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节选)
0002-11-30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节选)
作者:marx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一册已经指出,单个资本家的积累是怎样进行的。由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代表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也转化为货币。资本家把这样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他的生产资本的追加的实物要素。这个增大的资本,在生产的下一个循环内,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在单个资本上发生的情况,也必然会在全年的总再生产上出现,正像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我们已经看到,在单个资本的场合,单个资本的已经损耗的固定组成部分相继沉淀为贮藏货币的现象,也会在社会的年再生产上表现出来。
假定一个单个资本=400c+100v,年剩余价值=100,那么,商品产品=400c+100v+100m。这600转化为货币。在这个货币中,400c重新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100v重新转化为劳动力,此外――假定全部剩余价值都积累――100m通过和生产资本的实物要素相交换,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这里要假定:1.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货币额或者足以增加正在执行职能的不变资本,或者足以开办一个新的工业企业。但是,情况也可能是这样:在开始这个过程以前,即进行实际积累和扩大生产以前,剩余价值向货币的转化和这个货币的贮藏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2.假定事实上生产在以前已经按扩大的规模进行;因为要使货币(即以货币形式贮藏的剩余价值)能够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是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即使这些要素不是作为成品来买,而是按订货制造,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差别。只有在它们存在以后,并且无论如何只有在对它们实际进行了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以后,也就是说,在它们原来正常的生产已经扩大以后,才会对它们进行支付。它们必须是可能存在的,也就是在它们的要素中存在的,因为,只要有订货的刺激,即在商品存在以前预先购买,预先出售,它们的生产就可以实际进行。于是,一方面的货币就能引起另一方面的扩大再生产,这是由于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因为货币本身不是实际再生产的要素。
例如,资本家A在一年内或多年内把他相继生产的那些商品产品卖掉时,就把作为剩余价值承担者的那部分商品产品即剩余产品相继转化为货币,也把他以商品形式生产的剩余价值本身相继转化为货币,这种货币逐渐贮存起来,就形成一种可能的新的货币资本。其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它可以并且要用来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但是,事实上他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货币贮藏,这种货币贮藏并不是实际再生产的要素。
虽然这个以货币形式贮藏的剩余价值不代表追加的新的社会财富,但是由于它贮存后所要执行的职能,它还是代表着新的可能的货币资本。(以后我们会知道,除了由于剩余价值的逐渐货币化外,新的货币资本还可以由其他方法产生。)
货币所以会从流通中取出,并且作为贮藏货币贮存起来,是因为商品在出售以后,没有接着进行购买。因此,如果把这种做法看成是普遍进行的,那就似乎难于看出,买者应该从哪儿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过程必须看成是普遍的,因为每一个单个资本都能够处于积累过程,――每一个人都想为贮藏货币而卖,但是没有人要买。
我们在解决这个表面的困难以前,要把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的积累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积累区别开来。我们从第Ⅰ部类开始。
Ⅰ.第Ⅰ部类的积累
1.货币贮藏
显然,投在构成第Ⅰ部类的许多产业部门的资本,和投在每一个这样的产业部门内的不同的单个资本,都会由于它们的年龄不同,也就是由于已经经历的执行职能的时间不同,――完全撇开它们的规模、技术条件、市场关系等等不说,――处于剩余价值相继转化为可能的货币资本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无论这种货币资本是要用来扩充它们的正在执行职能的资本,还是要用来创立新的工业企业(这是扩大生产的两种形式)。因此,一部分资本家不断地把他们的已经增加到相应数量的可能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也就是用通过剩余价值的货币化而贮藏起来的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即追加的不变资本要素;而另一部分资本家则仍然从事可能的货币资本的贮藏。因此,这两类资本家是互相对立的:一方作为买者,另一方作为卖者,并且每一方在这两种作用中都只起一种作用。
例如,A卖给B(可以代表一个以上的买者)600(=400c+100v+100m)。他已经卖掉商品600,换成货币600,其中100代表剩余价值,他把这100从流通中取出,以货币形式贮藏起来;但是这100货币不过是剩余产品即价值100的承担者的货币形式。货币贮藏根本不是生产,因此一开始也不是生产的增长。资本家的活动,在这里,不过是把出售剩余产品100所得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抓住它,把它扣留下来。这种做法不仅在A方面发生,而且在流通领域的许多点上,还有其他资本家A’、A’’、A’’’,都同样热中于这种货币贮藏。因此,在这许多点上,货币被从流通中取出,并积累成无数单个的贮藏货币或可能的货币资本。这许多点也就像是流通的许多障碍,因为它们使货币的运动停止,使货币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失去流通能力。但是必须注意,远在商品流通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以前,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已经产生了货币贮藏;社会现有的货币量,总是大于它处于实际流通中的部分,虽然这一部分会由于情况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我们在这里又遇到了同样的贮藏货币和同样的货币贮藏,不过现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
