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 》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
——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文本解读
张一兵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作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研究系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三卷。本书的研究内容是当代西方激进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如朗西埃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批判理论、斯洛特戴克的全球化批判理论、维利里奥的速度政治理论和斯蒂格勒的技术批判理论。本书的附录则是对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哈特的《帝国》和维尔诺的《诸众的语法》的文本学解读。
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锐而深刻,是了解当代西方左翼哲学思潮最前沿的重要研究成果。
序
本来,按照事先的构想,我在《文本的深度耕犁》这一卷中,应该是解读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可是,这个主观预想在2007年被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那一年,我们请到了齐泽克。当时,我也正好完成了关于后马克思思潮文本研究的《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齐泽克正好是第二卷最后一位被讨论的对象。齐泽克在南京大学的日子是开心的,除去学术报告和小型研讨会,更多的时间我们都在相互了解和沟通。一天他突然很郑重地对我说:“张教授,在欧洲最重要的左翼学者中,你还应该关注阿甘本、巴迪欧和朗西埃,他们都是我很好的朋友。”说实话,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些陌生的名字。虽然在2000年,我已经提出西方后马克思思潮这一概念,但还是局限于国内已经比较热的鲍德里亚、德勒兹和后期德里达,当时,齐泽克是我最新指认的拉康式的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代表。正是由于齐泽克的推荐,促成了200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开始购买阿甘本、朗西埃和巴迪欧等人学术论著的版权,这也是我自己关注这一新的“欧洲激进思想家”群体的开端。之所以转启“激进思想家”的学术指称,因之我后来陆续关注的一些重要批判理论家并非与马克思的学说有过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甚至干脆就是否定马克思的,前者如法国的维利里奥、斯蒂格勒,后者如德国的斯洛特戴克等人。激进话语,可涵盖的内容和外延都更有弹性一些。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开始成为国内西方左翼学术思潮研究新的构式前沿。为此,还真应该谢谢齐泽克。不久我就决定,《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的写作将以更宽泛的欧洲激进思想作为主体,这样,除去原先我定义的后马克思思潮的一些新的文本,也包括一些并不在马克思主义范围内的激进思想家的文献和少量晚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解读。这也就突破了我原先的设想。
那么,什么是今天广义的欧洲激进思潮呢? 用阿甘本自己的指认,激进话语的本质是要做一个“同时代的人”。有趣的是,这个“同时代的人”与我们国内一些人刻意标举的“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的人”的构境意向却正好相反。“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巴特语)。不合时宜的特殊构境,即是决不与当下的现实存在同流合污,这种同时代也就是与时代决裂。这表达了一切激进话语的本质。为此,阿甘本还专门援引尼采在1874年出版的《不合时宜的沉思》一书。在这部作品中,尼采自指“这沉思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他在此书“第二沉思”的开头解释说,“因为它试图将这个时代引以为傲的东西,即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理解为一种疾病、一种无能和一种缺陷,因为我相信,我们都被历史的热病消耗殆尽,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将一个时代当下引以为傲的东西视为一种疾病和缺陷,这需要何等有力的非凡透视感啊!依我之见,这可能也是当代所有激进思想的构序基因。顺着尼采的构境意向,阿甘本主张,一个真正激进的思想家必然会将自己置入一种与当下时代的“断裂和脱节之中”。 正是通过这种与常识意识形态的断裂和时代错位,他们才会比其他人更能够感知乡愁和深刻把握他们自己时代的本质。我基本上同意阿甘本的观点。
