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共产党宣言》传播史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读物,篇幅虽小,但意义深刻。本书在采用中央编译局最新中译文的同时,插入大量对于《共产党宣言》诞生背景、理论基础、基本match理论、七篇序言 的解读,以及其在全世界包括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其在当代的影响和价值等,使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更加丰厚,可读性更强。本书响应了总书记对于原原本本学经典的号召,是一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青年读者乃至广大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大众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张亮,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的研究。

乔茂林,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01

目录

引言:走进《共产党宣言》

一、璀璨的永恒魅力

二、《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情境

三、逐步演进的三个稿本

四、《宣言》的三个基本理论

五、不断发展的七篇序言

六、在世界的传播历程

七、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八、巨大的当代影响力

《共产党宣言》(节选)

《共产党宣言》传播年表


02引言


约200年前的1818年5月5日凌晨2点,一个男婴诞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古城特里尔。这个男婴就是卡尔·马克思(1818-1883)。17年后他中学毕业时,师长在毕业证书上寄语马克思,希望他“发挥才能,无负众望”。

马克思没有让师长失望。1848年1月,流亡布鲁塞尔的马克思满怀激情地修改着一篇文稿。这篇文稿后来成为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单篇政治文献,它正文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就是《共产党宣言》。170年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人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就如同1848年人们初读它时一样。


03原文掠影


共产主义理论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种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世界历史的产生,“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世界历史正是由资本主义开创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本主义产生于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意大利。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现在也如1300年间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14至15世纪的简单协作阶段、16至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和19世纪开始的大机器工业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境遇来描绘这历史进程。“简单协作在那些大规模运用资本而分工或机器还不起重大作用的生产部门,始终是占统治的形式”。“在简单协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人还多少是偶然现象”。在工场手工业的阶段,人的境遇发生了“单向度的人”的转折性变化,“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使个人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它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而在大机器生产阶段,人已经成了一个可以被任意更替的机器零件,“一旦人不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人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等代替了”。

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进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18世纪8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工业部门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炼铁、采煤等主要工业部门都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过程完成了工厂化转型,标志着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了大机器生产阶段。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获得了极大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一跃成为当时全球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19世纪20、30年代,法国追随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诸多生产部门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德国则是在19世纪30、40年代开始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虽然其总体状况较为落后,但与法国相邻的鲁尔区已经开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取得经济优势之后,不断发动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在西方取得了优势地位,从而为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顽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马克思指出,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在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矛盾的激化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日渐频繁,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加紧了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明朗化,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工人阶级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迅猛发展起来,其中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1834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936-1848年)和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其中,宪章运动取得的政治成就最为巨大。恩格斯称宪章派为“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列宁认为宪章运动是“世界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三大起义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高度政治觉悟性与组织纪律性,表现了工人阶级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的巨大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难免处于自发状态,几次起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呼唤着一个能够将无产阶级实践运动经验进行总结,客观地反映无产阶级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从而正确指导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的解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