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快讯 | “马克思异化理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年会”顺利举办
2024年12月7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纪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180周年学术研讨会——马克思异化理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年会”在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东南学术杂志社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本次会议以“纪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180周年”为主题,以期回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要的历史意义,并站在现时代的高度,阐发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方法论内涵。会议开幕式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怀玉主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郝立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会长、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暨哲学学院教授张异宾致辞。
郝立新教授首先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对马恩哲学思想分会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郝立新教授表示,此次会议筹备已久,意义重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对当代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对于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第一,一定要站在现时代的高度去研究和进入;第二,一定要继承马克思的研究范式,不能分开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第三,应当加强总体性的、当代化的研究,并且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
任平教授表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马恩思想形成史上的关键文献,在当代也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任平教授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论及当代人文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经济领域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摆脱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霸权,必须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相匹配的经济学,也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文经济学。这样的重大使命,决定了理论必须具有原创性,必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表达,而这也必然要重走马克思当年的道路,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重新创立新的人文经济学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问题仍然是我们时代的问题,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开端。
张异宾教授首先对各位学者来到南京大学表示欢迎,希望此次研讨会议能够引发不同观点的交锋。他指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众多主题,其中,应当重点思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这一问题的诸多历史争论和当代理论效应,以及关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和晚期《大纲》《资本论》中经济学语境下的异化理论之区别的研究,都让我们必须回到180年前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的思考,这对于当代国际学术界的意识形态斗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语境问题、解放学说、异化理论、私有财产批判、经济浪漫主义、过程性特征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结合《手稿》中系列理论的当代价值,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生命政治劳动、加速革命的异化逻辑、景观时间的意识形态批判、数字资本时代的社会时间等契合当下时代的新兴议题。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庄友刚主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怀玉作总结发言。刘怀玉教授指出,这次会议讨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典语境、现代情境和当代愿景。与会学者发言可以归为三个视角,第一是从经典语境入手,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及相关思想的意义与价值;第二是从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境着眼,反思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彰显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相关文本的异化批判理论的当代意蕴;第三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实际经验,以及新文明愿景的展望角度出发,超越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现实,反思异化劳动批判逻辑,建构具有时代特色和江苏本土特色的人文经济学愿景。刘怀玉教授表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历史逻辑具有局限性,扬弃这一局限性,并不影响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哲学、人文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作为马克思文本群中一个充满争议且广受讨论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本次会议中,与会学者聚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三大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从“异化”概念切入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语境,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新形态探讨异化思想的当代情境和具体表征,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