在信用制度下,所有这些可能的资本,由于它们积聚在银行等等的手中,而成为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货币资本,而且不再是被动的东西,不再是未来的音乐,而是能动的,生利的东西。
但是,A所以能进行这种货币贮藏,仅仅是因为就他的剩余产品来说,他只作为卖者,而不接着作为买者出现。所以,他的剩余产品――要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的承担者――的连续生产,就是这种货币贮藏的前提。在只考察第Ⅰ部类内部的流通这种场合,作为总产品的一部分的剩余产品的实物形式,和总产品的实物形式一样,是第Ⅰ部类不变资本的一个要素的实物形式,也就是说,属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范畴。我们马上就会知道,在B、B’、B’’等等买者手中,它将会变成什么,将会执行什么样的职能。
在这里,首先要记住一点:尽管A从流通中取出相当于他的剩余价值的货币,把它贮藏起来,但另一方面,他也把商品投入流通,而没有以此从流通中取出其他商品,因此,B、B’、B’’等等就能够把货币投入流通而只取出商品。在这个场合,这种商品,按照它的实物形式和它的用途来说,是要加入到B、B’等的不变资本的固定要素或流动要素中去的。关于这一点,等我们涉及剩余产品的买者B、B’等时再谈。
我们知道,固定资本一经投入,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就不用更新,而是以它的原有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它的价值则逐渐地以货币形式沉淀下来。我们又已经知道,Ⅱc的固定资本(Ⅱc的全部资本价值转化为在价值上与Ⅰ(v+m)相等的要素)的周期更新的前提,一方面是Ⅱc中要由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实物形式的固定部分的单纯的买,与此相适应的是Ⅰm的单纯的卖;另一方面是Ⅱc中要沉淀为货币的固定(损耗)价值部分的单纯的卖,与此相适应的是Ⅰm的单纯的买。在这里,交换正常进行必须具有的前提是,Ⅱc的单纯的买,按价值量来说,和Ⅱc的单纯的卖相等;同样,Ⅰm对Ⅱc第1部分的单纯的卖,也和它向Ⅱc第2部分的单纯的买相等(第440页)。不然,简单再生产就会遭到破坏。一方面的单纯的卖,必须由另一方面的单纯的买来抵销。同样,这里必须具有的前提是,Ⅰm中A、A’、A’’的形成货币贮藏的部分的单纯的卖,和Ⅰm中B、B’、B’’把自己的贮藏货币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本要素的部分的单纯的买保持平衡。
既然平衡的形成是由于买者后来作为出售同等价值额的卖者出现,卖者后来作为购买同等价值额的买者出现,所以,货币会流回到在购买时预付货币的、在重新购买之前先已出售的那一方。但是就商品交换本身、就年产品的不同部分的交换而言,实际平衡要取决于互相交换的商品具有同等的价值额。
但是,既然发生的只是单方面的交易,一方面是大量的单纯的买,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单纯的卖,――并且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年产品的正常交易决定了这种单方面的形态变化,――所以,这种平衡只有在如下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单方面的买的价值额要和单方面的卖的价值额互相抵销。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形式这个事实,已经包含着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不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而且也起货币资本的作用,同时又会产生这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换从而也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
我们还知道,在Ⅰv和Ⅱc的相应价值额交换时,正是对Ⅱc来说,第Ⅱ部类的商品最后由第Ⅰ部类的同等价值额的商品所补偿,所以在第Ⅱ部类的总体资本家方面,他的商品的出售是事后以第Ⅰ部类的同等价值额的商品的购买作为补充的。这种补偿是会发生的;但是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相互之间的这种商品交易中,发生的不是第Ⅰ部类资本家和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交换。Ⅱc把他的商品出售给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是单方面作为商品的买者和Ⅱc相对立,而Ⅱc则是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和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相对立;Ⅱc用他这样得到的货币,单方面作为商品的买者和第Ⅰ部类的总体资本家相对立,而第Ⅰ部类的总体资本家则用Ⅰv的数额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和Ⅱc相对立。只是由于出售这种商品,第Ⅰ部类最后以货币资本的形式重新再生产出它的可变资本。如果第Ⅰ部类的资本用Ⅰv的数额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和第Ⅱ部类的资本相对立,那么,它就作为要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的商品的买者和它的工人阶级相对立。如果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单方面作为商品的买者(即生活资料的买者)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相对立,那么,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就单方面作为商品的卖者,即自己的劳动力的卖者,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相对立。
第Ⅰ部类的工人阶级要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有一部分要再转化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第Ⅱ部类的商品资本有一部分要用不变资本Ⅱc的实物要素来补偿――这一切必要的前提是互为条件的,但是,它们是用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彼此独立进行但又互相交错在一起的流通过程。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呈现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原因。
