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记录 | “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
2025年3月22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建构”课题组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温州大学、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南京大学等18家单位3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会议代表涵盖了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诸多专业学科。
(会议海报)
(合影)
会议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怀玉主持,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必好致辞。
(开幕式图)
刘怀玉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欢迎并感谢各位与会学者在仲春之际来宁共商学术。
张亮院长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学者对西方学者关于空间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思考,今天的会议体现了国内学者持续多年的学术关怀在当下的重新激活,希望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兼具世界意义和中国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空间哲学研究。
刘必好处长代表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兼具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希望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学术基础、强化实践导向、强化国际视野、强化历史维度。
上午第一阶段发言
上午第一阶段的会议发言由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主持。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夏铸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阎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孟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忠先后发言。
会议现场
夏铸九教授以“认识塑造空间的社会经济脉络”为题,从1970年代社会变动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推动的空间理论的范型转移谈到1970年代末直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网络都市化,并指出后者是“没有市民的都市化”。
阎嘉教授的汇报主题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空间问题研究”,指出不应用外来空间理论“以西格中”、生搬硬套,而应树立文化自信,回归古代典籍,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优秀遗产。
邹诗鹏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其新创的“城市内性”概念。面对快速发展中城市自身问题的凸显,邹教授提出此概念以描述城市在空间、资源、资本、技术、权力、人口等城市要素方面的聚焦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的内在性、内聚性及内生性。
孟捷教授以“地租理论与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作用”为题,从张五常和史正富的地租观点引入,讲述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具有“地方政府—企业”双重主体的积累体制。
陈忠教授围绕“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生产”作了主题发言,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开启从空间生产到空间文明的新形态,既有的理论无法真正盘活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从“已经到来的未来”出发看待未来和过去,必须打开新的空间概念。
上午第二阶段发言
上午第二阶段的会议发言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春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强乃社、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童强、重庆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教授杨宇振、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先后发言。
会议现场
强乃社编审做了以“列斐伏尔空间概念的现象学关联”为题的报告。他指出,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中存在许多裂隙,而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能够勾连起这些裂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这方面,爱德华·卡塞的工作已经做出了先例,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挖掘。
童强教授的发言题为“现代空间的AI维度”。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传统生活空间在维度上的拓展,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转型,开启了AI空间,以算力和算力所依靠的能源为主要特征,并且在其中将人置于受支配的地位上。对此,马克思主义仍有强大批判力。
杨宇振教授以“超越城市:列斐伏尔论‘国家空间生产’——兼谈对国家空间规划的启示”为题作了报告。他围绕着“空间生产、城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列斐伏尔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空间抹除了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创造力,并提出这需要在规划层面上认识到城市本身的政治属性。
董慧教授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在空间哲学方面的逻辑展开,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讨论了数字时代文化空间变革与重塑何以可能。面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需要推动文化的创新,保障文化安全,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空间。
下午第一阶段发言
下午第一阶段的会议发言由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琼主持。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春敏、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张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闫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苏振源先后发言。
会议现场
李春敏教授做了以“论空间哲学视域中的‘气氛’——兼论算法空间的限度”为题的报告。她看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算法空间对人的主体性的贬低,试图通过以新现象学的“气氛”论题为入手点,探索体验、情感、美学等外在于算法空间的“法外”空间。
陈硕老师通过分析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制度设计,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及其与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区别。新时代中国创立的全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模式,体现出生产关系层面的巨大变革,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化生产力的动态适应。
张寅老师的报告题为“‘生存空间’问题的当代化”。他以斯宾格勒和费希特为例,将历史上右翼民族主义的空间想象呈现为“被认定为道德来源的彼空间”和“被认定为认同来源的此空间”。前者是与都市对立的乡村,被想象为都市之衰败的救赎;后者是自然风景,被树立为民族身份认同的美学来源。
闫婧老师的汇报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从技术封建主义说起”,指出地租理论的逻辑演变是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方式,技术封建主义对数字化时代的地租所做的阐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苏振源老师围绕“马克思社会形态演替学说的世界历史尺度”作了主题发言,指出“生产关系总合”不仅包括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总合,还包括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产关系总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站在世界历史总体的尺度上,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拓宽了经典学说的问题域。
下午第二阶段发言
下午第二阶段的会议发言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季勇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俊昆、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家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鲁均亦、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张一方、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柴林丽、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小平先后发言。
会议现场
陈俊昆老师以“垄断地租与都市空间的生产——对列斐伏尔资本主义城市地租理论的批判性考察”为题,讲述当代垄断地租问题的重要性,不同时代中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我们应当在马克思和列斐伏尔的基础上思考当代地租问题。
李家丽老师的汇报主题为“城市公共性的哲学追问与人民城市建设”,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城市公共性”的多种历史具体内涵,阐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观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鲁均亦老师聚焦于从詹姆逊到鲍曼关于“认知图绘”概念的理论探讨,认为詹姆逊将认知图绘视为一种辩证认识论方法,而鲍曼以制图学切入现代社会空间争夺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在数字时代,空间的流动化使得传统的社会交往形式瓦解,公共空间中的共同体成为了偶然形成的概念。
张一方老师基于唯物辩证法中生成性与构成性相统一思想,阐释了历史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意涵,进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建,将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的具体实践转化生成为了属于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总体,是在实践中持续生成和完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柴林丽老师以列宁分析俄国土地问题的重要文本《土地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为依托,反思了列宁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带来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意义,并将之与中国当前农业现代化现实问题相结合。
刘小平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空间哲学在酒店业空间生产的实践创新,以国内酒店业的具体实践案例为依托,展现了空间辩证法指导下的选址决策体系、空间正义观重塑下的设计装修范式和数字赋能影响下的新型空间认知。
会议闭幕式
大会闭幕阶段由刘怀玉教授主持,强乃社编审做总结。
(闭幕式图)
刘怀玉教授指出,本次会议讨论主题丰富,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问题中的空间哲学和哲学中的空间问题研究,二是从空间的批判到规范的空间;关于现实问题的空间哲学思考,聚焦于三个问题,一是对近几十年来中国急速发展的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空间问题的思考,二是对AI技术冲击空间哲学研究的思考,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总体把握与思考。
强乃社编审对各与会学者的发言作出总结与点评,并对各位从事空间研究的学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回到中国去”,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学术也到达了新的拐点,此时不应再跟着西方的思考走;二是“挖掘新空间”,如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新空间所带来的新问题;三是回答应该将空间放到我们当中还是将我们放入空间当中,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今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