阿甘本是我所指认的欧洲后马克思思潮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也是近年来欧洲左翼知识群体中哲学功底比较深厚的原创性思想家之一。朗西埃曾经是阿尔都塞的学生,但在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他自己清除了与马克思相关联的一切话语。虽然朗西埃也不时悄悄地挪用阿尔都塞式的批判性资源,但他并不属于后马克思思潮。法国的斯蒂格勒、维利里奥和德国的斯洛特戴克三人也算不上是后马克思思潮的人物,他们天生与马克思主义不亲,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还会抱有敌意(比如斯洛特戴克作为今天德国思想界的右翼知识分子,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可是,在他们留下的学术论著中,我们不难看到阿甘本所说的那种决不与自己时代同流合污的姿态,对于布尔乔亚世界来说,都是“不合时宜的”激进话语。斯蒂格勒继承了自己老师德里达的学统,在技术哲学的实证维度上增加了极强的批判性透视;维利里奥对光速远程在场性的思考几乎是对现代科学意识形态的宣战;而斯洛特戴克因最近的球体学和对资本内爆的论述,也直接成为当代资产阶级全球化的批判者。
本卷的第一章是对朗西埃的一个简单讨论,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他。只是将他关于生命政治讨论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做了一个概要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朗西埃是要力图建立一种与传统政治学研究完全异质的生命政治哲学,他通过区分可感身体中的可见与不可见者,界划出隐性构序中的治安,偷偷返回到他一度热情讴歌的劳动大众肯定不懂的理论世界。我觉得,这是一种理论无意识中的没有阿尔都塞的阿尔都塞政治哲学。第二章是对阿甘本生命政治哲学的讨论,在欧洲激进思想家中他是我最赞赏的学者。阿甘本高调光大了福柯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阶级生命政治批判,生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赤裸生命、神圣人、悬法例外状态等一系列重要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统治新形式的深入思考之境,并对德波指认的资本主义景观社会、奥斯威辛集中营和现代收容所等重要历史事件做出了极为精彩的本质批判和内在透视,直接引领了当代激进批判话语的重要现实转向。这也是后来《遭遇阿甘本》一书的最初基础。第三章是对斯洛特戴克《资本的内部空间》一书的讨论,《资本的内部空间》是他作为德国右翼知识分子代表的一本属于激进话语的书,其中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的思考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斯洛特戴克认为,所谓“全球化”概念,其实是一个由布尔乔亚制造出来的意识形态伪境,因为全球化是一个饱含资本主义血腥侵略和掠夺的复杂历史进程,只不过,这种全球侵占的血迹被历史季风吹干罢了。面对这一严重的“存在之遗忘”,他想重新再构这一被遮蔽和美化起来的历史原境。第四章是关于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一书的讨论。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信息化存在中出现的新现象,维利里奥指认出一个如同尼采的“我们杀死了上帝”的对当下在场性的谋杀,这就是由网络技术建构光速即时在场所实现的不可能临界时空——竞速学中的远托邦。第五章是关于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第三卷中直接批判数字化资本主义的讨论。斯蒂格勒讨论了电子化第三持存中的意识畸变问题,即远程登录的电子蒙太奇所构成的数字化“伪我们”,认为这是数字化资本主义构架中的个体化沦丧——思想的无产阶级化。这种新的无产阶级化通过对个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虚假重建,使人的个体化进程被彻底摧毁,最终导致远程登录式的、不在场的在场中发生的存在之痛。最后,我将关于西方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和维尔诺的《诸众的语法》二书的讨论放在了本书的附录里。奈格里和哈特认为,在今天的资本世界历史建构中,生成着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领土统制的全球化隐性构序力量,这就是不可直观的资本帝国。