2.追加的不变资本
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承担者,对于它的占有者,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是不费分文的。他们完全用不着预付货币或商品,就可以得到它。预付(avance),在重农学派看来,就已经是在生产资本的要素上实现的价值的一般形式。因此,第Ⅰ部类资本家预付的,不外是他们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人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们保存了不变资本;不仅用一个新创造的具有商品形式的相应的价值部分,为他们补偿了可变资本价值;而且,工人还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向他们提供了一个以剩余产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他们通过相继出售这种剩余产品,形成了货币贮藏,形成了追加的可能的货币资本。在这里考察的场合,这个剩余产品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构成的。这个剩余产品,只有在B、B’、B’’等等(Ⅰ)的手中,才执行追加的不变资本的职能。但是,它在出售以前,在货币贮藏者A、A’、A’’(Ⅰ)的手中已经是潜在的追加的不变资本了。如果我们只考察第Ⅰ部类方面的再生产的价值量,那么,我们就仍然处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因为没有使用追加资本来创造这个潜在的追加的不变资本(剩余产品),也没有使用比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耗费的更多的剩余劳动。在这里,区别只在于所使用的剩余劳动的形式,只在于它的特殊的有用方式的具体性质。它是用来生产Ⅰc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产Ⅱc的生产资料的,是用来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而不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前提是第Ⅰ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作为收入花掉,即用在第Ⅱ部类的商品上;所以,它只不过是由那种以自己的实物形式重新补偿不变资本Ⅱc的生产资料构成的。因此,为了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生产要能够少为第Ⅱ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而相应地多为第Ⅰ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完成这种过渡往往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由于第Ⅰ部类的有些产品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在两个部类起作用这一事实,完成这种过渡就容易些。
由此得出结论:如果只考察价值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在简单再生产内部生产出来的。简单说来,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直接用在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的、用在第Ⅰ部类潜在的追加资本的创造上的第Ⅰ部类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因此,A、A’、A’’(Ⅰ)方面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通过相继出售他们的在没有任何资本主义货币支出的情况下形成的剩余产品,――在这里也就只是追加地生产出来的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货币形式。
潜在的追加资本的生产,在当前的场合(因为我们将会知道,这种追加资本还可以按完全不同的方法形成),不外是表示生产过程本身的现象,即生产资本的要素在一定形式上进行的生产。
因此,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在流通领域许多点上的大规模生产,不外是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的多方面的生产的结果和表现,这种生产资本的形成本身并不是以产业资本家方面的任何追加货币支出为前提的。
A、A’、A’’等等(Ⅰ)方面的这个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向潜在的货币资本(贮藏货币)的相继转化,是由他们的剩余产品的相继出售引起的,因而是由没有购买作为补充的反复进行的单方面的商品出售引起的,这种转化是靠反复从流通中取出货币以及形成与此相应的货币贮藏来完成的。这种货币贮藏,――金生产者是买者的场合除外,――决不包含贵金属财富的增加,而只包含到目前为止处于流通中的货币的职能的改变。以前,它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现在则作为贮藏手段,作为正在形成的、潜在的新货币资本执行职能。因此,追加货币资本的形成和一个国家现有贵金属的数量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由此还可以得出结论:已经在一个国家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包括并入生产资本的劳动力,即剩余产品的创造者)越多,劳动的生产力,从而生产资料生产迅速扩大的技术手段越发展,因而,剩余产品的量无论在价值方面或在价值借以体现的使用价值量方面越大,那么,下列二者也就越大:
1.A、A’、A’’等等手中的剩余产品形式的潜在的追加生产资本,和
2.A、A’、A’’手中的要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产品的量,即潜在的追加货币资本的量。
如果由资本家A、A’、A’’(Ⅰ)直接生产和占有的剩余产品是资本积累即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基础,――虽然它要到B、B’、B’’等等(Ⅰ)手中,才实际以这种资格执行职能,――那么,当它还处于蛹化的货币的形式,作为贮藏货币,作为只是逐渐形成的潜在货币资本时,它是绝对非生产的,它在这个形式上虽然和生产过程平行进行,但却处在生产过程之外。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死荷重(dead weight)。渴望利用这种作为潜在货币资本贮藏起来的剩余价值来取得利润和收入的企图,在信用制度和有价证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货币资本由此又以另一个形式对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进程和巨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追加的可变资本
