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王新生: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4月22日,南开大学哲学院王新生应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邀请,作题为《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系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讲座暨南京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69期讲座,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暨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中,王新生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一是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从学术路径看,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兴起无疑受到了以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 《正义论》出版为契机的政治哲学当代复兴的影响。这场政治哲学复兴运动,以《正义论》出版为标志,开启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正义问题持续不衰的研究热潮。建立在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政治哲学基础上的正义理论相互角逐,为规范性政治论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提供了广阔舞台。在这场持续至今的讨论中,罗尔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将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科学话语”从而遭到排斥的规范性政治哲学重新置于政治理论的中心位置,而且在于他为正义价值重置了一个“运行良好社会”的地基,使得以往单一强调自由、平等、效用等价值优先性的政治哲学不能不面对这一地基重置而带来的理论挑战。
二是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现实逻辑。中国学界关于正义问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末期。从学术路径看,这一研究无疑受到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特别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但其现实逻辑则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寻找。罗尔斯正义理论在中国产生影响并非偶然。深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一种排斥平等价值的正义理论,无法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也无法在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建构中发挥影响,因为“患不均”始终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必须考虑的一种民众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一种排斥公平价值的正义理论,也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要求,无法在“社会基本结构”的急速变化中发挥作用,因为市场化和法治化是改变中国原有计划体制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最基本要素,而这些要素的成长需要对公平价值的理论肯定,因而需要正义理论为其立言。笔者以为,正是由于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兼顾平等与公平两种价值的复合性质,因而能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广泛影响。
三是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理论逻辑。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研究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其理论逻辑则是其现实逻辑的理论映照。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既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包括正义理论在内的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这两者相互作用,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革命。从中国正义问题研究蕴含的现实逻辑看,这场革命是由先前平等取向的社会向当今公平取向的社会的转型催生的; 从正义问题研究蕴含的理论逻辑看,这一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就是新的政治哲学在为正在形成的公平取向的社会基本结构寻求解释和辩护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理论逻辑的过程。
四是当代中国正义理论与正义话语。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这两种转型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和深刻后果是从“平等取向的社会”向“公平取向的社会”的转型。这样的社会转型,需要新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也必然会形成新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成果就是这一新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和重要历史节点,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体系与正义话语体系更显迫切。
王新生教授认为,从学术路径看,正义问题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受到了以罗尔斯《正义论》出版为契机的政治哲学当代复兴的影响。从现实路径看,中国正从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平等取向的社会”向新时代“公平取向的社会”转型。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研究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逻辑的理论映照。未来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的方法论,超越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和理论逻辑,吸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为21世纪的政治实践贡献中国正义理论和中国正义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