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导读
李乾坤 张亮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中最重要的两份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对两份文献的形成和传播、思想创见和思想史意义进行了阐述,尤其重点考察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在历史上的不同版本以及相关的争论。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学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想,特别是理解文献所呈现的文本与理论、历史与逻辑的关系问题。
作者简介
李乾坤,1987年生,河南商丘人。2010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2017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价值形式、国家衍生与批判理论: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研究》;2015年10月-2016年9月受CSC资助赴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习研究。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目前研究集中于德国批判理论传统。曾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30余篇,出版译著3部。
本书序言
序言: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奠基与文本的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是必读的两个文本。在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就通过这两个文本奠定。人们所熟知的实践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最早在这两个文本之中得到了科学的论述。实践概念的引入,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经验性和唯心主义的纯思辨性、形而上学性;对现实物质生活的生产的发现,打破了一切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体系的独立性和幻象。
现实的人,在现实中所进行的实践、生产活动,决定观念的世界。马克思在这里作出的“第一个伟大历史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在随后的人类历史中得到了证明。自从这两个文本形成至今的170多年里,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革命家,正是在这一科学哲学世界观的指引下,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具体问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回顾人类近代史,少有其他的哲学思想,如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这样,同时在思想史上和现实历史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革命作用。
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大量文献遗产之中,极少有哪一份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这样,拥有如此传奇的命运。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结下友谊,到两人作出决定,对从前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从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通力合作撰写手稿,到出版计划的落空以致让手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从手稿在第二国际内部的辗转流传,到梁赞诺夫对它的“发现”并引发的争论;从阿多拉茨基主持的MEGA1第一部分第5卷的刊印,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里两页手稿的发现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从被梁赞诺夫认定为“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础”,到遭遇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德意志意识形态》不存在”的质疑,从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份直到2017年才最终拥有了权威版本的手稿,注定不平凡。
正是在这一文本的传奇之上,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文本的命运与人类历史进程相交织所带来的巨大魅力。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手稿的写作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进行的争论所展现出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两位思想巨人的那种走向历史深处的强烈冲动和使命感;在手稿的流传和发现的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对20世纪2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决定性作用;而在几代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所进行的编辑的尝试,以及引发的一次次争论的历史之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文本自身是如何透过不同编辑者的眼晴,来诉说历史的变幻的。然而,不论如何,在今天,其中所饱含的真理的光芒,丝毫不曾褪色。
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这本小册子,正是力图以导读的方式,展现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想魅力和文本自身的传奇命运。本书除引言外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介绍、讨论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想史意义,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所面对的时代的特征和他们的思想历程,文本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两份文本中的思想创见,《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同版本与国际传播,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以及围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相关争论。这本导读,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更尝试通过思想史、文本史的梳理,呈献给大家这两份文本的更为生动、完整的形象。
本书目录
引言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想史意义
二、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对的时代与他们的思想历程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形成和流传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的思想创见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国际传播与不同版本
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七、围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争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评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历史大事年表
1844年8月28日马克思在巴黎会见了恩格斯,从此结下毕生友谊。两人在巴黎商定共同写作一本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
1845年1月25日 马克思一家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前往布鲁塞尔。
1845年2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本著作《神圣家族》出版,在其中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方法。
1845年春 马克思写作《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一步认识到了物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1845年春 《神圣家族》出版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评家将马克思视作费尔巴哈思想教条的信奉者。为表明与费尔巴哈的界限,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年11月 马克思、恩格斯按照一本季刊的计划开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与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位出版商达成初步协议。
1846年4月 《德意志意识形态》两卷手稿主体部分基本完成。
1846年5月14日 充当出版中间人的魏德迈致信恩格斯,告知原定的两位出版商不会继续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曾尝试以其他形式出版书稿,后作罢。两人随后投入到工人运动和其他研究之中。
1847年4月 马克思在反格律恩的声明中明确提及了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稿。
1859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了自己自青年时期以来的思想发展道路,并提及了在其中和“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的“两厚册八开本”的书稿即《德意志意识形态》。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逝世,他的所有笔记和手稿都交给恩格斯保管。
1888年2月21日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提及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称后者“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1895年8月5日 恩格斯逝世,在遗嘱中,将他与马克思的藏书、笔记、手稿等全部文献都留给了倍倍尔和伯恩施坦两人。尔后,这些文献遗产陆续转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
1902年 梅林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遗著选》中提及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918年 梅林在出版的《马克思传》第五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手稿。
1918年 古斯塔夫·迈耶尔在他出版的《恩格斯传》中也介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
1923年11月20日 苏联文献专家梁赞诺夫在莫斯科社会主义学院做“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的最新进展”的报告,其中首先汇报了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发现”过程。报告1925年发表于《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文库》第11卷上。
1924年11月21日 伯恩施坦将马克思、恩格斯遗留下的全部手稿和书信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
1926年 古斯塔夫·迈耶尔在《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文库》第2卷上撰文质疑梁赞诺夫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发现,并批驳梁赞诺夫对自己的指责。
1926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一起第一次以原文被发表在梁赞诺夫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上。
1929年 郑超麟翻译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一书中,收录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个中文译本。
1932年 在阿多拉茨基的主持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部手稿第一次发表在MEGA1第一部分第5卷上。阿多拉茨基编辑的版本,尔后获得广泛传播,成为此后俄文第一版、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其他众多版本的底本。
1932年 郎兹胡特和迈耶尔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中也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整版本,其中费尔巴哈章基本沿用了梁赞诺夫的编辑方式。
1938年 郭沫若翻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以梁赞诺夫的版本为原稿。
1962年4月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研究员齐格弗里德·巴纳发现了两页应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手稿,从而打破了此前阿多拉茨基构建的版本,引发了此后围绕费尔巴哈章手稿编辑的长期争论。
1965年 苏联文献专家巴加图利亚领衔编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在《哲学问题》杂志上以俄文发表。
1966年 民主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英格·陶伯特(时名英格·提尔海因)领衔编辑的费尔巴哈章于《德国哲学杂志》上发表,这一版即“新德文版”。
1972年 MEGA2编委会编辑MEGA2试编卷,其中收录了英格·陶伯特领衔主编的新版本的费尔巴哈章。
1974年 日本学者广松涉编辑出版了新版本《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1988年 人民出版社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为题,以单行本出版了1966年“新德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1993年 国际马恩基金会通过的新MEGA2编辑方针公布。
1996年10月24-26日 来自德、俄、法、日、韩等国的十余名马恩文献专家在特里尔参加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构成”特别会议,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2004年 国际马恩基金会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年鉴》创刊号出版,刊发了英格·陶伯特编辑的新版本费尔巴哈章,引发了巨大争论。
2017年 MEGA2第一部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卷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