,这种“‘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I1”l请注意.马克思这里最后一段话明显还是隐喻着原来那个人本主义逻辑构架,因为现实中的劳动是非自由、非人的、非社会的.那么就必然有自由的、人的和社会的应该存在而没有存在的人学价值悬设。可马克思硬是剥去了“异化”、“类本质”这样的语言外壳。这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现象。我发现,马克思在这里说了这样一句令人费解的话:“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nL191初初一看,这好象是马克思的反对人本主义逻辑,可是从上下文语境来解读,他实际是批判李斯特那种离开具体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谈一种抽象的生产力理论(我们后面会看到,马克思这种批判中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以我的看法,马克思这里有意识的语言的回避恰恰没有造成人本主义逻辑的解构,倒是在他接近经济现实分析中,一种新的方法无意识地被皇现了.
在马克思这里论述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人或者为了人的发展,而是“交换价值”和“货币”,这是一种“外在目的”。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种卑鄙的“人为物而牺牲的”反人制度。[20]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的“工业成为控制我们的力量”,而“人被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且”,。资产者不是把无产者作“人”,而是将无产者变成东西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把人变成了‘物”,,劳动力仅仅是一种物的生产力 (在这里,我指认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马克思此处谈到生产力不是象传统研究所理解的那样,好象马克思这里是在发展出唯物主义厉史观的生产力概念,其实马克思这里只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确证李斯特的观点)。马克思正是要“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人力是与水力、马力和蒸汽力排列在一起的。马克思问道:“我同马、燕汽、水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可是,也正是在这里,我发现马克思虽然在试图否定资本主义这种反人的社会制度(坏的“是”),但他也没有再直接使用不久前他还在运用的重要逻辑构件,即‘应该’。他没有再先验地设定人的应该是什么。从此处马克思的上下文语境看,这并非是马克思哲学上的一种自觉,而是人本主义逻辑在经济现实分析中的亚意图自我弱化。
进一步的证明是,他在这里自然也是要否定人类主体与自己创造物的颠倒关系,但这一次不是“异化的扬弃”了。马克思指出,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并且,“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20]这里的意思十分清楚了。马克思在无意识地接近一种新的总体历史观,这就是原来在巴黎《手稿》中双重逻辑结构处于萌芽状态的那种从社会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我们看到,马克思在第1章中已经注意到了作为“在以往的社会基础上充分发展了工业”的实践.[21]如果在原来的逻辑构架中,马克思主要关心的是人学的“应该”,而在这里,他已经开始注意到历史的现实存在的必然性“是”。正是消除坏的“是”,以达到“应该”(在借用一下的意义上)的现实途径。他话锋一转,提出了另一种假设:也可以不从资本主义这种“肮脏的买卖利益的观点”看待工业t在人的生存意义上,工业可以被看作是“大作坊”,“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的创造人的生活条件.[22」请注意,马克思这时没有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此现实的“工业”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代用名词。如果马克思在此能够一方面承认“工业,’(生产力)的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再区分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所有制。那么,人就将要被科学地说明了。马克思已经要接近产生“劳动”的来自于物质生产方式本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原因了。这也就是说,马克思将不再仅仅看到资本主义不合理“劳动”现象这一结果,而发现产生这种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原因,我们差一点儿看到了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桅杆!