因为以上我们只考察了追加的不变资本,所以现在要转入考察追加的可变资本。
在第一册,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述过,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劳动力总是准备好的;在必要时,不用增加所雇用工人的人数,即不用增加劳动力的量,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因此,这里暂时没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论述,而只要假定,新形成的货币资本中可以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在应该转化时总会找到劳动力。我们在第一册还论述过,一定的资本,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但是,这里要讲的是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因此,生产的扩大,要取决于剩余价值到追加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要取决于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的扩大。
金生产者能够把他的一部分金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来积累;只要达到必要的数量,他就能够把它直接转化为新的可变资本,而不必为此先出售他的剩余产品;同样地,他能够直接把它转化为不变资本的要素。但是在后一种场合,他就必须找到不变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或者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存货而生产,然后把他的成品送往市场,或者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是为订货而生产。在这两个场合,都是以生产的实际扩大为前提的,也就是以剩余产品为前提的;在前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实际存在的,在后一个场合,剩余产品是潜在地存在的,是能够供应的。
Ⅱ.第Ⅱ部类的积累
以上我们假定,A、A’、A’’(Ⅰ)是把他们的剩余产品卖给也是属于第Ⅰ部类的B、B’、B’’等等。现在我们假定,A(Ⅰ)把他的剩余产品卖给第Ⅱ部类的B,从而把他的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这种情况所以能够发生,只是因为A(Ⅰ)把生产资料卖给B(Ⅱ)以后,不接着购买消费资料,也就是说,只是因为他这方面进行的是单方面的卖。Ⅱc所以能够由商品资本的形式转化为不变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只是因为不仅Ⅰv,而且至少Ⅰm的一部分,和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Ⅱc的一部分相交换;而现在,A把他的Ⅰm转化为货币,是由于这种交换没有进行,相反地,A把通过出售他的Ⅰm而从第Ⅱ部类得到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出,不用它来购买消费资料Ⅱc。因此,在A(Ⅰ)方面虽然形成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但是另一方面,B(Ⅱ)却有同等价值量的一部分不变资本,被凝结在商品资本的形式上,不能够转化为不变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换句话说,B(Ⅱ)的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而且首先是他的这样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由于这部分商品卖不出去,他就不能把他的不变资本全部再转化为生产形式;因此,就这部分商品来说,发生了生产过剩,这种过剩阻碍着这部分商品的再生产,甚至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因此,在这个场合,A(Ⅰ)方面的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虽然是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转化成货币的形式,但是,就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本身来看,它在这里是简单再生产的现象,还不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现象。
现在,我们要比较详细地考察一下第Ⅱ部类的积累。
Ⅱc方面的第一个困难,即怎样由第Ⅱ部类的商品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化为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与简单再生产有关的。让我们采用以前的公式:
(1 000v+1 000m)Ⅰ和
2 000Ⅱc交换。
假如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的一半,即1 000/2m或500Ⅰm,再作为不变资本并入第Ⅰ部类,留在第Ⅰ部类的这部分剩余产品,就不能补偿Ⅱc的任何部分。它不转化为消费资料(在转化为消费资料的场合,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这部分流通中发生的,是实际的互相的交换,也就是双方的商品换位,这不同于以第Ⅰ部类的工人作为中介的1 000Ⅱc由1 000Ⅰv进行的补偿),而要在第Ⅰ部类本身内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来用。它不能同时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完成这个职能。资本家不能既把他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花费在消费资料上,同时又对这个剩余产品本身进行生产消费,即把它并入他的生产资本。因此,和2 000Ⅱc交换的,已不是2 000Ⅰ(v+m),而只是1 500,即(1 000v+500m)Ⅰ。这样,500Ⅱc就不能从它的商品形式再转化为第Ⅱ部类的生产(不变)资本。于是第Ⅱ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过剩,过剩的程度恰好与第Ⅰ部类生产已经扩大的程度相适应。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也许会这样地反应到第Ⅰ部类上,以致第Ⅰ部类的工人用在第Ⅱ部类消费资料上的1 000,也仅仅是部分地流回,因而这1 000也不是以可变的货币资本的形式回到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手中。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将会发觉,仅仅因为他们有扩大再生产的企图,就连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也会受到阻碍。这里还要注意,第Ⅰ部类事实上只有简单再生产,公式中列举的要素只不过为将来的扩大,比如说下一年的扩大,进行不同的组合罢了。
