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乔迪·迪恩:走向新封建主义
2025年5月30日下午14:00,第192期马克思论坛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顺利举办,美国政治理论学者,纽约州霍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乔迪·迪恩(Jodi Dean)以“走向新封建主义:变化的运动规律”(Becoming Neofedual: Changing Laws of Motion)为题开展讲座。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康加恩(Kaan Kangal)主持。在讲座中,迪恩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聚焦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变化,剖析了资本主义朝向“新封建主义”转型的内在逻辑、社会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争议,为理解当代全球不平等提供了批判框架。
迪恩首先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正在经历系统性转型这一事实。结合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艾伦·米克辛斯·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迪恩认为在利润率下降与长期停滞的压力下,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正在自反性地催生出与市场竞争完全不同的积累策略,例如寻租、掠夺和政治控制,这些积累策略形成类似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新封建主义绝非资本主义的终结,而是其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它表现为特权阶层的主导、经济停滞与服务业经济扩张的混合形态。
在迪恩看来,许多西方学者对新封建主义背后的动态机制的分析都指向了共同的现象:不平等的加剧与脱离生产的积累的强化。例如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指出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导致财富集中,富人更加依赖资产所带来的租金而非生产性投资;布雷特·克里斯托弗斯(Brett Christophers)提出的“食利者资本主义”强调经济体系围绕“租金生成资产”的转变,以及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指认的富人对于“超经济权力”的更强依赖。除此之外,在发展不平衡的全球体系下,资本积累与生产脱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边缘国家被迫依赖资源出口,大量劳动力涌入服务业,加剧了不同国家间的依附结构。这些构成了“新封建主义”的具体表现。
然而,如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等学者会反对将资本主义的变化冠以“封建主义”之名的行为,并认为这是一种理论无能的表现。在莫罗佐夫看来,从马克思对原始积累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暴力是持续的,它对于超经济强制的依赖与封建主义别无二致,因此,不必将当代资本主义暴力性质的加强视作封建主义的回归。对此,迪恩作出反驳:莫罗佐夫忽视了剥削形式的差异,资本主义通过市场中介而实现的非人身依附关系与封建制度下的直接强制有着明显的区别,新封建主义认为是资本主义自身催生了接近于封建主义的积累策略,并非认为一切都回到了封建的原始形态上。马克思的“形式从属”概念表明了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各种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资本主义从诞生之初就在持续吸收非资本主义的各种元素,而新封建主义可以视为这一过程的极端化:服务性行业中的仆役劳动(如家政、零工等)既保留了无产阶级化的特征,又部分地重现了依附关系(如平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控制)。
迪恩提到,目前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就业集中于服务业,其中低生产率和低技能要求的个人服务成为主流,这表明马克思曾预言的“仆役阶层”的重现成为现实:劳动者依附于中介平台进入市场,支付平台租金换取工作机会,科技巨头控制着数据和市场准入资格,剥削劳动者的数据价值和劳动。她认为,服务业的增长给资本主义带来了问题:由于个人服务不适合商品化,它的价值难以估量,因此无法被局限在资本主义价值流通的框架内。服务行业的发展暗示了资本主义的终结,尽管服务工作者目前仍处于碎片化的待组织状态,但2023年全球内的罢工浪潮仍然显示着他们的行动潜力。共产主义者应将全民基本服务的供给作为未来的愿景,通过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成为当下工人阶级斗争的政治愿景。应当将“关怀劳动”政治化,更加强调其组织劳动、重构服务的社会属性,瓦解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进行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