马克思说:“如果这样看待工业,那就撇开了当前工业从事活动的、工业作为工业所处的环境,那就不是处身于工业时代之中,而是在它之上,那就不是按照工业目前对人来说是什么,而是按照现在的人对人类历史来说是什么,即历史地说他是什么来看待工业;所认识的就不是工业本身,不是它现在的存在,倒不如说是工业意识不到的并违反工业的意志 而存在于工业的中的力量,这种力量消灭工业并为人的生存莫定基础。[23]无论如何,在马克思此时的理论运演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他已经在让一种新的从现实工业出发的理论思路占了自己理论运演的上风.他指出:“消除人类不得不作为奴隶来发展自己能力的那种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因为一旦人们不再把工业看作买卖利益而是看作人的发展,就会把人而不是把买卖利益当作原则,并向工业中只有同工业本身相矛盾才能发展起来的东西提供与应该发展的东西相适应的基础。[24]
我们知道,为了寻求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根据,马克思要求打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带来的“工业的羁绊”,但这一次他十分准确地将其界定为这“就是摆脱工业力量现在借以活动的那种条件、那种金钱的锁链,并考察这种力量本身。这是向人发出的第一个号召:把他们的工业从买卖中解放出来,把目前的工业理解为一个过渡时期.[25]“把目前的工业理解为一个过渡时期”,这一句话十分重要。马克思此时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他要消除的并不是工业(客观必然性的“是”),而是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工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走向否定资本主义的“一个过渡时期”。虽然,此时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还在借用人的口号,但在这里走向革命途径的的实际逻辑运转已经不总是人道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推论(“应该”),而时常是客观发展:的工业(“是”)了。我以为,在这里马克思的思想中已经出现了从人学主体辩证法向客观的历史辩证法的无意识过渡
于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不再是一种理论逻辑要求,而是现实历史的必然趋势了。马克思说:“工业用符咒招引出来(唤起)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工业的关系,同无产阶级对工业的关系完全一样。今天,这些力量仍然是资产者的奴隶,资产者无非把它们看作是实现他的自私的(肮脏的)利润欲的工具(承担者);明天,它们将砸碎自身的锁链,表明自己会是把资产者连同只有肮脏外壳(资产者把这个外壳看成是工业的本质)的工业一起炸毁的人类发展的承担者,这时的人类的核心也就赢得了足够的力量为炸毁这个外壳并以它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明天这些力盘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他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栓桔的那种锁链。 [26]这已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中来确证走向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了。科学历史认识中的社会客观规律就要被揭示了。
请注意,在此时马克思的思想逻辑中,他原来那种人学总体的思想逻辑进程还在继续,他对费尔巴哈的界划基本上是无策略的解构。但原有的两个不人本主义逻样的亚意图渐覆同的逻辑思路在理论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实的科学观察已经开始占了上风,可是马克思思想深处所面临的三个难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在这一文本中,“工业”的现实历史发展时常成为马克思理论逻辑中主要的运演过程,而人和人的本质的异化逻辑也已经只剩下一个没有肉的空骨架。我们知道,一旦这个逻辑构架被自觉打碎,无意识的破坏变成有意图的颠班,一个新的思想境界就会诞生。4月,也就是不久之后,马克思先在自己的《1844-1847年记事本》的第51页上写下了无题《札记》,意识到了自己将行进的方向,紧接着,在同一面的下半页,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个格式塔式的思想变革开始发生了。 注释:
[1]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的观点,参见孙伯睽教授的重要论著:《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可参见我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1卷;第18,30,67页。这篇文章后来没有发现.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9-623页.
[7〕最后一个文本是几乎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期写下的无题《札记》,这个《札记》就在写下《提纲》的马克思《1844-1847年记事本》第51页同一页上半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73页.这一文本长期以来一直被严重忽视。笔者最近将在《马克思走和哲学革命的三次思想实验》一文中对此做认真解读.
[8]马克思比较正规的经济学研究是人18“年《巴黎笔记》中开始的。关于这一研究的荃本发展过程可参见前东德学者图赫舍雷尔的著名研究成果:《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但应该指出,图赫舍雷尔没有看到1971年新发现的马克思这篇早期的重要经济学文本。图赫舍雷尔于1967年去世,年仅38岁。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7页。
[l0][11][12][13][14][15][16][17][18][191[20][21][22][23][24][25][2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9,241,250,242,249(文内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54,113,254,254-255,254,260-261,254, 249,257,同上、258,259,258-259页。