我们在这里涉及的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只是由于第Ⅰ部类的各要素之间(就再生产来说)有了不同的组合,没有这种组合的变化,就根本不可能发生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Ⅲ.用公式来说明积累
现在我们按照下列公式来考察再生产:
Ⅰ.4 000c+1 000v+1 000m=6 000┐
公式(a) │合计=8 252。
Ⅱ. 1 500c+ 376v+ 376m=2 252┘
首先要指出,年社会产品的总额8 252,小于第一个公式的总额9 000。我们尽可以假定一个大得多的总额,比如说,一个增大十倍的总额。但这里选择一个小于第一个公式的总额,正是为了要清楚地说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在这里,这种再生产只是指用较大的投资来进行的生产)与产品的绝对量无关,也正是为了要清楚地说明,对一定量商品来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前提是,既定产品的各种要素已经有了不同的组合,或不同的职能规定,因此,按价值量来说,这种再生产首先只是简单再生产。所改变的,不是简单再生产的各种既定要素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质的规定,并且这种改变是以后随着发生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
在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不同时,我们对公式的表述可以不同,例如:
Ⅰ.4 000c+875v+875m=5 750┐
公式(b) │合计=8 252。
Ⅱ.1 750c+376v+376m=2 502┘
这样,这个公式似乎是为简单再生产而列出的,以至于剩余价值全部都作为收入花掉,而没有积累起来。在(a)和(b)这两个场合,年产品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只是在(b)的场合,它的各种要素在职能上有这样的组合,使再生产必须按照相同的规模再开始,而在(a)的场合,年产品各要素在职能上的组合却形成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在(b)的场合,(875v+875m)Ⅰ=1 750Ⅰ(v+ m) ,它和1750Ⅱc交换时,没有余额,而在(a)的场合,(1 000v+1 000m)Ⅰ=2 000Ⅰ(v+m),它和1 500Ⅱc交换时,却留下一个余额500Ⅰm,供第Ⅰ部类进行积累。
1.第一例
(A)简单再生产的公式
Ⅰ. 4 000c+1 000v+1 000m=6 000┐
│总额=9 000
Ⅱ. 2 000c+ 500v+ 500m=3 000┘
(B)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Ⅰ. 4 000c+1 000v+1 000m=6 000┐
│总额=9 000
Ⅱ. 1 500c+ 750v+ 750m=3 000┘
假定在公式(B)中,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即500被积累。因此,首先,(1 000v+500m)Ⅰ或1 500Ⅰ(v+m)要由1 500Ⅱc补偿;这样,第Ⅰ部类留下的是4 000c+500m,后者要用于积累。(1 000v+500m)Ⅰ由1 500Ⅱc来补偿,是简单再生产的一个过程,这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已经阐明了。
我们假定,500Ⅰm中有400要转化为不变资本,100要转化为可变资本。要在第Ⅰ部类内部资本化的400m的交换已经阐明了;它们能够直接并入Ⅰc; 这样,第Ⅰ部类是:
4 400c+1 000v+100m(最后一项要转化为100v)。
第Ⅱ部类方面为了积累的目的,要向第Ⅰ部类购买100Ⅰm(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后者形成第Ⅱ部类的追加不变资本;而第Ⅱ部类为这个目的而支付的100货币,就转化为第Ⅰ部类的追加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这样,第Ⅰ部类的资本是4 400c+1 100v(后者以货币形式存在)=5 500。
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现在是1 600c;第Ⅱ部类要运用这个资本,就必须再投入50v的货币来购买新的劳动力,从而使他的可变资本由750增加到800。第Ⅱ部类这样增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计150,要由该部类的剩余价值来偿付;因此,在750Ⅱm中,只剩下600m作为第Ⅱ部类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他们的年产品现在划分如下:
Ⅱ. 1 600c+800v+600m(消费基金)=3 000。
在消费资料上生产的150m,在这里已经转化为(100c+50v)Ⅱ。它将以它的实物形式,全部进入工人的消费:如上所述,100为第Ⅰ部类的工人(100Ⅰv)所消费,50为第Ⅱ部类的工人(50Ⅱv)所消费。事实上,因为第Ⅱ部类的总产品要以积累所必需的形式制造出来,所以增大了100 的剩余价值部分要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出来。如果再生产实际是按扩大的规模开始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货币资本100,就会通过他们的工人阶级的手,流回到第Ⅱ部类; 第Ⅱ部类则把商品储备中的100m转给第Ⅰ部类,同时又把商品储备中的50转给本部类的工人阶级。
为积累的目的而改变的组合,现在表述如下:
Ⅰ.4 400c+1 100v+500 消费基金=6 000
Ⅱ.1 600c+800v+600 消费基金=3 000
――――――――
总计同上=9 000
其中,资本是:
Ⅰ.4 400c+1 100v(货币)=5 500┐
│=7 900,
Ⅱ.1 600c+ 800v(货币)=2 400┘
在开始生产时则是:
Ⅰ.4 000c+1 000v=5 000┐
│=7 250。
Ⅱ.1 500c+ 750v=2 250┘
如果实际积累现在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说,如果用这个已经增加的资本实际进行生产,在第二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Ⅰ.4 400c+1 100v+1 100m=6 600┐
