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胡福明先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哲学家、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政协江苏省第七、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2日6时4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
(胡福明先生2019年于南京家中)
胡福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 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9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胡福明先生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创始人之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授改革先锋奖章。
(胡福明先生2022年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大楼前)
胡福明先生是一位信仰坚定、敢为人先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你的责任不就是坚持真理么!为了真理而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1977年3月起,胡先生就一直在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医院陪护生病的妻子期间,就在走廊的灯光下,胡福明先生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原著搬去,找出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六七十条论据,几乎每天晚上“趴在那个路灯的凳子上,蹲在那边写提纲,提纲都写了好几页。”几经修改,最终写成论文。1978年5月10日,胡福明先生主笔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又有多家省报转载,迅速在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自此,中国翻开了思想解放的新篇章。
胡福明先生是一位追求真理、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1955年秋天,胡福明先生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他认识到要做好新闻工作,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于是,他开始主动学习哲学,先后选修了《哲学笔记》《小逻辑》等课程。他坚信哲学是观察天下、把握民意的思想武器、理论武器。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就读期间,胡福明先生更加重视学习马列原著,他强调经典原著不但要认真读,更要结合党史反复读,只有深刻理解他们写文章的历史背景、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具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胡福明先生认识到中国正在面临着历史变革的重大机遇。从1976年开始,他在《南京大学学报》上连续发表《“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就是反对历史唯物论》等多篇文章,努力从理论方面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政协工作期间,胡福明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深入基层调研,陆续出版了《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苏南现代化》等著作,持续关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胡福明先生曾在采访中表示:“解释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学者的责任”。
(1978年,胡福明先生给南京大学哲学系1977级上课)
胡福明先生是一位桃李天下、春风化雨的教育家。1962年,胡福明先生开始在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系前身)任教,他以严谨的治学、敏锐的眼光言传身教,成了哲学系众多同学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之时,胡福明先生深情回忆了在南京大学的工作生活。他说:“在南京大学教书的时光是自己一生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最宝贵的机会。”他还勉励年轻学者专注学术,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哲学研究在根本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张异宾回忆道:“我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胡福明老师带着我们读列宁的《哲学笔记》,胡老师具有哲学研究的睿智、文本研究的严谨、新闻研究的敏锐,这对我们以后的做人和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022年7月,胡福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郑重说道:“我本人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只要国家需要,我依旧会挺身而出。”
(2020年,胡福明先生获颁南京大学哲学系“最高贡献奖”)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胡福明先生千古!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