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
《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
作者:蓝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介绍:作为当代法国左翼思想的领军人物,阿兰·巴迪欧的贡献在于,他使用了数学集合论的方式来理解一般本体论及其事件的发生。巴迪欧承袭了阿尔都塞、康托尔、拉康等人的衣钵,从数学和符号化语言的角度重新理解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一般本体论,通过公理和数学概念的方式,让哲学的一般本体论可以降临在一个形式化逻辑的层面。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巴迪欧的思想已不再陌生,国内学界对阅读和理解巴迪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对巴迪欧的基本思想脉络和线索给予一个清晰的梳理。巴迪欧十分重视数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所以,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后康托尔集合论背景,或者是对拉康式精神分析不够了解的人,进入巴迪欧的文本是有难度的。作者的问题是,对于理解巴迪欧的思想,是否一定需要经过那么复杂的数学式的推理运算,最终才能将巴迪欧所想传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用浅显易懂的原理和话语来阐释巴迪欧,让那些觉得巴迪欧遥不可及的人也可以理解巴迪欧到底在说什么?本书将尽可能少地去涉及数学上的推理,将巴迪欧所想传达的思想以另一种不太晦涩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于作者:蓝江,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的多维历史发展轨迹》《阿甘本五讲》;译著有巴迪欧《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元政治学概述》《数学颂》《小万神殿》以及阿甘本《语言的圣礼》《宁芙》《敞开》《王国与荣耀》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
一、问题的源起·····3 二、巴迪欧的生平·····14 三、巴迪欧的著作与思想分期·····30 四、如何接近巴迪欧·····60 |
第二章 巴迪欧的早期哲学思想···71 |
一、科学与意识形态之分·····72 二、阿兰·巴迪欧版“读《资本论》” ·88 三、症候式阅读:符号的空缺与空缺的符号104 四、主体理论1.0版·····125 |
第三章《存在与事件》基本概念与原理·150 |
一、基本概念 ·····154 二、基本公理体系和主要定理·····183 |
第四章 真理程序、忠实运算与主体理论·207 |
一、事件的数元·····210 二、忠实运算与类性程序·····225 三、主体理论2.0 ·····246 |
第五章 诸真理程序·····271 |
一、艺术与非美学······272 二、革命政治与元政治学······292 三、作为真理前提的爱·····316 |
索引······336 |
参考文献·····343 后记·····369 |
精彩试读
由此可见,哲学在今天承受着污名。哲学不再是指路的明灯,而被视为一种食古不化、远离现实,又自怨自艾的空中楼阁。这样的哲学不仅不能给予人们知识上的助益,相反,它拖着庞大而沉重的身躯,跟在那些社会理论、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等之后踽踽而行。哲学家似乎成为仅仅在当代经院里孤芳自赏的一群人,他们的逻辑只能让他们自己蒙起头来在里面自鸣得意地发笑。而时代、历史、社会、文化,甚至身体、语言都远远地把这种哲学抛在了后面。哲学真的是这种形象?或者说,哲学在今天真的是一无是处吗?真的如同那些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说的那样,哲学业已终结,哲学必须让位于那些更具体、更琐细、更为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吗?从总体上,从大写的一的角度来把握问题的方式真的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了吗?当然不是,如果哲学是故步自封、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或者只是玩赏着只有自己的圈子才能看得懂的屠龙之技,这种哲学就理应灭亡。但是这种哲学并非哲学的全部,一种行将就木的哲学化为历史的沉渣,并不代表哲学的彻底死亡,不仅如此,正如巴迪欧所宣告的那样,只有我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存在着哲学。也正因如此,巴迪欧是在今天为数不多的,仍然如同舍斯托夫那样的哲学家,以旷野呼告的方式,号召一种全新的哲学降临。哲学不会死亡,哲学一定存在。尽管今天生存着的哲学寥寥可数。但正如巴迪欧在他的《哲学宣言》中所宣示的那样:“我不仅认为哲学在今天是可能的,而且这种可能性也不具有最终阶段的形式。”(阿兰·巴迪欧:《哲学宣言》,10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墙同狭小的路径
真理无法穿越
它
在心知肚明的未来中
上爬和返回。
(转引自阿兰·巴迪欧:《世纪》,9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的确,与策兰笔下的诗歌一样,哲学也是在一个不可能穿越的地方不断地“上爬和返回”,不断地去寻找新的道路。事实上,巴迪欧想通过保罗·策兰告诉我们的是,哲学从来就不是在预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作,没有一条道路可以为哲学指明方向。哲学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没有道路的未来,尽管这个未来大家“心知肚明,但是,我们现在却找不到走向那个未来的道路。于是,哲学的使命降临了,它要远征,正如色诺芬的《远征记》(Anabase)中流浪在异国他乡的希腊勇士们一样,在没有道路的地方,用自己的血肉开创出一条不可能的道路来。这就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