│=9 800。
Ⅱ.1 600c+ 800v+ 800m=3 200┘
假定第Ⅰ部类继续按同一比例进行积累,550m作为收入花掉,550m积累起来。这样,首先1 100Ⅰv要由1 100Ⅱc补偿,其次,550Ⅰm也要实现为同等数额的第Ⅱ部类的商品,合计是1 650Ⅰ(v+m)。但是,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不变资本只=1 600;因此,其余的50,必须从800Ⅱm中补充。如果我们在这里首先撇开货币不说,那么,这个交易的结果如下:
Ⅰ.4 400c+550m(要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此外还有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基金1 650(v+m),在商品Ⅱc上实现。
Ⅱ.1 650c(如上所述,其中的50是从Ⅱm中取出来追加的)+800v+750m(资本家的消费基金)。
但是,如果第Ⅱ部类的v和c保持原有的比例,那么,投入50c,就还要投入25v;这又必须从750m中取出。因此,我们得出:
Ⅱ.1 650c+825v+725m。
第Ⅰ部类的550m要资本化;如果保持以前的比例,其中440 就形成不变资本,110就形成可变资本。这110势必要从725Ⅱm中取出,就是说,价值110 的消费资料将由第Ⅰ部类的工人消费,而不是由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消费,因此,后者也只好把他们不能消费的110m资本化。因此,725Ⅱm就只剩下615Ⅱm。但是,第Ⅱ部类把110这样转化为追加不变资本时,它还需要有追加的可变资本55; 这就必须再从它的剩余价值中取出;从615Ⅱm中减去这个数额,就只剩下560,供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消费。所以,在完成一切现实的和可能的转移以后,现在的资本价值是:
Ⅰ.(4 400c+440c)+(1 100v+110v)
=4 840c+1 210v=6 050
Ⅱ.(1 600c+50c+110c)+(800v+25v+55v)
=1 760c+880v=2 640
――――――――――
8 690。
如果要使事情正常地进行,第Ⅱ部类就必须比第Ⅰ部类积累得快,因为如果不是这样,Ⅰ(v+m)中要与商品Ⅱc交换的部分,就会比它唯一能与之交换的Ⅱc增加得快。
如果再生产是在这个基础上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下一年结束时,我们就得出:
Ⅰ.4 840c+1 210v+1 210m=7 260┐
│=10 780。
Ⅱ.1 760c+ 880v+ 880m=3 520┘
如果剩余价值划分率不变,第Ⅰ部类首先就会把1 210v和剩余价值的一半=605,合计=1815,作为收入花掉。这个消费基金,又比Ⅱc大55。这55要从880m中取出,这样就剩下825。55Ⅱm转化为Ⅱc时,又要从Ⅱm中扣除相应的可变资本=27 1/2。留下消费的是797 1/2Ⅱm。
第Ⅰ部类中现在要资本化的是605m,其中484转化为不变资本,121转化为可变资本,后者要从Ⅱm中扣除,Ⅱm现在是=797 1/2,扣除后剩下的是676 1/2。因此,第Ⅱ 部类会把121再转化为不变资本;为此,还需要有可变资本60 1/2;这同样要从676 1/2中扣除,剩下用于消费的只是616。
这时的资本是:
Ⅰ.不变资本4 840+484=5 324。
可变资本1 210+121=1 331。
Ⅱ.不变资本1 760+55 +121 =1 936。
可变资本 880+27 1/2+60 1/2=968。
Ⅰ.5 324c+1 331v=6 655┐
合计: │=9 559,
Ⅱ.1 936c+ 968v=2 904┘
年终时的产品是:
Ⅰ.5 324c+1 331v+1 331m=7 986┐
│=11 858。
Ⅱ.1 936c+ 968v+ 968m=3 872┘
我们重复这种计算,把分数去掉,就得出下一年结束时的产品:
Ⅰ.5 856c+1 464v+1 464m=8 784┐
│=13 043。
Ⅱ.2 129c+1 065v+1 065m=4 259┘
再下一年结束时的产品是:
Ⅰ.6 442c+1 610v+1 610m=9 662┐
│=14 348。
Ⅱ.2 342c+1 172v+1 172m=4 686┘
在五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期间,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总资本,已经由5 500c+1 750v=7 250,增加到8 784c+2 782v=11 566,也就是按100∶160之比增加了。总剩余价值原来是1 750,现在是2 782。已经消费的剩余价值,原来在第Ⅰ部类是500,在第Ⅱ部类是600,合计=1 100;但是在最后一年,在第Ⅰ部类是732,在第Ⅱ部类是745,合计=1 477,因此,是按100∶134之比增加了。
2.第二例
现在假定有年产品9 000,这个年产品完全是处在产业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商品资本,其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比例是1∶5。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此相应,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也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生产规模在此以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扩大;最后,在工人阶级中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所有条件也已经有了发展。这时,把分数去掉,年产品就会划分如下:
Ⅰ.5 000c+1 000v+1 000m=7 000┐
│=9 000。
Ⅱ.1 430c+ 285v+ 285m=2 000┘
现在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家阶级只消费剩余价值的一半=500,而把其余一半积累起来。这样,(1 000v+500m)Ⅰ=1 500要转化为1 500Ⅱc。但是因为在这里Ⅱc只=1 430,所以要从剩余价值那里补进70。285Ⅱm减去这个数额,还留下215Ⅱm。于是我们得出:
Ⅰ.5 000c+500m(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基金1 500(v+m)。
Ⅱ.1 430c+70m(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285v+215m。
因为在这里70Ⅱm直接并入Ⅱc,所以,为了推动这个追加的不变资本,就要有一个可变资本70/5=14。这14也要从215Ⅱm中扣除;剩下的是201Ⅱm,因此我们得出:
Ⅱ.(1 430c+70c)+(285v+14v)+210m。
