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讲座回顾|尼克·戴尔-怀特福德:控制论流通综合体

2025530日晚1830,第193期马克思论坛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顺利举办。西安大略大学信息与传媒研究学院教授尼克·戴尔-怀特福德(Nick Dyer-Witheford)以“控制论流通综合体:科技巨头与地球危机”(the Cybernetic Circulation Complex: Big Tech and Planetary Crisis)为题开展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周嘉昕主持。本次讲座分析了科技巨头加速商品流通、加剧社会对立和引发生态危机的三重效应,揭示其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影响和与全球危机的关联,并提出超越反垄断的激进变革途径。

尼克认为,北美科技巨头(如AmazonApple等)是数字技术驱动的垄断企业集群,既具有创新性质,也具有垄断地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缩影。所谓控制论综合体,是指由中小型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和风险投资网络,以及上述的科技巨头构成的企业综合体,它以计算为中心,寻求利润榨取的失控反馈循环(runaway feedback loops),因此是控制论意义上的综合体。科技巨头的运作以商品流通为重点,产生了社会对立流通(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antagonisms)和生物圈危机流通(the circulation of biospheric crisis)两个附带效应。

商品流通是科技巨头利润的核心来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尼克 分析了这一机制:剩余价值虽然仅仅在生产中产生,但是,资本的利润可以通过流通速度的增加而成倍增长。北美科技巨头的主要业务都聚焦于加速资本的流通速度方面:例如谷歌和Meta其收入来源于针对性的广告投放,亚马逊的主要业务是促进商业和物流,而谷歌的智能家居局等实体产品也主要作为监控和广告的工具被投放到市场。除此之外,优步等劳务平台将劳动商品化,将工人转化为数字商品,进而将劳动本身塑造为资本流动中的组成部分。另外,科技巨头的投机行为将流通与金融相结合,创造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资本加速循环,这一循环中衡量经营成功的指标已经由传统制造业关注的生产能力转变为流通促进者更关注的货币化的能力。科技巨头提供数字物流、数据处理和消费者最终服务,其实质是租赁商品加速的手段从而瓜分价值。

社会对立流通,在尼克看来,是自动化商品流通的副产物。随着极右翼群体对于互联网的占领,进步的、参与式的交流和社会动员功能让位于跨国范围的社会冲突。Facebook等社交平台通过以用户参与度为导向的算法向用户提供煽动性内容,从而放大了本因去工业化、工资停滞和社会不平等而存在的矛盾冲突。科技巨头在引发冲突的同时又试图通过审查来压制内容传播,成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政治领域。

生物圈流通表现为科技巨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尼克提出,例如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业务属于高碳排放和资源密集型的业务,数字业务的扩张与生态保护间存在冲突。疫情时期对于数字基础设施的依赖也表现出数字链接成为一种特权。另外,地缘政治与军事化也加剧了生物圈危害,中美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引发着均被技术竞赛,微软等科技巨头越发倾向将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网络控制与地缘政治的冲突交织,塑造了新形式的控制论战争和资源战争。尼克认为,现有的反垄断监管的作用不足以根治科技巨头的系统性危害,因此应当呼吁更为激进的解决方案。他认为,通过社会集体规划,将生态可持续性与社会平等相结合,可以抵制盲目的加速商品化的威胁;将科技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和不满的公众结合起来集结成为社区性的抵抗力量,可以形成广泛的革命运动,挑战数字资本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