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研究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阿尔都塞60年代有一句很著名的话:“黎明前黑暗的著作偏偏是离即将升起的太阳最远的著作”.这里的语境中,“太阳”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个“黎明前的黑暗”,则是当时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主义人本学家们“炒”得很热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阿尔都塞的研究,如果除去其结构主义方法的强制,实际上算是当时马克思文本研究中最精细、最具解释学意味的高点了,这种水平只是在60年代末为前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前东德学者图赫舍雷尔所达及,70年代才由西德学者施米特和日本学者广松涉超越。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1971年,在马克思长女燕妮•龙格的孙子长期保存的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了真正离“太阳”升起最近的文本,即马克思在1845年3月写下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下简称《评李斯特》).这使“科学的”阿尔都塞的文本逻辑出现了很大的缺环。奇怪的是,这一文本问世后,并没有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真关注。在一些前苏联和我们自己的权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论著中,这一文本只是被表面化地指认为是马克思生产力规定形成的准备(我已经指出过这是一种误解夕。以我之见,马克思这一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在他对李斯特经济学正面有意图地政治性攻击中,我们发现一种哲学上的无意识然而却是重要的逻辑解构。这就是从1843年下半年《德法年鉴》始发生,在巴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得以建模,直到《神圣家族》还居统摄地位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观逻辑构架的真实崩溃。当然,从这时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这种解构不是处于显性意图中的理论逻辑策略,而是步人现实经济事实强制下的无意识结果。由此,我们才真正填补了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即马克思思想第二次重大转变在递进逻辑中的一个缺环。
在我已往的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思想发生学上的定位.即在马克思1843年实现自己思想的第一个转变之后,由于受到赫斯和青年恩格斯的直接影响,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原理)一书摘要》中萌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逻辑构架:即以一个人的先验主体为基点的人本主义—“大写的”异化史观逻辑。在《1844的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设定了理想化作为人类主体本质的劳动(非常接近赫斯行动哲学中“感性的活动"),这个逻辑本质充分体现了主体超越外部对象的能动性。这个人的类本质以“应该”(这是传统人道主义的重要逻辑内趋构件)为尺度去衡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马克思就发现了原来的他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看到的人类主体与物的关系颠倒,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以及人的自我异化.在这时马克思的哲学逻辑中,有黑格尔,也有费尔巴哈,但更主要的是他在赫斯行动哲学的影响下自己主体能动逻辑的理论冲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全部青年思想发展过程中关于主体能动性的一次最完整的逻辑确证。同时,这也是他继自我意识异化(青年黑格尔式的)、社会政治异化以及对金钱异化的具体分析后,对异化间题的一次系统的哲学确证。因为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经典异化理论的全部构件,即先验主体(人的劳动本质),主体的劳动异化以及异化扬弃后向主体的复归(共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实现).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理论中抓住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过程的一种颠倒的现象,被作为私有制原因的“异化”仍然是一个结果1马克思并没有去进一步发现产生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颇覆历史原因和必然性。他只是在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好,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客观合理性.所以他也不可能在此得出正确的革命结论。对结果的伦理批判,必然会走向理论上的空想.固然,马克思这时已转到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并开始寻求推翻资本主义,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据。而他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搞》中的劳动异化理论的现实指向正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自然而然,这也必然会成为他导引出共产主义的重要逻辑工具。我们发现,马克思在此深入地批判和否定劳动异化,正是在要求能够扬弃异化而复归于人的真实性质(这也是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这个劳动异化(私有制)的扬弃也就是共产主义。在这里,共产主义是价值论中的“应该”!马克思这里关于共产主义表述还带有很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马克思这里所获得的共产主义结论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一种带有伦理意味的主体辩证法逻辑推论的结果。重要的是马克思无法依据这一理论谋得革命的现实途径.所以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依我的研究来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进程(第二次思想转变)是在1845年春天开始的。这一年的3月,在马克思哲学逻辑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那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劳动异化史观逻辑构架的突然解构。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信号。我认为,这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解构,就发生在我们这里要认真面对的马克思3月写下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手稿中。