这是一种通过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化资本布展和劳动分工,由世界性的市场和生产的全球环路构式建构起来的支配关系网,是一种非实体性的客观现实。由此,新的革命主体——诸众也应运而生,他们将有可能翻转生命权力,将生命政治重构为全面的解放。维尔诺则对这个诸众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在他那里,诸众因后福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特定塑形,从传统工业构架的向心运动中脱离出来成为弥散式、星丛式的存在;因为网络化和奇异化的主体特征,诸众生成了在一般智力先个体化之中的个体化;后福特式生产方式所铸就的诸众机会主义和犬儒主义的基本情绪,决定了一种出走和拒绝的反对革命的隐性激进立场。
目 录
序
第一章 后阿尔都塞:从感性肉体到生命治安的失序边缘
——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的思辨情境
第一节 走向感性现实:被遮蔽的劳动者之声
1、红色五月风暴:结构主义和阿尔都塞的死亡
2、弑父:从抽象的构序问题式走向感性的无序生命
3、捕捉劳动者生命的感性肉身
第二节 身体化隐性构序的治安
1、真实的无产者:被排除的边缘他者
2、无言的牛哞:歧义中的可见者与不可见者
3、份内构序:让社会生活得以维系的治安
第三节 无分之分:治安构序逻辑断裂中生成的失序政治
1、“政治终结论”中生命政治的涅磐重生
2、无分之分:打破身体感性构序的重新主体化
3、一个非政治哲学的评论
第二章 不在场之在场性之丧失与赤祼生命的例外悬临
——阿甘本的激进生命政治哲学
第一节 孤离的神姿:阿甘本与德波的《景观社会》
1、作为战略批判家的德波
2、马克思与德波的景观拜物教批判
3、朦胧长筒袜:投资身体与景观呈现中的本质颠倒
4、景观世界的占位:语言共通者异化中的知觉和集体记忆控制
5、景观与神姿的孤离
6、结论与问题:我们在景观中失去了什么?
第二节 奥斯维辛背后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
1、灰色地带中的无罪杀人者
2.“穆斯林”:无法见证的赤裸生命
3、不能正视的蛇发女妖
第三节 生命政治构境中的赤裸生命
1、Ereignis:存在历史的终结?
2、牲人:被神性和法律双重弃置的赤裸生命
3、生命政治学中的现代牲人
4、例外状态中的赤裸生命
5、生命权力对赤裸生命的直接操控:政治学向生命政治学的转变
第三章 资本全球化的哲学批判
——斯洛特戴克的《资本的内部空间》解读
第一节 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1、全球化的宏大叙事重构
2、从形上的至善到血腥的殖民:全球化中的“天”与“地”
3、资本部署的电子全球化时代
第二节 大地全球化:布尔乔亚吞食世界
1、解构故土中心:中性抽象质点的空间变形
2、发现:机会的形而上学与负债的资本家
3、悬法的例外:解蔽的真理与命名的历史
第三节 后历史时期中资本的内部空间:没有距离的内爆
1、非实体的第二地球与后历史
2、去空间化的共同存在者为邻
3、资本世界的内部空间
第四节 本真性的伪文本构境中的金钱上帝
1、伪造的斯密的大头针演讲
2、无中生有的里尔克的伪诗境
3、金钱就是上帝
第四章 远程在场:当代资本主义时空存在论的畸变
——维利里奥的《解放的速度》解读
第一节 远托邦:远程登录杀死了在场
1、远=近:两种没影点的重合
2、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远程在场存在论
3、光速时空塑形统觉的世纪
第二节 无路可逃:败坏的去远性之形而上学灾
1、道路层的污染:路途性、外部和远处的消失
2、存在收缩:界面化的世界图景
3、此处消失:远程在场的双重主体性和实践构序
4、从物理接近到光速接近:控制的辩证法
第三节 远程登录中的新地缘政治
1、光速偶发事件中远程在场的宗主政治
2、远程宗主政治的现实经济基础
3、发现新的远程大陆:信息暴政下的后领土整治
第五章 远程登录的电子蒙太奇与数字化“伪我们”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构境论解读
第一节 数字化资本主义与存在之痛
1、时间客体和远程登录下变异的康德综合概念
2、电子化第三持存中的意识畸变
3、思想的无产阶级化:数字化构架中的个体化沦丧
第二节 好莱坞文化殖民的隐性逻辑
1、电影装置中先将来时的动人酵素
2、无意识的蒙太奇构境与他性时间中的隐性奴役
3、远程在场的电视所造成的“精神灾难”
第三节 先在的数字化蒙太奇构架与意识的政治经济学
1、先在的文化工业构架
2、意识的政治经济学与康德构架论批判
3、欲望之死:数字化的幻象成为统治
第四节 从个体化的我到“伪我们”意识流的臣服性接受
1、文化工业新地缘政治与电视灾难
2、在马克思之后续写数码时代的《资本论》
3、“伪我们”的同一性接受
第五节 资产阶级现代性:被重构的接受方式中的“我们”
1、传统接受方式向现代性接受方式的转换
2、现代性精神工业化统一中的大写的“我们”与“我”
3、美国的好莱坞蒙太奇中的接受战略
第六节 魔鬼般的象征符号
1、插上网络媒介翅膀的魔鬼般的“我们”
2、数字化的全球记忆体系中的文化熵增
3、传输工业与教育系统
附录一:帝国:资本全球布展的母体
——奈格里、哈特的《帝国》解读
第一节 资本帝国的生命政治存在论
1、看不见的资本帝国构序
2、帝国的布展方式与生成基础
