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标签
概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MEGA
拜物教
辨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城市
抽象
《德意志意识形态》
帝国主义
地理学
第三世界
对象化
法国理论
法国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
共同体
构境论
国际共运
合理化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后福特制
后现代
后殖民主义
话语
技术
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阶级斗争
金融危机
金融资本
景观社会
经济学
酷儿理论
浪漫主义
劳动
劳动价值论
历史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理性主义
西方“列宁学”
六八年五月风暴
马克思学
西方“毛主义”
美国马克思主义
民主
民族国家
女性主义
批判理论
启蒙
情境主义
权力
全球化
人本主义
人类纪
认识论
日本马克思主义
日常生活批判
商品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命政治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
实践
事件
时间性
市民社会
事物化
使用价值
实用主义
十月革命
实证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
私有财产
他者
唯物史观
唯物主义
文本学
物化
西方左派
现代性
现实抽象
现象学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延异
一般智力
意大利理论
空间
异化
意识形态
英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笔记》
《哲学的贫困》
哲学教育
政党
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
治安
中国模式
主体
资本
《资本论》
自由主义
宗教
《穆勒评注》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人物
孙伯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基础和实质
作者:孙伯鍨等 2018-06-20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不是“力的哲学”, 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它不仅扬弃了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对立 , 而且扬弃了主体与客体、因果性与目的性、必然与自由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历史领域中的简单推广 ,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 , “社会存在”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 而是主体对客体的现实的能动的关系和能动作用的过程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不是在意识和物质的抽象对立中反映客体 , 而是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人的意识对自我和存在的关系以及对自身活动方式的总体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可从共时性(社会结构)和历时性(历史进程)的逻辑角度把 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不是实体要素或平行的子系统,而是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总结构的各个侧面,属于关系和功能结构范畴,分别揭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经济、政治的思想关系。经济的决定作用并不同社会的总体性原则相矛盾,而是真实地揭示了社会全部 “要素 ”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关于社会历史进程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人类社会由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经过 “经济的社会形态 ”向 “自由人的联合体 ”发展的思想;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机制的思想。(沈建国摘自《江海学刊》1986年第6期 )
本文原载于《哲学动态》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