在开始正式解读马克思《评李斯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待一下处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批判语境 中心的李斯特及其思想逻辑.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是所谓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1789年出生于德国雷特林根一个较富有的制革业主家庭,1817年曾任徒丙根大学经济和政治学教授。李斯特当时面对的德国,与已经比较发达的英法的资本主义说,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国家的政权仍然在容克地主手中,38个邦甚至邦内的省区之间各有自己的关税壁垒和地方税率,这严重地阻碍着商品流通和市场的形成,说到底,对德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构成了较大的不利因素。在此时,李斯特是以德国工业资本家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并且他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作战:一是要求取消德意志各邦之间的关税,以创造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他于1819年在法兰克福倡导成立了德国工商协会,1820年被选为国会代表后,进而提出司法、行政和税收各方面的改革要求。也因此,他受到了德国容克贵族的迫害,不得不于1825年流亡美国。二是李斯特同时反对世界性的自由贸易,这是因为面对发达的英法资本主义,德国自然处于自由竞争的劣势,所以他又主张对外实行国家关税保护主义,建立全德的关税同盟。1841年李斯特发表他的主要论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卷.国际贸易,贸易政策和德国关税同盟》(这也是马克思这里批判的对象文本),立即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它似乎代表了德国年轻的资产阶级的的根本利益,即反对了国内的封建经济关系,又抵抗了外部老牌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指出了德国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之路。所以,这一论著又很自然地被视为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宣言书”。
该书发表三年后,即1844年秋,从哲学走向经济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刚完成批判鲍威尔兄弟的《神圣家族》,不约而同地想到要批判离现实更近的李斯特。先是马克思托恩格斯弄到了李斯特这本书〔在马克思《1844-1847年记事本》的第20页上,写着“+8,李斯特(恩格斯)”,指恩格斯在巴黎用8法郎购到此书〕,1844年11月19日,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信中提到,要写“特别是反对李斯特的小册子”,恩格斯意在揭露德国资产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一样坏,只是在榨取方面不那么勇气十足、不那么彻底、不那么巧妙罢了。’,[2」1845年1月20日,恩格斯在另一封信上谈到,要“腾出手来,写一些对目前更有用,更能打击资产阶级的东西。.ICs] 2月15日,恩格斯在爱北斐特集会上演说中,已经从德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及出路方面直接批判了李斯特的保护关税的观点。}4]到了3月17日,恩格斯又告诉马克思,他从皮特曼处得知马克思也不谋而合地想到对李斯特的批判,但恩格斯预计“我是想从实际方面对付李斯特,阐明他的体系的实际结论”,而马克思则会“批判他的理论前提比批判他的结论更着重一些”。151恩格斯的文章到1846年10月仍在继续。C61
马克思这一批判李斯特“理论前提”的重要论文主要是经济学文本。这是他第一阶段经济学研究(1843年底一1845年4月)中的最后一个文本。也是目前我们读到的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倒数第二个文本。C;这一手稿并没有付印。从手稿的情况看,似乎是未完成的论文。现存的手稿一共有24张,遗缺其中第一张、第10-21张以及第23张.但马克思此时的基本立论和主要理论观点已经能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这篇论文分为4章。第1章相对而言比较完整,是对李斯特经济学的一般评述(第1印张遗失,前苏联编译学者在手稿第2印张开始加了“1,李斯特的一般评述”的标题)。共有4节,第1节和第2节的开始部分遗失。第2章的标题,是马克思的原题:生产力理 论与交换价值理论。但从现有的手稿看似乎没有写完。第1节是关于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详细批判,马克思没有写标题,可5个目却是完整的.接下去有一个节目题为“力量,生产力,原因”,但到第9印张第4页后就遗失了11印张(10-21印张).其中包括2章的后半部分和第3章的大部分。加之又丢了第23印张,所以第3章只剩下一个片断.第4章的标题是“李斯特先生和费里埃”,其中3节倒都全,可读起来还象是未完成的撰写要点.
因为这是一篇经济学文本,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一文本中经济学研究的水平并没有超出《神圣家族》.即他虽然正确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维护私有制的错误立场,但仍然没有科学地肯定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合理内核.Is]从1843年下半年他涉足这一领域之后,他受到青年恩格斯和赫斯先他而为的经济学认识的影响,特别是前者的《政治练济学大纲》的主要逻辑:将无产阶级的新经济学立足于对私有制的一般否定。这样,他才会在那时肯定普鲁东那种看起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却是抽象的非历史的经济观点(这一直到《哲学的贫困》才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仍然在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逻辑来解读经济学,所以他这里要想心平气和地、客观地对待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是不可能的。还需要超前说明的一个背景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中向科学的重大转变(重新承认劳动价值论),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生的。从这里的情况看,这种转变恰恰与1845年4月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的发生有关.这就是马克思所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的重大哲学革命。4月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立即重新投入到紧张的经济学研究中,以完成已经与德国出版商列斯凯签订出版一部两卷集的经济学论著(《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7月中旬马克思同恩格斯去英国6周。很可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性突破就是在11月以前这段时间内解决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在表述经济学新见之前,必须先公开清算一下的过去的哲学信仰.他们于1845年11月开始依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下一年的秋天。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论著未能发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是与经济学的新观念,以批判普鲁东的形式,于1847年第一次公开发表,这就是其著名的《哲学的贫困》.