1 500Ⅰ(v+1/2m)和1 500Ⅱc的交换,是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已经讲过了。不过,在这里还必须指出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所以会发生,是由于在有积累的再生产中,Ⅰ(v+1/2m)不是单单由Ⅱc来补偿,而是由Ⅱc加Ⅱm 的一部分来补偿。
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Ⅰ(v+m)就大于Ⅱc,而不像简单再生产那样,和Ⅱc相等;因为1. 第Ⅰ部类已经把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并入自己的生产资本,并把其中的5/6转化为不变资本,所以,它不能同时又用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来补偿这5/6;2.第Ⅰ部类要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进行积累时所必需的不变资本提供材料,就像第Ⅱ部类必须为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提供材料完全一样,这个可变资本应当推动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中由第Ⅰ部类自己用作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我们知道,实际的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因此,追加的可变资本也是由劳动力构成的。第Ⅰ部类的资本家不必像奴隶主那样,为了他们将要使用的追加劳动力,向第Ⅱ部类购买必要生活资料的储备,或积累这种必要生活资料。工人自己会和第Ⅱ部类进行交易。但是,不妨说,从资本家的观点看来,追加劳动力的消费资料只是他们势必要有的生产和维持追加劳动力的手段,因而是他们的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他们(这里指第Ⅰ部类资本家)自己的直接活动,只是贮存为购买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新的货币资本。一旦他们把这个劳动力并入他们的资本,货币对这种劳动力来说,就成为第Ⅱ部类商品的购买手段,因此这种劳动力必须找到现成的消费资料。
因此,就像第Ⅰ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Ⅱ部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为第Ⅰ部类提供追加的可变资本。就可变资本来说,当第Ⅱ部类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它的总产品的更大部分,特别是它的剩余产品的更大部分时,它就既为第Ⅰ部类又为它自己进行积累了。
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中,Ⅰ(v+m)必须=Ⅱc加上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Ⅱ部类扩大生产所必需的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而第Ⅱ部类扩大生产的最低限度,就是第Ⅰ部类本身进行实际积累,即实际扩大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最低限度。
我们回过来讲刚才考察的情况,这种情况有这样一个特点:Ⅱc小于Ⅰ(v+ 1/2m),即小于第Ⅰ部类产品中作为收入用于消费资料的部分,因此,在和1 500Ⅰ(v+m)交换时,第Ⅱ部类的一部分剩余产品=70 ,会立即由此实现。至于1 430Ⅱ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总是要由同等价值额的Ⅰ(v+m)来补偿,这样,第Ⅱ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才有可能进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这里不需要进一步考察。但是补充的70Ⅱm就不是这样。那种对第Ⅰ部类来说仅仅是以消费资料补偿收入,仅仅是为消费而进行商品交换的事情,对第Ⅱ部类来说,就不像在简单再生产中那样,仅仅是它的不变资本由商品资本形式再转化为它的实物形式,而是直接的积累过程,是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由消费资料的形式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形式。如果第Ⅰ部类用70镑货币(为了剩余价值的转化而保留的货币准备金)来购买70Ⅱm,如果第Ⅱ部类不用这个货币购买70Ⅰm,而把这70镑作为货币资本积累起来,那么,这70镑虽然不是任何再进入生产的产品的表现,但总是追加产品的表现(正是第Ⅱ部类的剩余产品的表现,追加产品是这个剩余产品的一部分)。但是,这样一来,第Ⅱ部类方面的这种货币积累,同时就是生产资料形式的卖不出去的70Ⅰm的表现了。因此,第Ⅰ部类会发生相对的生产过剩,这是同第Ⅱ部类方面的再生产不同时扩大相适应的。
但是,我们把上面这点撇开不说。在从第Ⅰ部类出来的货币,还没有通过第Ⅱ部类方面购买70Ⅰm,而回到或者只是部分地回到第Ⅰ部类时,货币70 会在第Ⅱ部类全部地或者部分地充当追加的潜在货币资本。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商品的互相补偿使货币再流回到它的起点以前,这对双方的任何交换来说,都是适用的。但是,在事情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货币在这里所起的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在一切暂时游离的追加货币必须立即能动地作为追加货币资本执行职能的信用制度下,这种仅仅暂时游离的货币资本可以束缚起来,例如,可以用在第Ⅰ部类的新的企业上,而它本来应该实现停滞在第Ⅰ部类的其他企业中的追加产品。其次,应该指出:70Ⅰm并入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同时要求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增加14。这种增加――像第Ⅰ部类剩余产品Ⅰm直接并入资本Ⅰc一样――是以第Ⅱ部类的再生产已经具有进一步资本化的趋势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第Ⅱ部类再生产包含着由必要生活资料构成的那部分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
――
我们说过,在第二例中,如果500Ⅰm要资本化,9 000 产品为了再生产的目的,必须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划分。我们在这里只考察商品,而把货币流通撇开不管。
Ⅰ.5 000c+500m(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1 500(v+m)消费基金=7 000商品。
Ⅱ.1 500c+299v+201m=2 000商品。总额为9 000商品产品。
资本化的过程如下:
