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讲座回顾 | 穆斯托:重访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2023年6月10日上午,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系马塞洛·穆斯托(Marcello Musto)教授,应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哲学系的邀请,开展了题为《重访马克思的异化概念》(Revisiting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的线上演讲。此次讲座系本中心“马克思论坛”系列第175期,会议由中心研究员暨哲学系康加恩副教授主持。

穆斯托教授是国际著名“马克思学”专家。他被认为是在过去十年中为复兴马克思研究做重大贡献的作者之一,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工人运动史和替代社会经济制度等。此次讲座,他围绕马克思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理论演讲,他曾出版过相关问题的研究专著,如“Karl Marx’s Writings on Aliena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21)

异化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广泛讨论的主题之一,而马克思对其的理论化在传播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与人们想象的相悖,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以线性方式发展的,以前不为人知的包含着马克思对异化思考的文本出版,影响了异化问题的理论传播和变形。穆斯托教授把主题分解为“异化的重新发现”、“非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异化的讨论”、“《资本论》及其准备手稿中的异化”、“北美社会学中的异化理论”等部分,对异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思想史考察。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数次变化。穆斯托教授从词源学入手,从神学意向到黑格尔的系统化哲学表述,再到马克思的创造性发展,经由卢卡奇的“重新发现”,以及马尔库塞、弗洛姆、海德格尔、鲍德里亚等人的改造,使得“异化”概念产生了新的理论特质。但是,当前研究稀释了原有的批判张力,甚至排除了对决定异化的历史-社会因素的分析,产生了一种过度心理学的倾向,不再视其为一种社会问题,而只是当作个体的病理症状。因此,这种变形的影响是概念的理论贫乏化。异化从一种与人的社会化劳动和资本抽象化有关的复杂现象,变成了一种按照学术研究专业划分的局部范畴。这种方法论的选择使他们能够将异化研究从任何政治内涵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它科学的客观性。但是,实际上,这种非政治性的“转向”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含义,因为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支持隐藏在去意识形态化和价值中立化的旗帜下。不难看出,异化的概念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扭曲。

对此,穆斯托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回到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纵观思想史发展,改变“异化”概念传播的决定性事件是,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迅速成为20世纪被最广泛翻译、传播的哲学著作之一,揭示了马克思在其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赋予异化理论的核心作用。另外,马克思对异化的最佳论述之一,包含在《资本论》中著名的 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 一节之中,它也标志着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之独特性。一方面,拜物教不是一种个体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拜物教表现在雇佣劳动的历史现实之中,是人与特殊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著作对于那些试图分析和对抗当前社会异化现实的人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初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关注,也在新的文本出版后趋于转移,比如《资本论》及其完整的准备手稿,使我们有可能更准确地重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发展。

主题发言结束后,康加恩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福公副教授等师生与穆斯托教授进行了理论对话,问题包括:异化问题与浪漫主义的关系;“异化”概念在《大纲》和《资本论》不同文本之间的理论差异;“异化”概念在青年黑格尔主义学派如何逐渐消失;“异化”概念的思想流变过程背后是否有共同的逻辑结构,比如主客体的矛盾关系等等。

最后,穆斯托教授表示异化问题是一个经典的学术讨论,但是它仍有无法解决的理论难点,这也正是其不可抗拒的魅力所在,从事经典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厘清思想史流变和社会表象,获得真正的理论问题。他也鼓励大家不要回避对“熟知”概念的讨论,也希望看到异化问题被再次讨论,始终成为被关注的中心。

文/田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