好,有了这样一些重要的支援性理论背景,我们就可以开始对马克思这一文本的解读了。以我这里的解读意向,其中第1,3.4、章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I if!第2章与其它章节相比则显出一定的特殊性。也是在第2章中,我的解读结果是 令人兴奋的。
在论文的第1章,马克思首先对李斯特的经济学观点进行了一般的定性式的评述.这主要历史地说明英法资本主义与德国资本主义差别性.对于英法资本主义与德国资本主义的不同点,马克思是早有区别的。资本主义在英法已经是要被废除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而在德国,资本主义却是当做美好未来的初升朝俊被欢呼的。[,]所以,德国资产阶级总要换一种说法验明正身,以示德国资本主义不同于英法老牌资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始终是持批判态度的。而李斯特的经济学差不多就是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体现,并且是“体系化”了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重点是批判李斯特那种打着民族经济发展幌子的反动本质。他指出,李斯特说出了德国资产阶级“更加发愁的事情”:因为德国资本家是‘在工业的统治赞成的对大多数人的奴役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英法的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有意无惫的揭露)的情况下,试图在德国建立资本主义。1o]所以他不得不“追求财富而又否定财富”,创造一种新的“国民经济学”,以便向自己的世界证明他也想发财是“有道理的”。C;〕也因此,他必然要“反对那无耻地泄露了财富的秘密”的英法经济学。他反对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原有的建立在“文换价值”基础上的所谓“世界主义”的国民经济学,是怕英法老牌资本主义以实力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主张国家干预市民社会以“‘保护关税’来发财”,制造所谓建立在中性的“生产力”之上的“政治经济学”,是为了不让英国人对自己“同胞进行剥削”,而实现他们对自由同胞“更加厉害”的剥削。。“]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狼同它的狼伙伴”的把戏。
我发现,正是在第2印张的最后,出现了一点点与《神圣家族》批判方法不同的理论运演片断,马克思说李斯特的间题出在不研究“现实的历史”,不了解“象经济学这样一门科学的发展,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ti']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实际出发点”就是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所以“对这个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在经济学中准确的加以探讨”。to]李斯特没有想到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这是他自身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不足为怪.这里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使用了一个历史的现实和具体的“各个阶段”!从此处马克思直接的语境来看,他主要是指李斯特应该注意到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不同阶段,在英法资本主义已经走到足以露出其败相的时期,还在论证这一社会发生之必要的可笑之处。马克思无意道出一个超越性的问题.从观念回到现实故然重要,但对社会历史现实本身的具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渐覆体分析更关键。我说这不是马克思自觉的批判策略,因为这一观点再向前走,就会看到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不同的具体性,而这种客观的比较倒会使马克思首先承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就象他在《哲学的贫困》之后,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由此,他就可以真正超出仍然革在人本主义逻辑光环下的赫斯、恩格斯和此时的自己,而步入科学。然而,这时马克思没有做到这一点。
进入第2章,马克思的原意是比较上述两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其重点是要揭露李斯特生产力经济学的虚伪实质。可是,我们正是在这里再一次看到了某种在逻辑方法上的奇特异质性情况:马克思同样是在论说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主体(工人)被外部对象(资本)所奴役(人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他也在要求打倒私有财产,可是,他恰恰没有运用不久前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还有《神圣家庭》)中的异化劳动这一逻辑工具!从客观的视角看,他指出“把物质财富变为交换价值是现存社会制度的结果,是发达的私有制社会的结果。废除交换价值就是废除私有制和私有财产!"1151从主体方面看,他只是称“私有财产是物化的劳动”,而在表征工人受资本奴役的这种状态(“私有财产活生生的基础”,这以前正是异化劳动!)时,他小心翼翼地使用了打了双引号并且加注了着重号的“劳动”.(16l他为什么不用大家都熟知的异化?!
