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新书推荐 | 《场·境·思:张一兵哲学絮语》

著名哲学学者张一兵在其学术生涯中著作等身,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哲学概念,构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为了将这些哲思集中呈现,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出品的《场··思:张一兵哲学絮语》于近日面世。

此三卷本的格言集可谓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有别于论著中的复杂铺垫,格言因其简洁的特性,抽离了冗繁的论证过程,将原创性的哲思精粹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是浓度极高的思想原液

翻阅过这小巧的三卷本口袋装,你可以迅速了解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的精髓。

张一兵

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

20251

ISBN978-7-305-28175-4


本书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收录了从作者已经出版的书以及未发表的讲稿、笔记等中摘取的句子,除了以上提及的带给人极佳阅读体验感的金句外,还能看到作者提出的经典概念如构境”“构序”“塑形”“筑模”“物相化等初次亮相的样子,第二卷中按照写作年份依次摘取的学术短句也生动呈现了思想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是一次鲜活的思想史场域展示。

第三卷则以轻松的方式收录了作者的摄影作品,猫猫、旅途见闻、神奇瞬间,配以随想文字,适合随时随心翻阅。


写在前面的话

写书真的很累。因为,出版物的赋型不像思想在自己原初构境中那样自由翻滚和伸展,学术论文和论著都是要面对当下无形大他者和读者的目光,这种不得不发生的遮蔽和躲闪中的观念呈现,思想本身会被扭曲和腌割。

在一次学术访谈中,我曾经说过:以后可能会出一本像格言录一样的东西,比如像帕斯卡、阿多诺、尼采那样的,一段一段的,那个太愉快了。我也不要去考虑这一段和下一段有什么关系,我现在已经开始做了,里面现在已经有几十条,会很感性。我是想让那些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也能听懂。比如,让我知道你的手机里面的音乐,让我知道枕边的书,我就会告诉你,你是谁?也就是说,人呢,其实不是他自己表征自己是什么,而恰恰是真正围绕你的生命过程里面每天发生的情境,让你的生命涌现出来的特定情境状态。我这个格言录会从这种微观小事来讨论,然后会从感性情境一点点引入到我所讨论的问题。这件事情,后来成了我在学术写作之余,接近娱乐和休息状态中的乐子。

其实,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从看到的小说和其他书中摘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上大学。好的作品,往往是在对一种生活或一个事件的深思中,才会迸发出一两句深刻的断言。并且,并不是所有好的句子都会是格言、警句,能称得上格言的东西,应该是已经成为人们流传和铭记的文字。格言其实是有力量的。我记得《红与黑》中,玛特尔小姐对于连所说的那句豪言:我今天的生活绝不会是昨天的简单重复!回想起来,这句话几乎成了我青春岁月每天省思的标准。好玩的是,我也会在这些抄录的伟大的格言警句中,掺进一些自己的想法,并用伊彼诺夫奇客的名字混淆其中,然后在一脸坏笑中让同样喜欢格言的同学抄走。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大学时期的一、两本格言摘录笔记本。我当然不会想到,有一天竟然会出版一本自己的格言录。