第Ⅰ部类中要资本化的500m,分成5/6=417c+1/6=83v。这个 83v会从Ⅱm中取出一个同等数额,用来购买不变资本的要素,并且加到Ⅱc中去。Ⅱc增加83,就要求Ⅱv也增加83的1/5=17。因此,在交换之后我们得出:
Ⅰ.(5 000c+417m)c+(1 000v+83m)v
=5 417c+1 083v=6 500
Ⅱ.(1 500c+83m)c+(299v+17m)v
=1 583c+316v=1 899
――――――――――
合计:8 399。
第Ⅰ部类的资本已经由6 000增加到6 500,即增加1/12。第Ⅱ部类的资本已经由1 715增加到1 899,即增加近1/9。
在这个基础上,第二年的再生产在年终得到的资本是:
Ⅰ.(5 417c+452m)c+(1 083v+90m)v
=5 869c+1 173v=7 042。
Ⅱ.(1 583c+42m+90m)c+(316v+8m+18m)v
=1 715c+ 342v=2 057
第三年结束时得到的产品是:
Ⅰ.5 869c+1 173v+1 173m。
Ⅱ.1 715c+ 342v+ 342m。
如果第Ⅰ部类和以前一样,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积累起来,那么,Ⅰ(v+1/2m)=1 173v+587(1/2m)=1 760,大于1 715Ⅱc的总数,多了45。因此,这个差额必须通过同额的生产资料转给Ⅱc来抵销。这样,Ⅱc就会增加45,从而也要求Ⅱv增加1/5=9。其次,资本化的587Ⅰm,也是分为5/6和1/6,即分为489c和98v;这98要求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再增加98,这又要求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再增加1/5=20。因此,我们得出:
Ⅰ.(5 869c+489m)c+(1 173v+98m)v
=6 358c+1 271v=7 629
Ⅱ.(1 715c+45m+98m)c+(342v+9m+20m)v
=1 858c+ 371v=2 229
总资本=9 858。
因此,三年的扩大再生产,使第Ⅰ部类的总资本由6 000增加到7 629,第Ⅱ部类的总资本由1 715增加到2 229,社会的总资本则由7 715增加到9 858 。
3.积累时Ⅱc的交换
可见,在Ⅰ(v+m)和Ⅱc的交换上有不同的情况。
在简单再生产时,二者必须相等,必须互相补偿;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正像前面说过的,简单再生产就不可能不受到干扰。
在积累时,首先要考察的是积累率。在以上各个场合,我们都假定第Ⅰ部类的积累率=1/2mⅠ,并且每年保持不变。我们只是假定这个积累资本分成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这里有三种情形:
1.Ⅰ(v+1/2m)=Ⅱc。因此,Ⅱc小于Ⅰ(v+m)。必须总是这样,否则第Ⅰ部类就无法积累了。
2.Ⅰ(v+1/2m)大于Ⅱc。在这个场合,要完成这一补偿,就要把Ⅱm的一个相应部分加进Ⅱc,使Ⅱc的总额=Ⅰ(v+1/2m)。这里的交换,对第Ⅱ部类来说,不是它的不变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而已经是积累,即它的不变资本已经增加了用以交换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剩余产品。这种增加同时包括第Ⅱ部类还从它本身的剩余产品中取出一部分相应地增加它的可变资本。
3.Ⅰ(v+1/2m)小于Ⅱc。在这个场合,第Ⅱ部类没有通过这种交换全部再生产它的不变资本,所以必须通过向第Ⅰ部类购买,才能补偿这种不足。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需要第Ⅱ部类可变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因为它的不变资本只是通过这种购买在原有数量上全部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第Ⅰ部类中仅仅积累追加货币资本的那一部分资本家,却已经通过这种交换完成了这种积累的一部分。
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Ⅰ(v+m)=Ⅱc。这个前提同资本主义生产是不相容的,虽然这并不排斥在10-11年的产业周期中某一年的生产总额往往小于前一年的生产总额,以致和前一年比较,连简单再生产也没有。不仅如此,在人口每年自然增殖的情况下,只有在人数相应地增加的不从事生产的仆役参与代表全部剩余价值的1 500的消费时,简单再生产才会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有资本的积累,即实际的资本主义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积累的事实排斥了Ⅱc=Ⅰ (v+m)这一可能性。不过,甚至在资本主义积累中,仍然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过去的一系列生产期间进行积累的结果,Ⅱc不仅与Ⅰ(v+m)相等,而且甚至大于Ⅰ(v+m)。这就是说,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了,而这只有通过一次大崩溃才能恢复平衡,其结果是资本由第Ⅱ部类转移到第Ⅰ部类。――如果第Ⅱ部类自己再生产一部分不变资本,例如在农业中使用自己生产的种子,那也不会改变Ⅰ(v+m)和Ⅱc的关系。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交换中,Ⅱc的这个部分和Ⅰc一样,无需加以考察。如果第Ⅱ部类的产品有一部分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第Ⅰ部类,那也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这部分产品就会和第Ⅰ部类提供的一部分生产资料互相抵销,如果我们愿意对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进行纯粹的、不受干扰的考察,那么应该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部分从双方都扣除。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中,Ⅰ(v+m)不能与Ⅱc相等;或者说,二者不能在交换时互相抵销。如果Ⅰm/x是Ⅰm中第Ⅰ部类资本家作为收入花掉的部分,那么,Ⅰ(v+m/x)就可以等于、大于或小于Ⅱc;但是,Ⅰ(v+m/x)必须总是小于Ⅱ(c+ m),其差额就是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在Ⅱm 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的部分。
1885年由汉堡奥托?迈斯纳出版社出版 原文是德文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除特别声明外,本站不拥有文章版权。如引用,请注明原始出处。
please quote the original source if you are going to use th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