原因何在?外在的直接因素,一是施蒂纳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类本质的论著《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发表,此书已经给了费尔巴哈式的人学异化逻辑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上一年的12月,马克思已经认真地研读过此书;二是赫斯1月20日写信给马克思,告知他对费尔巴哈的新看法,实质也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内在的因素,主要就是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受到经济学事实和实证科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之走向无产阶级实践的现实途径与人本学逻辑的不可通约性。这使得马克思已经打算将自己与费尔巴哈从实质上区别开来(而不是仅仅费尔巴哈过多关注 自然,我就关注政治的领域之差),这首先就是不再使用“类”、“异化劳动”和“主体”等概念。可他不知道,不用这样一些词并没有表明他能够根本摆脱人本学逻辑构架(也如后来他自觉解构了人本学构架,但仍然可以科学地使用了这些词)。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在4月几乎是连续发生的马克思两次思想实验中实现的(参见笔者即将发表的《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三次思想实验》一文)。
当然,马克思此时理论的现实指向(无产阶级革命要求)仍然十分清楚:他还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劳动”,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自我出卖奴隶制”。借助工资可以知道,“工人是资本奴隶,是一种‘商品’,一种交换价值”,“他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而无宁说是把他的力量售买给资本,把他片面发展的能力让渡(售买)给资本,一句话,他的活动就是“劳动”。(马克思后来才发现,工人不是商品,劳动也不是商品,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L ]假如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甚至《神圣家庭》中,这里马克思可能会说:“这是异化劳动’,,可他偏偏没这样说。他十分特殊地在打了双引号的“劳动”下划了表示着重意思的横线。“‘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劳动”,这种“‘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I1”l请注意.马克思这里最后一段话明显还是隐喻着原来那个人本主义逻辑构架,因为现实中的劳动是非自由、非人的、非社会的.那么就必然有自由的、人的和社会的应该存在而没有存在的人学价值悬设。可马克思硬是剥去了“异化”、“类本质”这样的语言外壳。这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现象。我发现,马克思在这里说了这样一句令人费解的话:“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nL191初初一看,这好象是马克思的反对人本主义逻辑,可是从上下文语境来解读,他实际是批判李斯特那种离开具体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谈一种抽象的生产力理论(我们后面会看到,马克思这种批判中还有更深刻的一面)。以我的看法,马克思这里有意识的语言的回避恰恰没有造成人本主义逻辑的解构,倒是在他接近经济现实分析中,一种新的方法无意识地被皇现了.
在马克思这里论述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人或者为了人的发展,而是“交换价值”和“货币”,这是一种“外在目的”。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一种卑鄙的“人为物而牺牲的”反人制度。[20]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的“工业成为控制我们的力量”,而“人被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且”,。资产者不是把无产者作“人”,而是将无产者变成东西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把人变成了‘物”,,劳动力仅仅是一种物的生产力 (在这里,我指认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马克思此处谈到生产力不是象传统研究所理解的那样,好象马克思这里是在发展出唯物主义厉史观的生产力概念,其实马克思这里只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确证李斯特的观点)。马克思正是要“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人力是与水力、马力和蒸汽力排列在一起的。马克思问道:“我同马、燕汽、水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可是,也正是在这里,我发现马克思虽然在试图否定资本主义这种反人的社会制度(坏的“是”),但他也没有再直接使用不久前他还在运用的重要逻辑构件,即‘应该’。他没有再先验地设定人的应该是什么。从此处马克思的上下文语境看,这并非是马克思哲学上的一种自觉,而是人本主义逻辑在经济现实分析中的亚意图自我弱化。
进一步的证明是,他在这里自然也是要否定人类主体与自己创造物的颠倒关系,但这一次不是“异化的扬弃”了。马克思指出,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并且,“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20]这里的意思十分清楚了。马克思在无意识地接近一种新的总体历史观,这就是原来在巴黎《手稿》中双重逻辑结构处于萌芽状态的那种从社会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我们看到,马克思在第1章中已经注意到了作为“在以往的社会基础上充分发展了工业”的实践.[21]如果在原来的逻辑构架中,马克思主要关心的是人学的“应该”,而在这里,他已经开始注意到历史的现实存在的必然性“是”。正是消除坏的“是”,以达到“应该”(在借用一下的意义上)的现实途径。他话锋一转,提出了另一种假设:也可以不从资本主义这种“肮脏的买卖利益的观点”看待工业t在人的生存意义上,工业可以被看作是“大作坊”,“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的创造人的生活条件.[22」请注意,马克思这时没有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此现实的“工业”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代用名词。如果马克思在此能够一方面承认“工业,’(生产力)的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再区分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所有制。那么,人就将要被科学地说明了。马克思已经要接近产生“劳动”的来自于物质生产方式本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原因了。这也就是说,马克思将不再仅仅看到资本主义不合理“劳动”现象这一结果,而发现产生这种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原因,我们差一点儿看到了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桅杆!