编写这几本所谓的思想絮语或者学术文字短句集的小书,某种意义上,也是我自己对长篇大论的逻各斯中心霸权话语的反抗。时常看到人们对我所写的学术论著的不满和批评,啰嗦重复明明20万字能说清楚,但却写了40万字。实际上,在我的学术写作中,也因为假设了主要读者会是非专业的大学生,所以总是担心我的一些分析或观点缺少了必要的理论前提或思想史的谱系参照,所以补充,所以解释,所以重复,写作真的成了话在说我的思想异化过程。其实,在任何一本学术论著中,真正原创性的论点都是重要的思想闪光,它们瞬间在场,突现出特定的思想构境,随即逝去。当你再用诠释捕捉它们的时候,那只会是思想的话语替身了。用一种格言或者独立论断的方式,呈现这些思想闪光点,也就构成了我这本反逻各斯中心论的哲学絮语集。它的优点会是简单、明了。可它的景观性致命缺陷,是从特定思想语境中的抽离。这也就是说,絮语集中的所有文字,都会是以不是它自身原初的方式在场。比如,在书的第一行出现的我说了,别太信以为真!就是我自己在过去26次南京大学文科博士公共大课上导论上的开场白。讲这句话的构境背景,是针对了那种在课堂上不加说明地充当马克思、胡塞尔和庄子在现场代言的传统教学伪主体的言说模式,似乎,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说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我解读出来的就是现象学的本义我就是庄子梦境中那只蝴蝶。其实,在任何时候,站在讲台前的老师都只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言说自己主观思想的有死者,我们绝不可能等于某个思想主体或者文本的直接在场。当我对学生说,别太信以为真这句话时,实际上是想告诉听众,我并不等于我所言说的马克思、海德格尔或者拉康,我的课堂讲授只是我个人对他们的有限主观看法,这些看法必然包含了误认。这与那种宣称自己手中居有绝对正确的真理的讲学方式是根本异质的。好玩的是,虽然我说了别信以为真,可不少同学们却反过来相信了它们。在另一方面,别信以为真这句话似乎又悄然与我现在主张的历史构境论观点相近。这缘起于狄尔泰-福柯的新历史观,这种观点一反传统史学方法论中的史料中心主义的作法,指认了所有遗存的文字史料都会是一个时代统治者愿意让后人看到的故意遮蔽和裁剪结果,并且,所有后人在面对文本的研究和解释中,都不可能真正返回到文本的原初语境,而只能是以自己的生活情境重构文本的结果。这样,别信以为真这句话,又会在反解释学的构境中成为一种证伪性的文本学告诫。所以,这本哲学絮语集中的每一句,都可以讲一个小时的课;所有的文本片断,在原书中,很可能会有上万文字的解释。总之,这些读脱域化的格言,一定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必然。

本书中的学术絮语,有我随手写下的杂想,也有从自己已经出版的书中摘取的句子,还有一些在自己没有发表的讲稿、微信朋友圈和笔记中的言说片断。作为思之碎片和迸发出来的精神火花,它们非逻各斯地松散排列,随意地闪耀,这种原初的混沌,很可能就是精神本身的应有在场方式。

张一兵

2023430日于南京


精彩摘编

格言是有力量的,因为它是思想中撮取的精华。本书中的格言和学术絮语,有随手写下的杂想,也有从已经出版的书中摘取的句子,还有一些是没有发表的讲稿和笔记中的言说片段。作为思之火花,它们非逻各斯地松散排列,随意地闪耀,这种原初的混沌,很可能就是精神本身的应有在场方式。

第一卷

 

重新激活真的感动。

上苍沉默,不答,不在场。但他注视我们。

从水平关系的苟生中超拔为垂直关系的神性存在。

人生真正的胜者是从算计功利的世俗生活穿越到逍遥非凡的圣性世界。

进入感性的世界并非真的堕落,而是成为人。前提是你升上过天堂,听到过圣乐。

人生中的入世与出世、不归途与回家悖结的消解,在于进入对象化物役生活后的重新升华。怕就怕物化中的迷入,即西美尔说的居于桥上。

学术研究中的工与悟不是对立的。艺术是灵性,佛是悟,学术也是方法之悟。但是这有一个从匠人性田野工作到创造性悟性意会的转换。思想中的直觉、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一个人长期苦苦追索的结果。由此卢卡奇说:直觉是人们对一种复杂事物思考中的突然

方法论的本真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可错性,这种可错性是与有死者同构的。

牛顿数学原理中的经典科学观:第一,永恒性;第二,绝对性;第三,普适性。牛顿关于科学的观念是从圣经来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的现代科学观:第一次发现自然科学根本不是直接映照的外部客观对象的规律,而永远是一定的科学群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外部的自然界通过实验获得的有限的主观认识而已。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宣布所有理论和思想的有限性,所以永恒性变成了历史性,绝对性变成了相对性和参照性,普适性变成了暂时性。

一篇好的文章,一堂像样的课:每一句话都会深深剌痛我们。

我是谁?这往往是哲学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主我、他我和伪我。人并非都是以真正的自己渡过一生。

