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研究员喜获多项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日前揭晓的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中心共有6项成果获得奖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奖详情与成果简介如下(按照名单顺序):
一等奖
孙乐强:农民土地问题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逻辑
——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重要维度(论文)
作者简介
孙乐强,1982年9月出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当代技术批判理论研究。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系从事访问学习。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著作7部,在《哲学研究》等CSSCI期刊和报纸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理解马克思》,主持在线开放课程《批判哲学视野中的人与技术》;主讲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专题》,新文科通识课《技术的当代哲学反思》等。
文章简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06期
摘要:农民土地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唯物史观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一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围绕农民土地问题,推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土地改革,走出了中国独特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层透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认识及其解决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独特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初心使命。
唐正东:历史规律的辩证性质——马克思文本的呈现方式(论文)
作者简介
唐正东,男,1967年8月生,江苏省常熟市人。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分别于1987、1990、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留校任教,2003年11月任教授。2010年9月至2019年11月任哲学系主任。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入选“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11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4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迄今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含译著及合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研究课题10多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10多项。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等职。
文章简介

摘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对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具体社会形态发展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性的探讨视为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在《资本论》中,这种理论特点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科学方法论而清晰地展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凭借这样的辩证解读视角在历史观解读上超越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对这一点的强调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当代国外学界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二元论框架来解读唯物史观的理论努力进行有效的剥离,从而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作出更为清晰的把握,而且还能使我们在历史观和方法论层面上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张亮、孙乐强:21 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张亮,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素质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合著、编著、译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研究论文、评论和译文280余篇。
著作信息
出版方: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著作简介: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问题为中心,系统梳理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经济危机、阶级、国家批判、民主批判、意识形态、生态问题、空间批判、女权主义、身份政治学、生命政治学以及对中国道路的研究12个重大问题;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挖掘每个问题的理论渊源、现实语境、发展脉络及其逻辑演变;结合时代特征,秉持中国立场,在历史的激荡中,全面评述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在这些重大问题研究上的最新进展、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结合中国理论,扎根中国实践,在交流和对话中,不断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二等奖
张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透视(著作)
作者简介
张明,男,1987年8月生,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2015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获国家公派留学资助,赴约克大学政治科学系访问学习。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助理研究员。出版《现代性的中国方案》等专著3部,合著多部,独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3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转摘。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承担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
著作信息
出版方: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著作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是当前实践的全新历史方位,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理论地坪,从学术层面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提出“中国梦”,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创新;新时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的多重创新与探索性思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新背景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探索,从经济层面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从人类现代性发展的谱系出发,新时代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提供了现代性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蓝江: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著作)
作者简介
蓝江,1977年9月出生,湖北荆州人,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思想。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艺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主要著作有《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翻译的主要著作有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世纪》《元政治学概述》《小万神殿》《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数学颂》,《怎么办》《真实生活》;阿甘本的《语言的圣礼》《王国与荣耀》《彼拉多与耶稣》《宁芙》《内战》《敞开:人与动物》,朗西埃的《历史的形象》《美学及其不满》《审美无意识》等。中央编译出版社“左翼译丛”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人文译丛”主编。
著作信息
出版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著作简介:作为当代法国左翼思想的领军人物,阿兰·巴迪欧的贡献在于,他使用了数学集合论的方式来理解一般本体论及其事件的发生。巴迪欧承袭了阿尔都塞、康托尔、拉康等人的衣钵,从数学和符号化语言的角度重新理解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一般本体论,通过公理和数学概念的方式,让哲学的一般本体论可以降临在一个形式化逻辑的层面。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巴迪欧的思想已不再陌生,国内学界对阅读和理解巴迪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对巴迪欧的基本思想脉络和线索给予一个清晰的梳理。巴迪欧十分重视数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所以,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后康托尔集合论背景,或者是对拉康式精神分析不够了解的人,进入巴迪欧的文本是有难度的。作者的问题是,对于理解巴迪欧的思想,是否一定需要经过那么复杂的数学式的推理运算,最终才能将巴迪欧所想传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用浅显易懂的原理和话语来阐释巴迪欧,让那些觉得巴迪欧遥不可及的人也可以理解巴迪欧到底在说什么?本书将尽可能少地去涉及数学上的推理,将巴迪欧所想传达的思想以另一种不太晦涩的方式表达出来。
周嘉昕:重访青年马克思:历史、理论与文本(著作)
作者简介
周嘉昕,男,1982年生于山东潍坊。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高级研究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秘书长。迄今以来,独立、合作发表CSSCI论文90余篇,参编专著、教材8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和思想史研究、当代国外激进思潮研究,目前关注的是现代世界的兴起及其思想史再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若干争论背景下的经典文献研究。
著作信息
出版方: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著作简介:青年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青年马克思的形象建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焦点,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理论阐释。本书在回顾青年马克思研究的思想史历程的基础上,从文本和历史的细节着手,尝试阐明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探索历程,进而探讨青年马克思问题的理论效应和时代价值。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划分、马克思早期文本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概念范畴的辨析,本书提供了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