马克思说:“如果这样看待工业,那就撇开了当前工业从事活动的、工业作为工业所处的环境,那就不是处身于工业时代之中,而是在它之上,那就不是按照工业目前对人来说是什么,而是按照现在的人对人类历史来说是什么,即历史地说他是什么来看待工业;所认识的就不是工业本身,不是它现在的存在,倒不如说是工业意识不到的并违反工业的意志 而存在于工业的中的力量,这种力量消灭工业并为人的生存莫定基础。[23]无论如何,在马克思此时的理论运演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到他已经在让一种新的从现实工业出发的理论思路占了自己理论运演的上风.他指出:“消除人类不得不作为奴隶来发展自己能力的那种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来了.因为一旦人们不再把工业看作买卖利益而是看作人的发展,就会把人而不是把买卖利益当作原则,并向工业中只有同工业本身相矛盾才能发展起来的东西提供与应该发展的东西相适应的基础。[24]
我们知道,为了寻求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根据,马克思要求打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带来的“工业的羁绊”,但这一次他十分准确地将其界定为这“就是摆脱工业力量现在借以活动的那种条件、那种金钱的锁链,并考察这种力量本身。这是向人发出的第一个号召:把他们的工业从买卖中解放出来,把目前的工业理解为一个过渡时期.[25]“把目前的工业理解为一个过渡时期”,这一句话十分重要。马克思此时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他要消除的并不是工业(客观必然性的“是”),而是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工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走向否定资本主义的“一个过渡时期”。虽然,此时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还在借用人的口号,但在这里走向革命途径的的实际逻辑运转已经不总是人道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推论(“应该”),而时常是客观发展:的工业(“是”)了。我以为,在这里马克思的思想中已经出现了从人学主体辩证法向客观的历史辩证法的无意识过渡
于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不再是一种理论逻辑要求,而是现实历史的必然趋势了。马克思说:“工业用符咒招引出来(唤起)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工业的关系,同无产阶级对工业的关系完全一样。今天,这些力量仍然是资产者的奴隶,资产者无非把它们看作是实现他的自私的(肮脏的)利润欲的工具(承担者);明天,它们将砸碎自身的锁链,表明自己会是把资产者连同只有肮脏外壳(资产者把这个外壳看成是工业的本质)的工业一起炸毁的人类发展的承担者,这时的人类的核心也就赢得了足够的力量为炸毁这个外壳并以它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明天这些力盘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他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栓桔的那种锁链。 [26]这已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中来确证走向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了。科学历史认识中的社会客观规律就要被揭示了。
请注意,在此时马克思的思想逻辑中,他原来那种人学总体的思想逻辑进程还在继续,他对费尔巴哈的界划基本上是无策略的解构。但原有的两个不人本主义逻样的亚意图渐覆同的逻辑思路在理论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实的科学观察已经开始占了上风,可是马克思思想深处所面临的三个难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在这一文本中,“工业”的现实历史发展时常成为马克思理论逻辑中主要的运演过程,而人和人的本质的异化逻辑也已经只剩下一个没有肉的空骨架。我们知道,一旦这个逻辑构架被自觉打碎,无意识的破坏变成有意图的颠班,一个新的思想境界就会诞生。4月,也就是不久之后,马克思先在自己的《1844-1847年记事本》的第51页上写下了无题《札记》,意识到了自己将行进的方向,紧接着,在同一面的下半页,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个格式塔式的思想变革开始发生了。 注释:
[1]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的观点,参见孙伯睽教授的重要论著:《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可参见我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1卷;第18,30,67页。这篇文章后来没有发现.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9-623页.
[7〕最后一个文本是几乎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期写下的无题《札记》,这个《札记》就在写下《提纲》的马克思《1844-1847年记事本》第51页同一页上半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73页.这一文本长期以来一直被严重忽视。笔者最近将在《马克思走和哲学革命的三次思想实验》一文中对此做认真解读.
[8]马克思比较正规的经济学研究是人18“年《巴黎笔记》中开始的。关于这一研究的荃本发展过程可参见前东德学者图赫舍雷尔的著名研究成果:《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但应该指出,图赫舍雷尔没有看到1971年新发现的马克思这篇早期的重要经济学文本。图赫舍雷尔于1967年去世,年仅38岁。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7页。
[l0][11][12][13][14][15][16][17][18][191[20][21][22][23][24][25][2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9,241,250,242,249(文内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54,113,254,254-255,254,260-261,254, 249,257,同上、258,259,258-259页。
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