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是给新世纪带来灵魂颤栗的人。

我对世界的逼近:我-它,我-你,我-我。

文本类型:完成并公开发表的文本、生成性文本:未完成手稿、亚文本:笔记心得;拟文本:被建构的文本。

现象学:非现成性。把过去的构架放下来。

应该与是:人本主义的批判张力。本真与异化之伪,价值悬设导引出的伦理批判。

走出独白式的线性话语逻辑,发现文本内在问题式的复调和非线性构境。

学术研究的本质应该是从显性的可见事物和话语中,深究不可见的隐性关系结构。

第二卷

 

实践结构是一个时期人的行为和意识的发生基础(1984)。

任何时候,人所反映的东西都不是客体,不是与之符合的外部自在之物,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结构意义上的人的行为现象1984)。

实用主义的现实基础是个体之效用(1984)。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不是存在物,而是总体行为方式——社会实践结构(1984)。

这种基础不是物的量的方面,而是物被改变的程度,或者是人化自然的结构更迭过程(1984)。

皮亚杰说,一切认知结构都是人后天的活动内化的结果,所以辩证法理论不等于外部规律,只不过是人的实践-认识的小阶段(列宁语)(1984)。

生产结构——生产力内部的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格局。生产格局是人与自然,确切地说,是人向客体进发的那个最基本的结构关系,即马克思所指认的怎样生产1984)。

力创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结构、体系(1984)。

人反映物,但如何反映物却受到一个框架的支配,因而就具有了变幻性(1984)。

意识的性质是实践的结果,人的实践程度决定了认知的程度(1984)。

实践结构不等于生产结构,它是一个一般的社会总体行为格局(1984)。

人能认识的是一定先验图式的表象,先验图式也是变化的,客体的呈现也在改变,这一切依托的都是实践的水平(1984)。

客观实在性不一定是物体性(1984)。

思维的运演和构架是人的实践活动及结构的内化结果,这是一个不断形成、复杂起来的系统(1984)。

怎样生产的生产方式,必须从社会本身内部结构的变化着眼,比如劳动实践的具体方式、协作的方式(1984)。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并不是在制造看到、听到和嗅到等直接的感觉,而在感知不到的条件下寻求一种理性直观的结构(1984)。

洛克的拷问自然到康德的向自然立法,这是用道理迫使自然说话,用之后波普、皮亚杰的说法,就叫理论先于观察1984)。

理性构架的不同层次: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人的先在认知架构,而库恩的科学范式是科学理论架构,皮亚杰的认知格局则是与个人活动内化相关的行为结构(1984)。

我思非主体,而是逻辑存在上的先验形式(能力、功能)(1984)。

认识中效用性的创造,目的不是认知,而是使认识服务于人的需要,这里,认识的逼真性(符合论)就丧失了主导地位(1984)。

实践格局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1985)。

哲学的进步应该是一个整体:科学与价值、自然与人的统一(1985)。

要认清传统民族文化一度消失的创造性问题。新的哲学创造性是现实的、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它既反对主观随意的学术大跃进,也拒绝被动的锣丝钉主义1985)。

理论格局的根本改变是一个格式塔转换(1985)。

库恩:科学理论范式的结构性转换;阿尔都塞:一般意识形态的结构转换;普兰查斯: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转换;格式塔心理学:心理结构场境的整体转换;皮亚杰:人的行为结构到逻辑构架的递升;马克思:生产活动的结构转换(1985)。

在实践结构之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动态结构网的渐进和发展中,突显历史条件制约下主体性的结构发散(覆盖)作用和多元影响的真实状况(1985)。

第三卷

舞蹈的质:存在的一种非及物的内在姿势。

毅力如海礁,日复一日,你坚持了,终有所得。反之,如浪花,翻滚每一次,碎为好看的泡沫。

背影通常失去了表演的面孔,也没有了交流的主动,它往往意味着没影点的出现。零度有时象征真实,一点伤感。

喜欢无人的清晨,新的光线,新的空气,新的思境。老海在《自本有而来》中反复讲另一个开端,其实每一个清晨都一个新的开端。

站在自然的绝景面前时,就如同在教堂的圣坛前一般,物性存在突然崩塌,如果你没有灵魂扑入,即烟灭。每每如此。

老海晚年将远山骨脉比作技术对历史的命运构序,座架是从根子上支配的。学术如果无根,如马桶冲不走的浮物,总招摇却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