3、资本帝国的全球权力在场
4、作为欲望机器的社会总体生产与非物质劳动的突显
第二节 后现代话语与资本帝国的全球统治
1、后现代思潮与资本帝国的无意识同谋
2、帝国经济政治布展中的后现代话语
3、资本帝国的后现代存在构序
第三节 全球规训与走向资本帝国的全球布展
1、罗斯福“新政”与西方规训社会的建构
2、全球规训:反殖民化与反中心化进程
3、帝国的堀起:趋向一个新的全球范式
第四节 非物质劳动与创造性剩余价值
1、信息革命与后现代工业
2、非物质劳动的表现形式
3、非物质劳动的本质特征
4、脱地域化的网络生产与新的共产主义可能性
第五节 反抗帝国:新的革命主体和社会主义战略
1、跨国公司:帝国机器的建构机制
2、另类存在论:非实态、非连续性的帝国主权与构序
3、诸众:新的革命主体
4、诸众反抗帝国斗争的新方式
附录二:后福特时代中的星丛式主体
——维尔诺《诸众的语法》解读
第一节 大写的“一”与多:一般智力与诸众
1、一与多:不是人民的诸众
2、不在家的感觉与共有的一般智力
3、反对劳动分工的一般智力:一种没有公共领域的公共性
第二节 无产品的劳动:后福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
1、后福特时代:劳动、政治与智力的杂交
2、劳动成为没有产品的表演
3、文化产业:战胜福特主义
第三节 后福特主义中的一般智力与活劳动
1、景观:后福特社会中一般智力的交往能力
2、反对马克思:没有浇铸进机器中的一般智力
3、一般智力:后福特主义劳动中发生的主观合作
4、不合作与退出:诸众的革命方式
第四节 奇点诸众:个体化、生命政治和闲聊
1、诸众:量子力学、格式塔与网络奇异存在
2、诸众:作为先个体化存在的个体化
3、集体的诸众:社会的个体
第五节 生命政治统治中犬儒式的诸众
1、 劳动潜能:福柯生命政治的马克思主义重构
2、诸众情境:虚无、投机的犬儒主义
3、闲聊和好奇中的诸众
第六节 诸众与后福特资本主义
1、后福特:马克思的预言的翻转
2、劳动生产时间的精神错乱与生产模式的多样化共存
3、作为活劳动在场的一般智力和大众知性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的写作,前后拖了近六年。2012年开始写作关于朗西埃的一章,同时准备阿甘本的相关文献精读。这两部分内容的写作都比较顺利。可不久,我就发现福柯对这两个人的思想构境和演变进程发生着重大影响。特别是阿甘本,他直接将福柯的整个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构境前提,而在进入到对阿甘本的牲人、赤裸生命等福柯式的生命政治概念的研判时,则遇到了较大的支援背景上的问题,于是,我不得不掉过头去再重新思考曾经自认为是认真看过的福柯。其结果,却是《回到福柯》一书的“异轨”写作和出版。此间,还穿插着《回到马克思》第三版的修订,再回来,已经是2015年底。很快,阿甘本的内容写成了《遭遇阿甘本》一书,在接着完成关于斯洛特戴克的一章之后,我又掉进关于《发现索恩-雷特尔》一书的写作。我觉得,这第三卷的整个写作,好像始终处于一个被打断的碎片化过程中。充满着种种不可预期的意外和收获。
再一次集中精力返回到此书的写作,已经是2016年春天。首先开始写作的是斯蒂格勒,由于主要的解读对象是他洋洋三大卷的《技术与时间》,所以,这一专题的写作爆炸为了一本独立的论著。一年之后,2017年的春节,《技术义肢与数字延异》一书的第二稿修改完成后,我开始写作关于奈格里和哈特的《帝国》研究的一章,然后是维利里奥的《解放的速度》,最后是维尔诺的《诸众的语法》。这三章算是第三卷的最后结束。这样,我从1998年开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精读工程,在历经二十年之后,终于落下帷幕。
回首我自己这一漫长的研究和写作过程,总体上看,原先设定的目标基本被坚持了。记得在当初我写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从标签式的人头研究回归文本的深度精读,要从简单的宏观复述走向批判性地对话,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在《文本的深度耕犁》三卷的写作中应该算初步实现了。至少,我心目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思潮哲学经典文献中最重要的文本,自己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解读。在这种长时段的努力和坚持中,一种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立场的坚守,一种对欧洲左翼思想家的现象学式的语境重构,一种很深的批判性的具体对话,始终贯穿在我的思想构境深处。这一研究也引领了我对不少非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大师学术的了解。让我真的受益匪浅。
