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异宾:伟大的坠落——困在历史中的卢卡奇
2024年10月30日傍晚,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异宾教授在南京大学开设以“伟大的坠落——困在历史中的卢卡奇”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张异宾教授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关于卢卡奇原始手稿高清扫描件的收藏情况,展示了卢卡奇学术生平的系列图片与故居照片,并预告了即将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卢卡奇文献展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努力推动中国学术界的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
卢卡奇故居
张异宾教授指出,此次讲座的标题已经蕴含了他对晚年卢卡奇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本价值判断:整体上是失败的。
之所以说晚年卢卡奇被困在“历史”当中,在于他意图将原创性的思想生硬地嫁接到传统的形而上学概念之中,意图在一个陈旧的架构中进行新的思想创造,其结果必然是一个悲剧。而《社会存在本体论》作为卢卡奇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总结,则是一场悲情式的“伟大的坠落”。
卢卡奇雕塑
随后,张异宾教授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在研究《社会存在本体论》方面的薄弱状态以及现存的两极分化态度:一种是将其视为里程碑式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经典,另一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否定。张异宾教授认为,导致这一研究现状的一大因素正是在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作为一百万字体量的大部头论著,其本身文本建构的混杂与理论逻辑的失败。
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手稿
张异宾教授强调,无论是研究马恩经典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都要杜绝同质性的、独白式的研究思路,而对卢卡奇这一生存状态极为复杂的思想家的研究更是如此。基于这一方法论前提,张异宾教授将卢卡奇的思想道路概括为“之”字形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第二个阶段则是断裂式的,卢卡奇在十月革命后急剧向左,走向马克思主义;第三个阶段是自希特勒上台后,卢卡奇被迫前往莫斯科的1933年到1945年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其思想的斯大林主义时期;第四个阶段始于卢卡奇于1945年回到布达佩斯,具体又可划分为两个小阶段:1954年前,斯大林教条主义仍在卢卡奇的思想中占据上风(代表作有《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和《理性的毁灭》),一直到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后,卢卡奇才第一次试图回到自己,而这一于晚年才发生的自我返回无疑是痛苦的,并且不幸以悲剧告终。
卢卡奇雕像
在完成方法论前提的确立和思想脉络的梳理后,张异宾教授分享了近期研究卢卡奇的三个重要认识。第一个重要认识有关“真假卢卡奇之辨”,即卢卡奇在30年代到1976年间撰写的大量自我批评文章中有多少是真实的,他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真实看法是什么。对于解答这一问题十分关键性的文本,是《尾巴主义与辩证法》这一写作于1925年但在苏联解体之后才被公诸于世的“秘密文献”。卢卡奇在这一论著中一反自我检讨的态度,对批评他的两位学者展开了几乎是逐字逐句批驳的猛烈回击。张异宾教授认为,可以断定这一文献代表了卢卡奇当时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真实想法,并且由此佐证其相当一部分的自我批评是虚假的。但张异宾教授同时强调,对“真假卢卡奇”的辨识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既不能简单相信他外部的自我批评,也不能简单赞成他在1925年为自己作的辩护。这需要我们不断重提与深化非同质性的、非独白式的研究方法论,反复思考卢卡奇生存境遇与过程的复杂性,区分其表演性文本和秘密文献等复杂文献情况。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原始手稿
第二个重要认识有关卢卡奇在撰写《青年黑格尔》期间所使用的方法论。张异宾教授发现,卢卡奇对青年黑格尔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非常罕见的“文献细读法”,对当时已经出版的黑格尔早期的全部读书笔记和原始手稿进行了近乎史学考据的文本研究,由此对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基础——法国大革命和古典经济学做出了新的判断。张异宾教授认为,《青年黑格尔》之所以能被视为卢卡奇著述中的一大经典与理论制高点,正在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但在写于1950年代中期的一篇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文献中,卢卡奇不再使用文献细读法,而是掉入斯大林教条主义的构架,被“困在历史中”了。
卢卡奇藏书
在对第三个重要认识的阐述中,张异宾教授将《社会存在本体论》指认为晚年卢卡奇典型的“脚带镣铐起舞”之作。
首先,出于完成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未竟的“哲学本体论”这一理论意图,卢卡奇在论述中却犯了“双重本体论”的错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文本建构之混乱的一大原因在于其对“本体论”概念的滥用,即在自然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旧式的世界本源论,但在面对社会生活和整个文化经济过程时又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意义上使用本体论概念,这一概念滥用使得悖论贯穿全书始终。
其次,“劳动”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核心概念与讨论对象。卢卡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从生产过程向劳动过程的返回,作为他以劳动为理论起点的两大根据。但是,卢卡奇非法地跳过了从《手稿》的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概念,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再到《资本论》的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劳动概念之间多个复杂的思想语境变迁环节,从而使得其将所有历史现象装入目的设定和因果关系这两个欧洲形而上学的旧概念范畴中去,将原来马克思在历史过程当中对人类的整个周边世界和社会生活极其复杂的分析变成了因果和目的的辩证关系。
最后,张异宾教授认为卢卡奇在书中讨论“物化与异化”的章节是下卷中最具理论价值的部分,卢卡奇在其中将物化概念分为“劳动的对象化”和“幽灵般的物化”,对后者的分析使得其物化理论达到了极深的思想境界,但对异化理论的讨论则不尽人意。
卢卡奇漫画
讲座的尾声,张异宾教授一一耐心回应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并对讲座内容做出展望性小结,最后以向在座同学们的寄语圆满结束此次讲座,希望有志于学术研究者都能拥有自己的批判性立场,来面对大师,面对思想研究工作。