还应该提到的是,也在这一长时段的艰辛努力过程中,我得到了一批国外思想家们的热情帮助。从2001年我们成功请到德里达教授开始,之后,齐泽克、德里克、卡弗、凯文·安德森、普舒同、雅索普、马拉布、奈格里、巴加图里亚、豪格、海因里希、郑文吉等诸位教授先后来到我们学科,我们在一起座谈,他们在“马克思论坛”上开设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了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直接了解。特别是大卫·哈维、斯蒂格勒教授,2015年开始,分别与南京大学签定了三年的合作协议,每年都会定期为南京大学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这也使我有机会与他们进行了多次的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这些没有思想隔阂和客套的充分交流与对话,为我这近二十年的写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在场感和真实构境感。真的非常感谢!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这种努力能为青年学者进入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基本的路标。现在,每年参加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国内研讨会,与会者中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我竟无可争辩地成了其中极少数的老前辈。可以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一研究域已经成为青年学者高度关注的学术前沿。但是,原先我曾经预计过的双重难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即我们对马克思列宁经典文献的完整理解与对当代西方哲学经典的深入了解都还是不少青年学者无法同时跨越的沟壑。但年轻一代显然具有比我们这一辈更多的优势和条件,他们中间不少都有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有着很好的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学术眼界更加宽阔,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也远胜过自己的老师辈,毫无疑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未来只能寄托在他们身上。只是希望,他们的脚步更实一些,内心更平静一些,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攀上比我们更高的学术高峰。
本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委托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MZD026)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南京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的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希望本书与前两卷一样,能够在中国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在本卷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学生杨乔喻、张义修、李乾坤、刘冰菁和张福公始终参与了我的思想实验,在与来访的一批当代左翼学者的交流中,在外文资料的收集和翻译中,她(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学生们的敬业和努力,也就不可能成就这一浩大学术思想构境工程。谢谢我的这些出色的弟子们。
当然,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老师。从《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的出版开始,我们就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在本卷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这种紧密关系始终支撑着我们共同克服种种困难,齐心协力,直至最当然,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老师。从《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的出版开始,我们就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在本卷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这种紧密关系始终支撑着我们共同克服种种困难,齐心协力,直至最后的胜利。
张一兵
2017年5月18日于北京京西宾馆
2017年10月24日再改于北京会议中心
2018年春节三稿于武昌茶港红星广场
2018年6月5日第四稿于南京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